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宋 作者:周邦彦 ☆ 《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柳阴直:指隋堤上杨柳排列整齐,阴影很直。 ②烟:即雾。丝丝弄碧:柳条随风飞舞,闪弄其嫩绿的姿色。 ③故国:故乡,亦指旧游之地。 ④梨花榆火催寒食:此交饯别是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前。古代寒食节禁火,朝廷于 清明赐榆火予百官。 ⑤迢递:遥远。 ⑥津堠:码头上供了望歇宿的处所。 【评解】 此词以"柳"为题,托物起兴,抒写离情。全词首段写景,二段写别时的感想,三 段写别后的愁怀。通篇构思工巧、严谨,各段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前后呼应,浑然 一体。咏柳和送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虚入实,情景交融,恰当地表达出词人缠绵忧 伤的情怀。 【集评】 毛?《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 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其谱传自赵忠简家。忠简于建炎丁未九日南渡,遇宣和大晟府协律郎某,叩获九重故谱, 因令家伎以习之,遂流传于外。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窥其旨。如 《兰陵王》云:"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二语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 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恨,是其法密处。故下文接云:"长亭路, 年去岁来,应折柔柳过千尺"。久客流留之感,和盘托出。他手至此,以下便直抒愤懑 矣。 美成则不然,"闻寻旧踪迹"二叠,无一语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约略点缀,更 不写淹留之故,却无处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笔云:"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遥 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 周济《宋四家词选》: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 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尤幻。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振起。 陈洵《海绡说词》:托柳起兴,非咏柳也。"弄碧"一留,欲出"隋堤";"行色" 一留,却出"故国";"长亭路"应"隋堤上","年去岁来"应"拂水飘绵",全为 "京华倦客"四字出力。 谭献《谭评词辨》:"斜阳冉冉春无极"十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以柳为题,但它是托柳起兴,用来写离情的,是 一首很能代表周邦彦词的特色的作品。 ----------------------------- 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 。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 ,划出一道直线 。"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 隋堤上 、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接着,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 ,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寻 "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 ,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 ,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 ,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 ,清明取榆 、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这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愁一箭风快 ,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 ",风顺船疾 ,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 ,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 。"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第二叠写乍别之际,第三叠写渐远以后。"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 ,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 ,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 。"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 ,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因为已是傍晚 ,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 。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 ,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 ,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全词由实入虚 ,实虚不断转换 。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