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社会新矛盾的过程,是通过市场调节、企业创新,在促进平衡、扩展充分中不断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也是市场机遇不断涌现的过程。从社会新矛盾中寻求市场新机遇,是企业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美好生活需求富含市场机会 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品质上的变化,从吃好穿好住好玩好,提升到讲求健康养生、愉悦身心、精神追求。"温饱"早已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让不缺吃不缺穿还有钱花的群众真正感觉到生活快乐、幸福。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传统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总体保持稳中趋缓。但1到8月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4.3%,达到4.3万亿元,说明新兴消费上升快。比如,体育娱乐用品消费增长14.9%,通信器材类商品增长12.2%,都体现了消费升级。传统衣食住行消费相对稳定,一般餐饮类消费8月份增长10.7%。但新兴消费上涨较快,境外旅游连续几年突破1亿人次。还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1到7月份,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8%和14.5%。 消费升级是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其中富含的市场机会不可估量。人越富,对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的选择更仔细更挑剔,会更加在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这个时候往往特别基础的需求就会分散化,需要个性定制,需要市场细分,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在此情势下,大路货产品越来越受冷落,适应消费升级、个性追求的产品越来越受追捧。 比如中国大妈广场舞和市场,听起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是在过去的两年间,人数已经突破了一亿的中国广场舞大妈们,却让广场舞成为了高达千亿级的资本风口。根据调查,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月人均花费一般在三百到五百元之间,三五百虽是小数,但与一亿人连接起来,撬动的市场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除了广场舞需要添置衣服、鞋子、化妆品外,由广场舞衍生出来的消费,还有广场舞音响、折扇、平板等,目前已经有了产业的雏形。 不平衡不充分隐含市场空间 "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区域和城乡的差异上。从这些差异中挖掘市场空间,提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生活文化产品或服务,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就能占得市场先机,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不平衡不充分"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我国服务业已超过制造业,但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一半多,远低于发达经济体60%-70%左右的水平。在服务业中,尽管互联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但科教文卫等现代服务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致使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制造业。在制造业方面,我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制造业产值于2012年已超越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不过,从制造业总体的技术水平看,大而不强,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 "不平衡不充分"在需求结构上表现为消费相对于投资尤为滞后。近些年中国目前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56%,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80%,而全球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78%。从GDP增量部分来看,2016年GDP相比2015年绝对值上增加了67419亿,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绝对值增长了49585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部分占GDP增量部分高达73.5%,也就是说没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GDP增长就会萎缩。因此,在宏观调控之下,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这就给企业带来消费投资机会。 "不平衡不充分"在增长动能上表现为相对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的关键作用发挥得不平衡不充分。2016年我国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投入还是偏低。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大大低于东部地区,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增长动能,有着丰沛的市场空间。比如我国"复兴号"高铁"开"出自主知识产权"专列",集成全方位自主知识产权元素,开创中国标准新纪元。随着"复兴号"陆续给"和谐号"顶岗,中国标准"国产替换"将开启经济增长新里程,值得期待。 "不平衡不充分"在区域和城乡的差异上表现为相对于城市,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由于过去近40年我国的工业化和对外开放集中在东部,东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尤其是西部,城乡间的差异就表现为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东部的不平衡不充分。促进东西经济平衡发展,促进西部经济充分发展,就能涌现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跨越经济关口方略中找准与市场对接方位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为此,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提出了六大方略。企业要在跨越经济关口方略中找准与市场对接的方位。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产品多而制作粗糙、产品多而市场狭窄,企业要提升产品质量,也要优化结构。要继续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新,用科技的手段来补这个短板。因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含义,除了削减旧的产能之外,还要增加新的供给,用这些新的供给来增加新的需求。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企业要利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争取研发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补短板。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进入新时代,农村更是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企业要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把触角要伸向农村,争当种养加销的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兴旺农民增收中分享市场机遇。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促平衡。企业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中大有可为,能取一瓢饮则足矣,务必抢抓机遇。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对国有企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既定方针。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企业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可以走出去、引进来,携手与外资合作,消化产能,加强国际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