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诗歌彼得昆斯弹奏古琴原文及赏析


  一
  正象我的手指抚弄这些琴键   奏出音乐,那些声响也以同样方式   抚弄我的灵魂,奏出音乐。   音乐是感觉,所以,不是声响。   正是这样,在这房间里,   渴望得到你的感觉。   思念你有淡蓝色阴影的绸衫时的感觉,   是音乐。这就象苏姗娜所唤醒的   那两名长者心头的乐曲。   一个绿色的黄昏,晴朗而温暖,   她在那宁静的花园里入浴,这时   几个眼睛充血的长者窥视着,感觉到   他们内心的低音弦颤动   发出令人神魂荡漾的乐音,他们   稀薄的血液泛起赞美声。   二
  在碧绿的水里,清澈而温暖,   苏姗娜偃卧。   她搜寻着   泉水的抚弄;   发现了   隐藏内心的一些形象。   她赞叹,   有这么多的乐曲。   在泉边,她站着,   激动的情绪   已经冷却。   在绿叶丛中,她感觉到了   往日热情   的凝落。   她走在草地上,   仍在微微颤动,   一阵阵清风象她的女仆,   踮着畏怯的脚,   给她送来披巾——   仍在微微颤动。   一股气息,喷在她手上,   使得黑夜万籁俱寂。   她转身——   一副铙钹敲响,   多少号角长鸣。   三
  立刻,伴随着一阵铃鼓似的骚动声,   来了一群侍从她的拜占庭的姑娘们。   她们不明白她为什么喊叫,   斥责她身旁的那几位长老。   而当她们悄声耳语,   仿佛垂柳上洒落细语。   顿时,她们的灯焰火上升,   照亮了苏姗娜和她的羞容。   义海 译   然后,傻笑着的拜占庭姑娘们,   溜走了,引起一阵铃鼓般的骚动声。   四
  人们心中的美,只存在一瞬——   一座门洞时隐时现的遗痕。   但是, 肉的美,永生。   肉体死了,肉体的美会活下去,   一天天的黄昏会消逝,在绿色的光影中   波, 却会不停地流动。   一座花园会凋零,温馨的气息,   会不断熏香冬季的僧衣,做完的忏悔,   一个个少女会死去,对一个少女的   玫瑰红色祝贺和赞美的圣歌声长存。   苏姗娜的音乐触动白发长老   淫邪的心弦之后,脱身而去,   只留下死亡的讽刺性的刮擦声。   如今,那音乐以它不朽的属性,   拨弄回忆她的洁净的提琴,   奏出永恒不变的神圣赞美声。   (江枫 译)   这首诗以《圣经》中苏姗娜的故事为题材,热情地赞美了人的肉体之美,并以精湛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肉体、精神、情感、欲望之间的关系。   据《圣经·旧约》记载,苏姗娜是居住在巴比伦的美妇人,当她沐浴于自家庭院时,被两个心术不正的长老窥见并欲施不轨,苏姗娜竭力反抗,二长老未能得逞。这二人便诬之以死罪,后来法官达尼埃尔主持公正,救了苏姗娜,二长老被叛死罪。彼得·昆斯是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中的丑角之一。斯蒂文斯在这首诗中以彼得·昆斯自比,意即自己也以一个喜剧角色来歌唱所要表现的主题,颇象一位老艺人,奏着古琴,哼着古老的曲子,给人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但作者并不仅仅将故事陈述给读者,而是揉进了自己的感情,镶进了自己的观点。   全诗开篇,作者以大胆的想象,将音乐比成感觉,比成欲望,将音乐从声音的范畴中分离出来,使音乐不再是声响,而是感觉, 人可以通过它去体验外界;反过来,感觉便又是音乐,所以,长老的心灵自然是琴弦,并且,代表他们欲望的自然是最粗的低音弦。音乐、感觉、内心都是抽象不可触摸的,将音乐比成感觉虽然还是抽象到抽象,但经作者独具匠心的处理便都生动起来。音乐和感觉之间构成了通感,这种通感比起其它器官间的通感能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欢悦。 "他的眼睛在倾听"、 "他的耳朵在侦察",这只是视觉和听觉之间的通感。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结构:   虽然也是通感,但具有较大的张力和更为宽广的空间。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以昆斯自比,决不仅是一种调侃,而是他为了表现主题所选择的较佳角度。如果没有昆斯的古琴,此后的音乐就不会显得如此自然;如果没有音乐,便没有音乐引起的一连串的妙想,甚至连以下的几节诗也不会显得如此自然。现在,倘若你继续读下去,你会觉得整首诗都似乎是沐在琴音里的。尤其是第二段。   第二段可以说是画的音乐, 音乐的画面。这段诗色彩艳丽,旋律和美。碧水,清澈且温暖,那是带着余温的油画;苏姗娜偃卧水中,那是浑圆、柔美的音乐,是显世界。"隐藏内心的形象"似琴弦之颤动,如音乐之飘忽,是隐世界,它的绮丽、华美、诱人只能留给读者去品味了。如果细心一点,我们会发现,第二段的第二节在色调上起了明显的变化,音调低怜,画面呈冷色,那是苏姗娜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中。接下去的一节, 由于微风的介入,色调便鲜亮起来,旋律便又明快、流畅了。将清风比作女仆, 不仅使清风飘然入眦,更有一种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感,使整个画面充满寓言童话气氛。与其它各段相比,这一段的节奏相对短促,使你觉得,在美的事物面前,人有时会因激动而呼吸急促。整个第二段象是《田园交响乐》中最动人、最华美的部分,也使我们想起提香弟子丁托列托的那幅油画《入浴的苏姗娜》。   第三段,通过拜占庭姑娘和邪恶长老的对比, 天真的少女显得更加单纯,淫邪的长老更为丑恶。诗人还告诉人们一个哲理, 欲望在被唤醒之前似乎并不存在,重要的是唤醒;欲望作为本能时,无所谓崇高与邪恶,重要的是行为,因为行为不再是心中的音乐了。在这段中,苏姗娜处于静止状态,她头脑中的许多美妙形象也烟消云散了。第三段在前后两段间起着过度作用。第四段较多的是议论,这样的议论在美国现代派诗人中并不多见。在观点上,诗人一反传统,认为肉体之美可以永生,而认为人们心中的美,精神之美,是稍纵即逝的,象一座门洞里时隐时现的遗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形象不错,但作为一种观点似乎值得商榷。当然,作者也许是为了强调他对肉体之美的歌颂,也许他认为精神的美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阶级性,我们不必责备求全。或者,作者所指的肉体之美, 仅仅指的是它的美(beauty),一种超越了肉体的抽象的美,而不囿于肉体本身。此外,他的这个观点同时也体现了意象主义精神。在具体和抽象之间,意象主义者总是选择前者的,这也许就是斯蒂文斯相信肉体而不相信精神的缘故吧。在这里,作者似乎对精神失去了信心,而对肉体之美大加歌颂。苏姗娜圣洁的美与二长老的淫邪形成鲜明的对比。全诗以哲理的诗句在音乐声中结束。在作者的心目中,苏姗娜的美并没有死去,她的美将在古老的琴声中永存。   这首诗较好地将浪漫主义和意象主义结合在一起,同时,还有意识地汲取了象征主义的一些长处。斯蒂文斯不同于其他现代派诗人,他对浪漫主义并不深恶痛绝。他被称作是文体作家,对各种风格的长处都愿意吸收。在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觅到现代浪漫主义的一些痕迹。   (义 海)
网站目录投稿: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