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国古代占筮著作。又名《易》,汉人称为《易经》(包括《易传》)。《周易》编纂者至今无定论。汉代司马迁、班固等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王充、马融等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作爻辞。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信从。理由 (1)爻辞《升》六四言"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六五言 "箕子之明夷"、《既济》言 "西邻受福"皆为文王后事。(2)《春秋左传》"韩宣子适鲁见 《易象》,云 ‘吾乃知周公之德’"。(3)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合《系辞》"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五四"以后,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进行详尽考证,认为《周易》非一人而是几代人的集体创作。《周易》成书时间亦有争议,有殷末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及秦汉说等。关于《周易》一书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左传》,但只有筮例不见书之全貌。秦焚书,《周易》独存。到汉代有今文《易》、古文《易》两个本子流行,案《汉书》"刘向以中古文 《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 ‘无咎’、‘悔亡’。"当知今文《易》 与古文 《易》 无大差异。魏王弼传汉费直古文《易》,唐孔颖达用王弼本作《周易正义》定为一尊,自此王弼本流行。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周易》本子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周易》,该书抄于汉文帝初年。而比较好的版本有: 唐开成石经本,清卢见曾刻 《雅雨堂丛书》本,清阮元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本等,通行本及通行注本为清阮元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本。古代对《周易》解释有两种:(1)郑玄等人释周为"周普",释"易"为日月阴阳变化之理,"易"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故"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易赞》)(2) 孔颖达、朱熹等人训 "周" 为周代,"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周易正义序》)"易"为书名。故 《周易》 与 《周书》、《周礼》类似为周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约5000多字,共64卦,384爻。上篇30卦,即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下篇34卦,即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每一卦大致有三部分组成; 1、卦画(又称卦象),由-和--两种符号组成,-叫做阳爻,--叫做阴爻,六爻组成 一卦,如《乾》卦卦画为䷀。阳爻在卦上称九,阴爻在卦上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阳爻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案《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兼三才而两之,故六。"《说卦》: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当知六十四卦卦画是由☰ (乾)、 ☷(坤)、 ☳ (震)、 ☴ (巽)、 ☵ (坎)、 ☲ (离)、 ☶(艮)、☱(兑)八个经卦相重而成。上经卦为外卦,下经卦为内卦。如䷄(需),外卦为☵(坎), 内卦为乾。六十四卦卦画排列顺序的特点为 "二二相偶,非覆即变"。(《周易正义》)所谓"二二相偶",是说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所谓"覆",即两卦爻画互相倒置,如《屯》䷂与《蒙》䷃; 所谓 "变",指两卦阴阳画相反,如《坎》䷜与《离》䷝。"非覆即变"是说六十四卦卦画排列不是两卦爻画互相倒置,就是两卦卦画相反。2、卦辞,系附在卦象之后解说一卦之义的文辞称为卦辞。如:䷀乾:元亨、利贞,䷈小畜:亨。密云不雨, 自我西郊。3、爻辞。系附在爻象之后解说一爻之义的文辞称为爻辞。如《乾》卦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 亢龙有悔。卦辞64条,爻辞384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共450条总称为筮辞。筮辞取材广泛,涉猎自然、社会各个方面内容,从结构上看,筮辞大致有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取象,即取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中某种事件,说明道理;后半部分是根据前面取象比拟人事,下一个 "吉"、"凶"、悔"、"吝"之类的断语。如《大壮》六五: "丧羊于易,无悔。"(取人事为象)《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 (取自然现象为象) 帛书《六十四卦》约4900余字,卦爻辞与今本比较有所不同: (1) 帛书 《周易》古字古义,如帛书《师》六二"师或与(舆)。"《师》六五:"弟子舆。"两个 ""今本作尸, 为尸异体字。 (2) 帛书 《周易》与通行本不同,文义均可通。如卦名帛本键,今本作乾; 帛本川,今本作坤; 帛本尚九(或六),今本作上九(或六)。 帛本《赣》之六四:"(尊)酒巧��用缶。"今本作"尊酒簋二用缶"。(3) 帛书《周易》优于今本者,如帛本 《明夷》初九: "垂其左翼",今本无"左"字,以帛书有左字为是。但帛本也有错误,如帛书 《蒙》卦卦辞中 "告" 该写为 "吉"。《师》 卦尚(上) 六"大人君有命",衍一"人"字。帛书《周易》卦序与今本不同。其排列方法是以上卦为主,从上卦看八卦次序为键(乾)、根(艮)、赣(坎)、辰 (震)、川(坤)、夺 (兑)、罗(离)、筭(巽),下卦排列次序为键 (乾)、川 (坤)、根 (艮)、夺 (兑)、赣 (坎)、罗(离)、辰(震)、筭(巽)。上卦键依次同下卦组合,成为键 (乾)、妇 (否)、掾 (遁)、礼 (履)、讼、同人、无孟(无妄)、狗(姤)。然后上卦根(艮)再同下卦八个卦组合,组合时,把下卦根(艮)提到前面组合,再依次同其余七卦组合,其余卦类同。这样,就排出帛书六十四卦的顺序。 《周易》本为一部筮书,但它反映的道理博大精深,如 《系辞》所言: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因而它不仅被用于占筮 ,预测未来,而且也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开物成务的指南:"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汉代 《周易》与 《易传》合一,被尊奉五经之首,成为儒家经典。如汉儒班固誉之谓大道之"原",扬雄说:"六经之大莫如《易》。"道家也深受易理影响。"《火记》不虚作,演 《易》以明之。"(《参同契》)被称为 "万古丹经王"的 《周易参同契》借助 《周易》理论阐发炼丹术。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 《周易》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中医学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天文、音律等都与《周易》有密切关系。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授 《易》 以为说。" 《周易》成书后,对 《周易》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在春秋末,孔丘精研 《周易》,读易 "韦编三绝"。到战国时代,《易传》成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释 《易》著作。秦燔书,《周易》因为筮卜之书而免于火灾。汉兴,经学产生,对《周易》研究盛行于世,自此 《周易》研究久经不衰,历时2000多年,研究《周易》著作据不完全统计有五、六千之多。仅清代《四库全书》著录者158部,存目317部。易学研究形成许多流派,"《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象数派与义理派是易学主要两大流派。其中有成就者有:郑玄、虞翻、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程颐、朱震、朱熹、毛奇令、惠栋、张惠言、李道平、朱骏声、尚秉和、高亨、刘大钧筹。影响较大注本有: 王弼 《周易注》( 《十三经注疏》本)、孔颖达 《周易正义》 (版本同上)、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程颐 《伊川易传》( 《四库全书》本)、朱熹 《周易本义》(版本同上)、阮元 《周易校勘记》 (《十三经注疏》本)等。对《周易》研究自古迄今多偏重于以象数、义理去注释,评述著较少。近几年出现了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全方位研究 《周易》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