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 你好,我是公司人事部一名职员,我碰上一个非常难对付的人。经理交办我统计今年所有新入职员工的基本信息,为了更好的管理员工档案信息,公司所提供的信息统计表统计内容比较详尽。我给所有新入职员工发送了邮件,并附注了填写要求,大部分员工在要求的时间内给我回复了邮件。 但是有一个同事,暂且称呼他为小凡吧,他交来的表格只有一些基本的信息,有一些必填的项目如家庭住址、紧急联系人什么的他就是不肯填,我和他反馈了好几次,他爱理不理的,有时候还质问我公司这么做是不是别有用心,和他交涉的过程让我觉得很烦,也很生气,我只是做工作而已,而他却觉得好像填写信息像是侵犯他隐私似的,对我也有敌意,我该怎么办呢? 小安 小安: 你好! 你的提问让我想起曾经听人讲过的一件事情,有一次聚会,大家从室内走到室外等安排的车辆接大家去ktv唱歌,大部分人很自然的或是三五成群聊着天或是玩着手机在一旁等候,隔了一两分钟,有一个人开始大声抱怨,怎么车子还没来,管事的人都到哪里去了,组织太差了,并把他的怨言配上现场等待的图片发到朋友圈。在场刷手机朋友圈的一些人看到后觉得这个人好像也太小题大做了,大家觉得很正常的等待,让他却觉得无法忍受而必须大发牢骚。 看上去,这个当事者和你的同事小凡有些相同之处。他们对环境非常敏感,尤其对于不好的、可能会损害他们自身利益的一些信息非常在意,也会经常把常人眼中的平常视为无法忍受的糟糕。 他们对于自身是否安全非常在乎,也恰恰因此会不断的质疑外界传递给他们的信号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正义还是邪恶。也许进一步你会发现,他们的人际关系不会很融洽,就像你所感觉到的,他是一个很难缠的同事,让你有些生气,也许你会因此而心有芥蒂,甚至今后主动避免和他的接触。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认为,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或者养育者来承担的。如果抚养者的功能很好(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有足够的情感互动,正确的对待孩子的需求等),那么孩子就会在内心积淀内在的安全感,对人积累信任,在成长过程中,当养育者有事需要暂时离开他的时候,孩子可以尝试把他的信任用于对新环境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一步三回头,当他回头看到熟悉的身影还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就可以继续往前走,慢慢地,这种探索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从离家入学、到外地工作到自己成家立业。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约有65%的孩子是这样成长的,这样的孩子适应新环境的功能会比较好,且更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业、事业的探索中有不错的表现。 还有35%的孩子,他们没能从养育者身上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在实验研究中,有的儿童发现妈妈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妈妈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有的儿童对妈妈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当妈妈回来,既寻求与妈妈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安全感的缺失带给他们恐惧、愤怒、失望,而对于小小的孩子而言处理这些情绪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原本用于向外发展的能量被抑制了,转而被调用去处理内心的空洞,这个洞若得不到修复,会影响他们长大成人之后的人际交往模式。 可以说我们的内在世界有多安全,就能在外在世界走多远。内心好感觉越多,就越容易在外在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好感觉。而内心好感觉越贫乏,在外在世界越难以得到真正的快乐,要么只能吹一些虚假的泡泡,经不住戳。 你的同事小凡,他对寻常信息的猜疑拒绝,是他内心不安全、高敏感的外在表现。他内在的恐慌像是给他戴上了一幅有色眼镜,世界的整体颜色被修改,这也会让他在辨别事物色彩的时候显得更加吃力,黑的看起像是沾着灰色,好的看起来像是坏的。于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严苛的指责、挑剔,或是提出不近人情的要求。 但在他们的内心,他们也深受着拒绝关系与渴望亲近的冲突,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和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并不那么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可能带给他们的是被排斥与被攻击。而这种冲突,很大可能会影响在职场上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以及以后道路的宽窄。 小安,当你看到这里,你是否会对小凡有一些新的理解呢?或许,你想要的答案就在这些理解背后,也在这些理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