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电视电话会上表示,通过对近两年206个智能化改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前后对比,发现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0%以上,最高提高两倍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最高降低60%;为此,工信部准备2018年再新遴选出100个左右试点项目,到2020年共遴选300项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150个左右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最主要阵容正在快步提速。 提到智能制造,很多人立马会想到信息化,即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但这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智能制造还包括自动化,也包括互联化,即通过建设物联网、服务网、数据网,实现智能装备的集成;还包括智能化,即通过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等技术达到智能监控与决策。综合来看,智能制造应当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层技术密集叠加的成果,因此,作为一种产业链,智能制造覆盖智能装备如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如机器视觉和传感器等、工业软件如ERP与3D打印等领域。另外,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智能制造不仅贯穿于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还渗透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售后服务之中,体现在企业对关键技术装备、产品智能标准、核心工业软件等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与供给能力上。 与传统工业制造以产品与卖方为中心完全不同,智能制造则以市场与买方为中心,捕捉市场消费主流与趋势,便藉此进行定向设计与开发,这种快速响应的的智能制造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作柔性制造或者精益制造。通过云平台,企业不仅可以分享到自己所需要的智能软件资源,而且可以实施协同化生产,机器之间、车间之间,工厂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撕破,传统的聚集型、园区型、大规模的制造业生产方式正在朝这样一个分散和泛在的模式转变,从这个角度而言,智能制造也可称之为协同制造与泛在制造。 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德国的4.0战略计划,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其实质都是智能制造,下一步必向互联化尤其是智能化地带广泛蔓延与纵向挺进,智能制造将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以及国家力量博弈与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过去的20年,中国紧紧抓住了互联网技术的引擎,并且实现了"弯道超车",互联网消费与信息技术牵引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的能量得到充分积淀;不仅如此,基于百度、阿里巴巴与腾讯等新商业力量的崛起,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也站到了世界前列。 静态数据显示,全球智能制造产值规模时下为8700亿美元左右,中国1.4万亿元人民币的行业产值大约占比24%;照专家的动态预估,2022年中國智能制造产值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届时全球产值增加到1.51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占比将上升到30%。当然,这样的乐观预估是建立在中国对国外技术引进应用的前提之下以及现有政策支持力度基础之上的。 目前来看,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自主性突破依然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机器视觉与传感技术以及产品应用与集成上,我国至今还依然严重依赖于人。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伺服系统与控制系统技术与市场分别为日本与欧美企业所控制;近60%的传感器市场为美、日、德等国所掌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祛除这一软肋,需要在人才培养、技术整合以及政策创新上采取超常规的做法。 还需强调,智能制造不应只停留在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而应注重培育出一批智能制造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小企业是微观经济领域最活跃与最庞大的经济细胞,其智能程度的提高最终决定着中国制造业"智造"阵容的真实规模与水平。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在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以及伺服装置市场锻造出一批"专精特"的设备配套供应企业;另一方面要整合和利用现有制造资源,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务,全方位建立起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智能改造的生态体系。 财政金融政策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造血与牵引的重大作用。除了公共财政必须超比例投放到智能制造的关键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应用示范等方面外,还要不断壮大中央与地方的政府性专项投资基金,同时发育培养各种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智能制造发展基金,以重点支持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的成长与强身;此外,还要运用财政贴息、定向税收优惠等方式,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到智能制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