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汉末群雄之一,是三国吴国的奠基者,孙策不仅长的漂亮,是小帅哥,而且武艺高强,人称"小霸王",孙策率兵征战四方,所向披靡,继承了他父亲孙坚的勇武,江东基业就是他打下来的,不是他老爹打的。然而,孙策遇刺之后,临死前让他的弟弟孙权继承了江东的基业,他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呢?一般来说,君主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如果不让儿子继承,再选择自己的弟弟,但是孙策有儿子,却没有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呢?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孙策计划偷袭许都,但是,还没来得及行动,就遇刺身亡了。当时,孙策杀了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门客为其报仇,一次,孙策在外出狩猎中,与许贡门客相遇,遇刺,伤势很重,孙策在死前,让弟弟孙权继承了江东基业。孙策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孙策为什么要选择孙权继承,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呢?孙策说,领兵打仗,征战天下,你不如我,但是,任用贤才,各尽其能,我不如你。孙策说这话不错,打仗,孙策确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江东地盘都是他打下来的。《三国演义》中,更是说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虽然是演义,不是正史,但是确实令人感受到孙策的勇武。 而孙权打仗确实不行,逍遥津之战,孙权率十万大军,被张辽八千人击败,差点被人活捉;石阳之战,孙权率五万大军围困文聘,围攻二十多天打不下来,最后被文聘击败。如果孙策知道,肯定气得会从坟墓里跳出来,让他滚一边去。孙策之所以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儿子当时很小,不足以立世,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不是重要原因。孙策死时二十六岁,古人十六岁就可以成婚,他的儿子当时应该八九岁左右,而当时孙权大概十几岁,确实在年龄上有优势,但是,如果孙策选择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完全可以让周瑜、张昭、程普、黄盖、韩当和太史慈等人辅佐自己的儿子,而让孙权继承自己的基业,确实是大公无私,心胸豁达,我想,这才是重要的原因。 可是,孙权后来是怎么对待孙策及其后人的呢?《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孙权称帝后,追谥他的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只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只是侯爵。孙绍死后,孙策孙子孙奉继承爵位,到了孙皓称帝时,有人传谣言要立孙奉,于是孙皓就杀了孙奉。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孙权这样对待孙策,是非常不像话的,为孙策鸣不平,批评孙权太小气。陈寿说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没有孙策大公无私让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孙权能当皇帝?孙权及其后人实在是忘恩负义。 为什么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而不追封孙策呢? 孙权不给孙策追赠皇帝,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孙策死得早,死的时候,官位不高。孙权当皇帝又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估计他认为能做成皇帝是自己一人的功劳。他追赠父亲皇帝,并不因为父亲功业,孙坚在世时候的官位也不高,乃是出自儿子追赠父祖当皇帝的传统,并不用考虑父祖的功德。 仅仅因为他是你祖先,你追赠个虚号。比如曹家就把曹操的太监爷爷追赠为皇帝,明朝礼仪之争也闹得很厉害,大约当皇帝的人都有把自己老爹追封为皇帝的冲动。所以,孙权封孙坚当皇帝,就因为那是他亲爹。孙权封孙策王爵,也无非是作为皇帝兄弟该有的名分待遇。 另外,孙权当皇帝"只立一庙",也就是只有老爹孙坚一个享受祭祀,他在追封先人方面本比较"俭",也不是单单对待孙策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