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瓯春色斗清圆(下) ---品茶诗话 【续前】 有宋一代,茶叶的产地已遍及淮河、秦岭以南的广大区域。名茶的品种更多,除了已有的名茶之外,诸如白乳、龙团、双井、虎丘、胜雪、雨前……等等,枚不胜数;著名的诗人如范仲淹、宋祁、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曾几、陆游等,都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咏茶诗篇:"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写了斗茶的过程和乐趣;"泛之白花如粉乳,乍见紫面生光华。手持心爱不欲碾,有类弄印几成洼"(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次韵再拜》),写尽了龙团茶的名贵精致;"刘侯惠我小玄璧,自裁半璧煮琼糜。收藏残月惜未碾,直待阿衡来说诗"(黄庭坚《奉谢刘景文送团茶》),抒发了对名茶的珍爱之情……在这名作如林的品茶诗中,仍数苏轼的茶诗写得最为出色。他以茶诗来议论朝政,否人物;抒发感慨,品味人生: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汲江煎茶》 这首诗写于元符三年(1100年),作者被谪居海南儋州之时。首联写为煮好茶而亲自临江汲水。"自临钓石取深清"一句,言简意丰:"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杨万里《诚斋诗话》)颔联写临江汲水时的所见所感:月影在江,以杓取水,仿佛把月也舀入瓮中;杓动水分,取水入瓶,就象把江分走了一部分。这两句,不但构思奇妙,意境优美,而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哲理:明月、江河,辽阔无限;小杓、春瓮,存取自如。这种寓大于小,寄壮丽于秀美,融豪迈、婉约于一体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作者屡遭谪贬,政治失意而又淡泊明志,心胸旷达的思想境界。颈联具体写煮茶的技术。其中,第五句写如何辨"形",第六句写如何辨"声"。尾联写饮茶后的所感所闻:茶味虽美,但无力多饮;更声断续,不禁悲从中来。"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诗),也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元好问 《茗饮》)元、明、清三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新的名茶,如:龙井、松罗、六安、沱茶、碧螺春、武夷岩茶等,不断被培育出来;新的茶诗,也涌现在诸如元好问、徐渭、袁宏道、何景明、王夫之、查慎行、钱起、袁枚等一代名家笔下。"竹影一堂修碧冷,乳花浮动雪鳞鳞"(袁宏道《月下过小修净绿堂,试吴客所饷松萝茶》),"绿萝荫下列蒲团,茗叶松花进晚餐"(何景明《月潭寺二首》)。你看:竹影婆娑,月光似水;茶香四溢,绿荫如盖,写得是何等的悠然自得,洒脱真率! 荔支花落别南乡,龙眼花开过建阳。 行近澜沦东渡口,满山晴日焙茶香。 ----查慎行《武夷采茶词四首》之一 明妪山容菡萏天,疏寮凉院证因缘。 笑他纱帽笼头坐,水厄虚名直浪传。 ----金 农《湘中杨隐士寄遣君山茶片奉答四首》之三 前一首写采茶:整个武夷山区,家家采茶,户户焙制;茶香满山,一片繁忙景象。后一首写品茶:深秋山色娴丽,晚霞红似荷花;小院宁静,秋兴满怀,独自品茶,乐趣自在其中。 嫩晴时候焙茶天,细展青旗浸沸泉。 十里午风添暖渴,一瓯春色斗清圆。 最宜蔬笋香厨后,况是松篁翠石前。 寄语当年汤玉茗,我来也愿种茶田。 ----阮 元《试雁荡山茶》 阮元的这首品茶诗,格调高远,脱俗入化。前四句状物,后四句写人:首联写新茶刚刚焙出,煮沸泉水冲泡,嫩芽在水中片片舒展;颔联写暖风十里,春意融融,品茶解渴,味美情舒。颈联写品茶要志趣高远,最宜素食蔬笋,地点应选在松竹交翠的名山之中;尾联写因为自己姓阮,就想起汤显祖曾经说过:雁荡山的种茶人多数姓阮。所以,自已也希望同本家一样,在山中种茶,享受清福。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冼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与赵莒茶宴》)在文人那里,茶就是诗,诗就是茶。品茶,不但能激发诗兴,而且能把诗人带入茶与诗水乳交融的意境之中;使之神思飞驰,挥笔而就,给世人留下一首又一首散发着茶香的好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