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雾满拦江当知识成为低值易耗品当向智慧


  文:雾满拦江
  (这是前天昨天,智慧冲刺小班上的一段记录,分享给大家)
  (01)
  我有位忘年交,一位睿智的长者,曾对我讲了个故事。
  是他早年的一个朋友,没读过多少书,但勤奋,刻苦,肯学习。他早年是个农民,但一心想干番事业,观察发现,村子里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就是赶马车。于是他天天腻在马圈,跟别的车老板学习赶车,受了不少委屈,终于成为当地技术水平最高的车老板。
  当上车老板之后,当地人却不坐他的马车,也不托他捎什么东西。大家喜欢坐手扶拖拉机,窜窜窜冒着黑烟一径的跑,比马车爽多了。
  他急了,又去学习开手扶拖拉机,足足两年的光景,终于兴高采烈的开着拖拉机,在乡间小道上疾奔。但这时,就听身后非常恐怖的声音,轰的一声,一辆绿色的铁壳乌龟,箭也似的超过了他,卷尘远去。
  这是啥东西?
  吉普车。
  汽车时代到来了,他赶紧再去学汽车,师傅告诉他:认真点,好好学,学好了给领导当个小车司机,吃香的喝辣的,那日子甭提多美了。
  师傅说得不错。当时有条很轰动的新闻,是说学校里有个水平非常高的老师,课讲的好,栽培出许多优秀学生。所以,县里决定重奖这位教师。
  怎么个奖法,才配得上这名教师的突出贡献呢?
  传闻说,领导们决定,提拨这位老师,当小车司机。
  ……别笑,这都是当年的传闻。虽然也引起争议,但司机的地位,在那时是可想而知的。
  他很快学会了开车,但从会开到娴熟,是需要驾驶经验的。他不急,他有耐心,反正老司机都是要退休的,而领导又不能少了小车司机……就在这淡定之中,他突然惊讶的发现,咦,领导自己也会开车……还开得比他好……
  私家车时代的到来,让此前非常值钱的驾驶技术,瞬间卖成白菜价。
  讲这件事的人告诉我,这位苦学不辍,发愤努力的人,现在是个沉闷寡言,幽怨满腹的出租车司机。
  他拼命的学了一辈子,始终在原来的位置晃荡。
  (02)
  平权时代,开出租车也一样受到尊重的——何况,一个故事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早年我也认识位老处长,也是从乡间学赶马车开始,再学开汽车。然后他发现:技术终是皮毛,做人才是王道,毅然果决的进入机关,人生从此改观。
  但,忘年交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想说,这位出租车司机,算是个学习型的人,他学赶马车,学开手扶拖拉机,学开出租车,他一生都没停止过学习。但让他困惑的是,那些倍受推祟的技术或知识,一旦被他掌握,就立即不值钱了。
  他尽力了。
  但时代太坑爹,他又有什么办法?
  (03)
  学者薛涌先生,曾给留学生们算过一笔帐,海外留学这四年,花掉爹妈120万。等回国来,找个每月4000元的工作,不吃不喝不买房不娶老婆不生娃,要足足30年——徜没饿死的话,才能把这笔钱再赚回来。那时候都是50岁的老头了,这样的人生,岂不是悲惨之至?
  薛先生所描述的,和那位苦学不缀、却总是落后于时代的老兄,有得一拼。
  ——现在就业市场上,最常见的是老板抱怨招不到人,不断的强调能力,能力。而拥在企业门外的大批求职者,拿着张文凭两眼发瓷。
  把知识学到手,是要花费大成本的。
  而当学到手的知识贬值,许多人的心里,油然而生出莫名的悲愤。
  学习型人生?
  少扯这个,前面说的这些,哪个不是学习型?
  可你学得再快,也比不过知识爆炸快。咣叽一声就是一大堆知识,现在人类的知识总量,就算你花十辈子时间,都学不完。更遑论应用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
  (04)
  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急忙在剑落水的地方刻标志,等船停下来,立即跳水去找——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他这样寻找宝剑,肯定是不行滴。
  我们很多人学到手的知识,也是这样。
  知识多是因应当时的问题,而创造出来的。但时代疾速向前,那些问题或已成为书本上的练习题,纵然再次出现,也与当时的环境迥异。
  比如说,19岁的胡适初到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学农业,课程设计竟然是些如何喂马,如何套车,如何赶车。幸亏胡适先生当机立断,立即跳槽走人,否则的话,就算他学了套车赶马的技术回来,中国这边的马,也未必能听懂美国话,学了也是白学。
  那这事就难办了。你说许多知识都已经过时了,可对于懵懂懂走入校门的孩子们来说,他哪里晓得哪门知识过时,哪门知识大有前景?
  答案是,这个时代,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
  你要学的,是创建知识体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是智慧!
  (05)
  中国人有个善良的毛病,看哪个词好,拿过来就瞎用,不用到一塌糊涂,这事不算完。
  比如说中庸,这个词原指不偏激不扭曲的平和思维与观念,可是大家硬把这个词用成了油滑世故,彻底毁掉了这个词。
  再比如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原意是指洞悉人性与世相的静默,但有些人硬是把这个词曲解为蠢哭萌呆,导致好端端的一个词,也没法儿用了。
  再比如说智慧,它的原意是终极真理,指人类智力的终极功能,指现代一切知识体系与思想的根源。但经过大家几千年的齐心合力,瞎用一气,这个词也被弄得半死不活了。
  ——智慧半死不活,标志着这个时代普遍性的迷惘与困惑。
  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时开始,从孔子于杏坛讲学开始,教育的目标,始终指向智慧,指向人类智能的终极开发。但天晓得这世界出了什么毛病,现如今大学林立,普遍性的教导,却始终停留在最末端的知识灌输上。没有掌握智慧的人,注定了只能学到点皮毛,陷入越努力越落后,不努力立时淘汰的恐怖怪圈。
  要想从这个困扰了无数人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寻找回教育的初心,必须重返智慧,必须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澄明而犀利。必须让我们从单纯的知识使用,成为能够因应现实的需要,创生出知识的人。
  (06)
  用古老的、过时的术语来说,智慧是道,是创生知识的高端思维。
  而知识,不过是术,是末端的皮毛。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曰:群子不器。
  ——孔子的意思是说,不要成为被狭隘的知识,困死的可怜虫。手中有锤子的人,会把任何问题当成钉子。一旦被狭隘的知识困住,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手中的知识,只能在一个固化的场景才会起到作用。但社会变幻莫测,适合某个人的固化场景,永远不会出现。就算是出现,你也未必在那个固定的位置上。
  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哪怕是人生中一个极微小的问题,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去学习。这就如刻舟求剑,问题向前走,知识在原地,法古人之法,想解决现代问题,不仅活得累,而且总是陷入到狼狈不堪的困境中。
  要想摆脱人生困境,仅靠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要寻求智慧的帮助。
  (07)
  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解决问题,但智慧什么问题也不解决。
  如果说,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东西,一点用处也找不到,那就是智慧了。
  那我们要智慧干什么?神经啊?
  ——智慧并不解决任何问题,它是一种高端思维,居高临下俯瞰人性世相。
  入海知水性,入世见人心。人活于世,一如鱼儿在海,鱼儿知水性而能够任意东西。但,对人性缺乏足够了解的人,犹如旱鸭子落水,只会嘟咕咕灌到翻白眼。
  有智慧的人,犹如群盲中的明眼人,能够自如避过人性陷阱,所以不会——或者是咸少遭遇到人性困惑。
  老子说:无为而为。
  有智慧的人,根本遇不到智慧不足那类人所遭遇到的怪奇困难。智者能够于最险恶的环境中逗留,却不会受到伤害。
  唯一困扰智者的,是如何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思维境界。与此相比,其它任何所谓的困难或是问题,都未免太琐碎、太缺乏意义了。
  (08)
  昔者禅宗五祖弘忍,密授六祖惠能曰:吾性自足。
  柏拉图说:智慧就在你的心里。
  如果我们有谁,总是遇到些沟沟坎坎,那必然是智慧不足。
  必须是大脑的闲置率比较高。
  智慧不足,就是智能开发不足,有脑子但不肯用。或是自以为用了,但其实停留在极端孩子气的状态,说话做事,蠢萌秀逗,当然会磕磕碰碰。
  我有个讲师朋友,遇到有人提问:你应当免费授课,拿知识来赚钱,太不厚道了。
  这位讲师回答说:正如你所愿,我讲课从来是分文不收——但是,这个场地是要钱的,讲课时用到的设备是需要钱的,我的助手是要养家糊口的。你在这里听到的每句话,都是整个社会大生产运行的结果。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花钱的,如果你的思维,还停留在免费享受的占便宜心态,你会疏略许多不该疏略的,而这些,终将让你的人生,变得艰难起来。
  ——这就是许多人,总是感受到强大生存压力的缘故。
  这些朋友,不是寄望于开发自我思维,替自己撑出片天地。而是幻想于这个世界对他无条件让步。当他奉此而行,必然是处处不顺,事事不遂。
  智慧,让你洞悉世间规律,所思所想所行,处处与规律合拍。
  想对了,做对了,人生就不会再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09)
  佛陀说:四万八千法门,不过一心。
  获取智慧,开发自我思维,不过是三个步骤。
  第一是把关注焦点,从外界转回自身。
  我们的生活环境,肯定是处处不如意。这种不如意,有他人的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千百年来,人类历史就是部不惜一切代价,清除他人障碍的过程——但无论流多少血,洒多少泪,终无改于我们智力不足之分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相反,远古时代,许多处境远不如我们的人,却能够反求诸已,于自我的心中获得智慧。
  这就是把注意力转向我们内心的原因,相比于伟大的智慧境界,人世间的一切纷争,都丧失了价值。
  第二个,以慈悲之心,看待别人。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越是自我智能开发程度不足,越是自以为聪明,想占别人便宜,生活越是易于陷入窘境,为了生存就越是各种不堪。网络上时见《人若是蠢,就千万别坏》之类的文章,但这种蠢和坏之后,隐藏的是寻觅不到人生方向的凄苦。知道别人的苦,体谅他人的难,这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洞明而开朗,就会避过因为憎恨而导致的焦虑,获得平和的智慧心境。
  第三个,追随智者而行,获求终极价值。
  智者有活的,也有死的。死的智者留下了他们的言论,诸如孔子,诸如苏格拉底底,诸如柏拉图,诸如阳明先生。阅读那些古老的经典,切念不要被后人的任性发挥所忽悠。要牢记智慧只是一种思维,一种让人进入空明境界的心灵澄澈,任何脱离了这个范畴的指导,千万不要放在心上。
  举凡比我们聪明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听其言,随其行,现实的智者,一如古远的先哲,其全部价值就是让我们超越的。不敢言超越智者而葡伏于地膜拜,那就是远离了智慧本身。
网站目录投稿: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