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光族、穷忙族到国考族,从穿越到架空,从拼爹到干爹,从二逼青年到"屌丝", 社会的现实、我们的生存状态,就在这些载浮载沉的语言当中呈现。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流行的网络语言出现,现在是"屌丝"。 按照网络上通行的说法,"屌丝"一词出自百度贴吧的李毅吧,是李毅吧的网友面对嘲弄而欣然接受的称呼。来龙去脉不再赘述,大家所公认的是:屌丝代表一种放低自身姿态、非暴力不合作的语境。 自我降格、拒绝"上进",这是板结社会的对抗之道。中产阶层逐渐消失,上升渠道堵塞,年轻人在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等全面下降,对所谓人生的热情全盘降低,"屌丝"一词正好用来自嘲。 网络精神的最核心部分往往在于敢于自嘲,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 就在"屌丝"一词甚嚣尘上的时候,不少文化人士都对此表达过看法,有趣的是,他们都陷入到难以言说的奇妙境遇。比如有一位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屌丝心态就是将个人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视为外界对个人本身的迫害。"后来她删去了这条微博,但并非因为被"屌丝"围攻,而是因为——"屌丝"给她"跪了"! 稍微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在这条对"屌丝"不太友好的微博的评论里,并没有"屌丝"在破口大骂——很多人奇怪地高呼"女神!"、"给女神跪了"、"给女神跪舔!"这些姿态很卑贱的话——这些人显然是反对者。按照一般的网络习惯,反对者应该激烈地乱喷、大打口水战才对,怎么唯独在讨论"屌丝"的话题里,永远都是卑微语态呢? 此前,另一位文化男士的一条讨论"屌丝"的微博也出现过这种状况,反对者高呼"高帅富",又给这位博主"跪舔"了。 在这些微妙的语境里,细心的人不难看出文化的差异。也许我们可以想想,那些自称"屌丝"的人也许根本不算"个人能力不足"的失败者,他们也许活得很好,甚至活得比博主、比我们都要滋润。而真正活在底层的、所谓"能力不足"的人,他们是不会自称"屌丝"的。 从语境上讲,一旦自称"屌丝",就立刻进入自我降格的状态。重点是,为什么网友喜欢自我降格? 其实,网络文化中的自我降格现象早已有之。从贱文化到无厘头恶搞,从二逼青年到伤不起,网络精神的最核心部分往往在于敢于自嘲,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同样的,现在的网络也流行"氪金狗眼"、"瞎了我的狗眼"这种说法,为什么网友喜欢自称是狗呢?一样的道理。 自我提升和道貌岸然,是网民最厌恶的现象。一旦有人要严肃,就一定会遭遇网民的反抗,在以往是以骂和嘲的形式出现,而现在则流行自我降格,自称"屌丝"。严格地说,这都不算对抗,网民们根本就懒得对抗,就是摆出"好吧,你牛逼,这总行了吧"这种姿态。如上所述的几位文化人士显然是在很严肃地说出自己的思考,立刻就道貌岸然得一塌糊涂,所以屌丝们就立刻"跪舔"了,"好吧,你牛逼,这总行了吧"。 在网络文化里,要区分神圣与卑微、严肃与戏谑、伟大与渺小,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它们常常以彼此混杂、互相冒充的形式出现。看似在夸你,实则在骂你;看似抬高你,却是在消解你;看似一本正经,实则在乱开玩笑;骂你"没有节操",其实是夸你好玩;夸你"真正高帅富",其实是在戏谑你。你必须浸润其中,才能直觉地分辨这些细微的差别和片刻之间的语境转换。 这不仅仅是精神胜利法,更是对旧精神体系的完全漠视——你的那套,我根本不感兴趣。 毫无疑问,"屌丝"文化是一个植根于网络和青年之中的语言现象。在红起来之后,众多中年人立刻开始争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权,结果正如我们所料,"屌丝"们兴高采烈给大牛们纷纷"跪了"。 我们常常把使用网络工具的人、沉迷网络环境的人、创造网络文化的人混为一谈。浸润,是网络文化的特质,它是你的身体和思维都在其中的感受,不仅代表着你在使用它,也代表着它在使用你。这不是学会使用网络工具就可以达到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屌丝"总是很厌恶那些解释"屌丝"的人的原因——谁要去正儿八经地解释"屌丝"是什么意思? 网络是你的母语吗?你可以这样问问自己。中年人所创造的流行语,每年一次,来自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而年轻人,则负责制造大量的网络流行语。 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概念"后喻文化",或许可以用在这里。前喻文化,长辈教晚辈;并喻文化,同辈互相学习;后喻文化,晚辈教长辈。当今社会,族群分裂、趣味多元,新技术、新趣味往往首先被晚辈所掌握。我们经常看到的代际冲突不仅是基于政治、经济上的阶层差异,还源于文化传递的障碍。晚辈们懒得跟大叔解释什么是miku,什么是膝盖中了一箭,趣味结界和知识鸿沟让新的文化传承模式的出现成为必然。 所以,就给你"跪了"。 从历史上看,自我降格在青年文化中屡见不鲜。 王朔当年的《顽主》是典型的自我降格,"我是流氓我怕谁","我乖乖的招谁惹谁了?非绷着块儿坚挺昂扬的样子才算好孩子?我不就庸俗点吗?" 周星驰所引领的无厘头,"英雄!你放过我吧!"、"让他杀!"、"就算是一条底裤、一张草纸,都有它的用处"。 小小和贱兔,闹着笑话、抖着机灵、赚着便宜,贱得真实、娱人娱己,谁也不比谁更高尚。 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国外的青年也不乏自我降格、拒绝"上进"的表现。"垮掉的一代"、花童与嬉皮、Punk与Grunge、下流社会、飞特、草食。 中产阶层逐渐消失,上升渠道堵塞,整个社会趋于老龄化,大叔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全面下降,对所谓人生的热情全盘降低,"屌丝"一词正好用来自嘲。 这不仅仅是精神胜利法,更是对旧精神体系的完全漠视——你的那套,我根本不感兴趣。 社会的现实、我们的生存状态,就在这些载浮载沉的语言当中呈现。避无可避之中,也许真的有传说中的"屌丝的逆袭"。 很多人觉得屌丝这个词很粗俗。是的,它的确粗俗,网络语言本就不是高雅之士的游戏,"妹纸"、"骚年"、"节操"、"菊花"、"黑木耳",一个比一个不雅。但这用不着大惊小怪。 因为网络语言是有生命的,而且它们一直在进化。 当年流行的"偶"、"美眉"、"葛格",现在看上去是不是也挺腻味?5月2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2011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表明:从2006年到2010年的近3000条年度新词语中,在2011年还能留存的仅剩40%。 社会的现实、我们的生存状态,就在这些载浮载沉的语言当中呈现。 从月光族、穷忙族到国考族,从未富先懒到橡皮人,从贱到雷,从穿越到架空,从拼爹到干爹,从二逼青年到"屌丝",这就是社会演进在语言中的映像。 它不仅是躲避崇高,更是避无可避的社会现实。 产业调整、金融风暴、保障缺失、制度板结,辛勤工作却朝不保夕,越穷越忙、越忙越穷。分配体制影响到资源继承,阶层落差从一代人过渡到下一代人,财富和贫穷都将被世袭。赢者通吃,权者通吃,"高帅富"永远是"高帅富","屌丝"终将是"屌丝"。 即使在网络世界,拿着一张3寸盘就可以创业的中关村黄金期和凭着几篇文章就可以一战成名的网络名人时期也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腾讯、百度横扫天下的时代,是大V们拿着麦克风的时代,是大V们畅谈社会理想,而"屌丝"们集体"跪舔"的时代。从"玩世理性",最终走入了"自甘下流"。 谁知道呢?也许真的有传说中的"屌丝的逆袭"。我和开封菜相依为命,我攒下每一份人品,寻找那张命中注定属于我的封印,只要给我工资和周末,我就可以召唤上古神兽,统治整个宇宙。 文/林奇 来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