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你如何记住二十四节气想忘都忘不掉


  要理解白天黑夜,就要理解地球自转。要理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就要理解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有自转轴,也称地轴。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自转。
  站在地球上的人,以为是这样的。
  但如果把太阳作为参照物,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作为参考,则是这样的。
  把太阳加进来,会更直观。
  自转形成了赤道面,公转形成了黄道面。
  很明显,自转的赤道面,与公转的黄道面,不是一个面,而是有夹角的,这就是著名的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轨道,叫黄道。黄道平面,同时也是太阳直射点所形成的面。赤道平面,将地球分割为南北半球。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直射到北纬23度26分,最南可以直射到南纬23度26分。南北回归线之所以是23度26分,就是因为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成周期运动。
  因为地球自转面相对公转面是倾斜的,当北半球更加倾斜向太阳直射面,也就是黄道面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南半球更加倾斜向太阳直射面,也就是黄道面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站在北半球的视角来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随着地球逆时针公转,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直射到赤道时,为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继续北移,直射到北回归线时,为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继续公转,直射点开始南移,直射到赤道时,为秋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继续南移至南回归线,便又到了冬至。
  至此,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经历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又回到了冬至点,也就是南回归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年,又叫一回归年。
  有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但是为什么在近日点,北半球是冬天,而到了远日点,北半球是夏天呢?难道不应该离太阳越近,越炎热么?
  从图中可以看到,远日点和近日点,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只相差600万公里,相对于15310万公里来说,微不足道,能量的消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么影响冬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原因主要在于直射和斜射。
  首先,阳光直射时,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散布的面积小,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太阳辐射强度大,所以感觉更热。举个例子,你拿手电筒正对着墙照,是一个很小的圆,斜过去照,就会变成大一些的椭圆。手电筒的能量是恒定的,直射比起斜射照射的范围(面积)小,这样单位面积获得的能量,直射就比斜射多了。
  其次,阳光直射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而阳光斜射时,阳光在到达地表之前,穿过的大气路径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少。这是太阳辐射能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直射和斜射能量的不同,就能够理解,热带,温带,寒带,是如何划分的了。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且斜射角度小,太阳辐射多,终年炎热,为热带。
  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之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且斜射角度较大,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会发生极昼极夜现象,也就是半年全是白昼,半年全是黑夜,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且斜射角度是最大的,太阳辐射很少,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呢?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不论地球如何自转,北极圈以北,终日都是白昼,不会出现黑夜,这就是极昼现象。此时的南极圈以南则是极夜。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不论地球如何自转,北极圈以北,终日都是黑夜,不会出现白昼,这就是极夜现象。此时的南极圈以南则是极昼。
  广州位于北纬23.13°,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8℃,全年基本都在5°以上,也就是说,广州处于热带,亚热带交界地区,四季不是很分明。
  郑州位于北纬34°16"-34°58"之间,处于温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因为这里阴阳四时分明,水源充足。
  土圭(tǔ guī)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出处是《周礼·地官·大司徒》。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我国处于北半球,"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日影最短。
  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但为什么立春的日影比立秋长呢?因为立春时,太阳直射点正在从南半球向春分点(赤道)移动,而立秋时,太阳直射点正在从北半球向秋分点(赤道)移动。
  聪慧的古人,在上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这种阴阳交替的规律,并总结出了河图洛书。
  "河图"、 "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
  河图,根据阴阳变化,定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洛书,根据阴阳变化,定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伏羲根据河图洛书,推演出八卦。至此,圣人观天象,以授农时,便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了。
  中国中古九朝(约1万5000年前-约公元前2071年):弇兹朝、伏羲女娲朝、神农朝、轩辕朝、少昊朝、颛顼朝、高辛朝、青阳朝、陶唐朝。
  也就是说,至少在1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可以根据阴阳变化,推演出历法,指导农时了。华夏人口爆炸,就得益于农耕。
  要看懂八卦图,就要先理解下面这张图。
  卦爻从下往上读,阳中有阳为老阳,至阳。阳中有阴为少阳,虽有一阴,但大方向是阳。阴中有阳为少阴,虽有一阳,但大方向是阴(注意与少阳的区别)。阴中有阴为老阴,至阴。
  冬至(坤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最少,阴最多。
  立春(震卦),直射点北移,一阳生。
  春分(离卦),太阳直射赤道,阳气更多,但大方向还是阴,所以离卦上面为少阴(阴中有阳)。
  立夏(兑卦),直射点继续北移,阳气开始旺盛,大方向由阴转阳,所以兑卦上面为少阳(阳中有阴),因为此时阳气还未到顶点。
  夏至(乾卦),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阳最多,阴最少。
  立秋(巽卦),直射点南移,一阴生。
  秋分(坎卦),太阳直射赤道,阴气更多,但大方向还是阳,所以坎卦上面为少阳(阳中有阴)。
  立冬(艮卦),直射点继续南移,阴气开始旺盛,大方向由阳转阴,所以艮卦上面为少阴(阴中有阳),因为此时阴气还未到顶点。
  随着天文历法的日益发达,华夏民族继而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从黄道上看,二十四节气是这样的。
  把24节气放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则是这样的。
  冬至后,直射点虽然开始北移,但阳气仍然是很少的,与立冬后,经历小雪,大雪时的阳气,是相当的,所以冬至后会更加寒冷,于是要经历小寒和大寒两个最冷的节气。
  大寒后,直射点继续北移,进入立春,春回大地。
  立春后,阳气慢慢增多,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雨水后,直射点继续北移,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惊蛰后,直射点继续北移,移动至赤道时,也就是春分,此时天白和黑夜一样长,所以叫春分,分春之意。
  春分后,直射点继续北移,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和春风将污浊之气一扫而空,天清气明,所以叫清明。《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清明后,直射点继续北移,雨水滋润,阳光充足,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谷雨后,直射点继续北移,立夏。从此进入夏天,万物开始了旺盛的生长期。
  立夏后,直射点继续北移,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后,直射点继续北移,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后,直射点继续北移,直射到北回归线时,就到了夏至。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夏至后,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但此时温度显然还没有达到最盛,因为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此时的阳光辐射,和小满,芒种时是相当的,气温持续升高,经历小暑和大暑。
  直射点继续南移,开始立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后是处暑,直射点继续南移,每天接受太阳的热量减少,太阳转走,天空中的热就减少,大气压就开始升高,所以夏季都是闷热的,这个闷也就是天空中气压往下压的过程,空气中的热此时热到极点,上面压,只好往下走,往地下钻,也就是"潜伏地下",故称之为"伏天",一直到规规矩矩的潜入地下,暑热归入地下,故称"处暑"(处,归的意思)。秋后还有一伏,就是这个原因。
  处暑后,直射点继续南移,天气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后,直射点继续南移,直射到赤道时,进入秋分。此时天白和黑夜一样长,所以叫秋分,分秋之意。
  秋分后,直射点继续南移,气温更低,进入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后,直射点继续南移,进入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后,直射点继续南移,进入立冬。雨变为露,露变为霜,下一步,就是霜变为雪了。
  立冬后,直射点继续南移,阳气越来越少,阴气越来越多,气温0度以下,开始小雪和大雪。但此时还不是最寒冷的季节。
  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时,再一次进入冬至。
  至此,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便经历了一次循环。人们为了方便记忆二十四节气,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歌方便记忆,但只要我们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原理,明白了他们只不过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运动,产生了阴阳变化,进而产生了雪变为雨,雨变为露,露变为霜,霜再次变为雪的过程,以及因为雨水和阳光的变化,给百谷和天气带来的变化,就很容易将二十四节气记住,想忘都忘不掉。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认真的了解,学习,并发扬光大。
网站目录投稿:惜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