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你而言,是财经消息中起起落落的数字表现,还是每日报章头条上的名人大亨? 光懂得解读财务数字、片段消息,并不足以让你具有透过企业盈余成果、提升自身累积永续资本的能力。 - 持有企业,不是只看盈余而已? 过去的文章与各位分享很多持有事业,享有其盈余能力的方式。在技术上的执行 (例如买入股权) 通常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能持续此作为的没有几人,为何? 因为不论用什么方式持有企业,都有一个最基础的要素需要克服,就是"信任"。若对所投入的企业缺乏信任,甚至最微小的问题都能引发怀疑,让合作的基础受到动摇。 但"信任"又从何而来? 很多人是用企业"赚不赚钱"来决定是否应该持有,但对企业的了解就仅止于此,这家企业有什么管理风格、文化为何,都不在他认为应了解的范围之内。或许有人觉得这样没啥不好,因为如果要费神了解这些,未免过于劳心伤力;但换个角度看,如果要跟一个人交朋友,应该不会只需要知道他年收入多少而以 (有别的目的就另当别论…),他的个性、喜好、待人接物的方式,都需要知晓,在通盘了解的基础上,也才能与此人真心往来。 - 委托,源于了解与信任 持有企业也是一样,不能光知晓其财务数字而已,而是进一步了解产出这些财务表现的"人"。有人可能认为企业管理者的想法、愿景这种东西太过抽象,怎么会重要到需特意去了解? 但有时看不见的东西反倒重要,如果缺乏诚恳实在的想法与行事风格,就算是绝顶聪明的人,也不见得做得出对的决策。而确认这家企业的"性格"为何,就是确保他能一直作对的事的观察点。 因此,研究企业时不会只分析他的财报,而应该像观察人一般:他的"经营理论" (也就是彼得‧杜拉克所说的"Theory of the Business") 是什么? 企业的成立宗旨为何,现在的做法有没有相悖? 管理阶层是用何种观点面对产业与环境,他认为机会在哪里,跟现实相不相符? 是否言出必行,愿意承认所犯的错误? 是不是不满足于现在,认为未来就像一杯半空的水,还有成长的空间? 这些东西光看数字无法视出端倪,需要花心力去寻找、长期观察与印证,才能有较完整的想法。 - 未来表现好坏,在于心态对不对 在快速演进的社会,了解企业的"心态",相形而言越发重要。为何如此说? 因为未来企业的存续,将越来越倚靠其观察、并用创新来转化市场的能力。这边所谓的创新不仅止于科技,甚至牵涉到经济、服务流程、对顾客提供的有形与无形价值观等多种领域。而掌握各领域的机会,不能单靠分析,还需要感知的敏锐度与想象力,这实在不是一人之力能完成的简单任务。而有规模的组织,例如企业,越具有弹性的思考空间,才能越有系统、且持续性地管理这个创新的过程,让创新从构想变成真实的经济价值。也因此杜拉克认为"如何管理创新"是一门艺术,不只是科学与分析的产物而已。 因此必须藉由了解企业对环境的假设、所执行的策略这些较无形的概念,才能推测企业是否更具有因应未来的"开放心态"与"能力",因为唯有优质企业,才能更加有系统的创造能生财的新资本,或强化资本未来的潜力。更重要的,在确认过这些、产生信任之后,你也才不需时时担心受怕,能从容放手,将能力所及范围以外的事,交给这些你信任的企业去判断。 - 来自信任的成果,才能持久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若对一个人的本质产生怀疑,那他做的再好,你都因为必须时时提防,而无法放心享受他的成果。如果任何行动让你有丝毫不确定,即便有好结果,你也无法把这次经验,变成下一次成功的养分。因此不妨跳脱既有的、那些分析数字的眼光,去透视、感知企业的本质,除了会发现另一面向的乐趣之外,也能让你更加笃定,哪些企业能成为你一生合作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