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中旬,广州冬天的雨丝毫没有淋湿程凌的心情。站在广州商业名街上下九路一路望去,打有"全场最低7元起"、"最低9元起"广告的服装店排起了长龙。有家店门口的广告牌上甚至写着:"工厂清仓大减价,外贸服装批零1元起。"这些"甩卖店"吆喝声此起彼伏,和满街涌动的人流一起,构成一道特殊的风景。 程凌就是这条街上一家低价外贸服装店的老板。与很多"甩卖店"一样,她的店,正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巨浪中开起来,两个月的时间里,她的外贸服装生意早已做出了这条街。 后"黄金时代" 作为步入社会不久的80后一代,程凌与身边绝大多数同龄人有着相同的人生轨迹。2005年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广东虎门的一家服装厂做生产管理。 广东很多服装厂以给国外企业做贴牌加工为主要业务,由于价格便宜,款式新颖,一些库存的外贸服装在国内市场上也越来越受欢迎。 从进入服装厂的第二年,程凌就有了自己经营外贸服装的念头。然而一方面手中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在那个"中国制造"的黄金年代里,厂家即使偶有库存,也都能顺利地外销在东南亚或非洲国家。 然而自从2008年下半年起,市场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金融危机使得国外订单骤然减少,外销渠道受阻,大量积压的服装只有涌向国内市场寻找销路。 程凌所在的服装厂在金融危机前共有五百余名员工,在当地算是中等规模的服装生产加工企业。金融危机袭来之时,工厂还有近5万件产品的库存,这也几乎是当地服装厂的平均库存数量。 2008年10月,当看到工厂开始想方设法清仓,程凌知道,机会来了。凭借着在厂里工作建立起的关系,她很快以每件6元的价格批发到2000件库存毛衣,辞职来到广州,在下九路开起一家外贸服装店。 危机出利润 早在程凌开店之前,下九路上已经有几家服装店打出了"服装7元起"、"全场9元起"的招牌。为了突出自己的优势,程凌又通过业内的朋友,以每件低至一二元的价格进了几千件库存T恤和衬衣,然后以1-3元的低价销售。这些"1元服装"虽然在面料、款式和做工上明显落后,但凭借价格的优势为程凌赚尽了人气。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作用在中国的消费领域。随着广州一些大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裁员、降薪、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习惯了危机中的生活。到下九路来淘衣服的顾客越来越多,程凌的外贸服装生意也越做越红火,经常是成箱的衣服根本来不及开箱打理,直接堆在店里让顾客开箱挑选。 这样的衣服,程凌每天至少能卖几百件,多则上千件。虽然每件衣服只有几元钱,但由于进价低廉,服装店的利润依然会保持在10%-30%。比如一件售价9元的毛衣,进货价格只有6元,利润在30%以上。也许这件毛衣的成本需要30元,但由于厂家急于清理库存,损失只能由厂家来承担。金融危机阻碍断了外贸服装企业的出口渠道,同时又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从供求两方面促成了低价外贸服装店的火暴生意。开店一个月,程凌净赚5万元。巨大的利润让她看到了这一行业中更大的商机。 买家的强势 在进货的过程中,程凌发现,由于服装厂家急于清仓,因此数量越大,价格越低。尤其是对一次性全部清货的批发商,真的只能用"赔血本"来形容。而另一方面,广州的"甩卖店"模式也刺激着外地的服装卖家,越来越多的服装经营户到广州来淘货,然而由于对市场不熟悉,他们往往找不到优质的货源,拿货的价格也要贵上很多。 程凌此时已经不满足于开个小店卖这些库存。她将下九路的服装店交给一个亲戚经营,自己带上之前的5万元利润,直接找到经常进货的服装厂。服装厂清理库存有一条"潜规则",可以看样品,但不许开箱选货。每箱里面有什么款式,有时批发商只能碰运气。而程凌有一个优势,就是对虎门的服装生产企业比较熟悉,什么厂家大致是什么样的产品,能做出基本到位的判断。选好了厂家,接下来便是谈价格。此时,她便放心大胆坐地还钱。因为广东遍地是处理库存的厂家,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 回到广州,程凌将进来的服装开箱分拣,质量好、款式新颖的,以几十元的价格批发给外贸精品店铺;其他的大路货,则分为3元、5元、7元、9元等几个档次,成箱批发给甩卖店或外地的外贸服装进货商。靠经营外贸服装,程凌的5万元一个月已经变成了15万。对她而言,金融危机却是最好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