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案头必备一部大型的书法专业工具书可查阅


  《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实拍
  低调的奢华,欲罢不能。
  案头的这本《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只要看看它霸气的外表你就会被深深的感染,上下卷共有2300多页,厚度达10多厘米。字数将近300万,涵盖中国远古五帝时代仓颉作书至民国年间,数千年来的书法发展历史。可谓不折不扣的大部头。
  该书书套是细腻明亮的珍珠白,远古的甲骨文实物图片接近版面的一半,揭开书套,则是灰绿色的压纹布艺效果,厚重、深沉,忍不住小心翼翼的摩挲把玩。
  《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实拍
  中国书法艺术的系统梳理,取精用宏,脉络清晰。
  从中国文化整体发展曲线来看,只有大起,没有大落。虽有动荡,未能持久;虽有分裂,必定统一。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分支,同样体现出这样的嬗变特征。
  无论是殷商时代的刀、骨,西周时代的铜、范,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竹帛和石头,还是后来成熟的专业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等,不同工具、不同条件、不同时代的人们手中,都被加以充分利用、发挥,进而创造出各领风骚、各具风格的书法作品。
  比如,商周时代,记事卜辞、祭祀祖先,留下的最早成熟文字劲健雄浑的甲骨文;春秋战国攻战杀伐、合纵连横,留下的珍贵手迹简牍帛书;秦代空前的江山一统,留下的庄重典雅的刻石小篆;强盛大汉帝国,留下的古拙典雅的汉碑;魏晋南北朝行书妍美、楷书雄强,及至唐代,狂草、真书至今仍然主导着中国书法的传承,等等等等,查阅起来非常的方便快捷。
  书中插图:远古/散氏盘铭文
  书中插图:汉/马王堆出土帛书
  以史为本,不断章取义、不妄言臆想。
  既然是史书就必须做到以史为本,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一个艺术家政治上的偏差,就否定他的作品,抹杀他的艺术成就,甚至,取消其入史的资格。本书做到了凡书法史上的人物、作品、流派、事件,兼收并蓄,确保全面系统,客观呈现。这或许也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先生,至暮之年仍能欣然同意担任本书名誉主编的原因吧。
  正像本书序言阐明的那样,如果出现作者属于坏人的,但是作品并不坏,那么也要收入;作者几乎为小人物的,但因创作成就斐然,那么也要收入;原先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与史实严重不符的,如果作品只属于二流,那么,就放到二流的历史位次中去;原先曾经被埋没的,那现在就还其本来的历史面目;原来历史上有重大歧义的,那么,就把这个歧义也一并介绍给读者。
  书中插图:汉/曹全碑
  书中插图:汉/乙瑛碑
  比如,本书在谈到宋朝书法时,就设立了一个章节《才情有余的赵佶》,专门写这位严重不称职皇帝的书体。大家都知道赵佶做了二十五年的皇帝,但由于他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形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不仅在政治上昏庸无能,误国误民,任由蔡京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同时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行为上更是相当的荒唐,活脱脱的一个皇家渣男。
  不过,赵佶的艺术天赋却是非比寻常。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赵佶的书法,自成一家,可以说,前无古人,后少来者。虽然评价不一,影响不大,但作为书学史上的一种特殊书体,本书还是作了客观详尽的介绍。一是赵佶天才创造性地运笔,故意的竖笔横起,横笔竖起;二是瘦金体的结字自具特色,在遵循抑上扬下、抑左扬右、抑内扬外,进行适度夸张;三是笔画上的特色非常明显,一笔之中,带有几度风流;四是布局既风流而又儒雅。本书最后结论:瘦金体是一种华而不实、美而无用的书体。在笔者看来,瘦金体也就是程式化、装饰化的美术字而已。
  书中插图:宋/赵佶楷书
  有了这样系统的分析,我想作为书法从业者、爱好者,就能按照自己的审美偏好,认定赵佶瘦金体究竟是二流作品,还是三流作品。
  技法理论,可学可用。
  作为从事书法的朋友,哪怕是一般爱好者,还是非常希望能从古人那里获得一些真知灼见,甚至用一辈子心血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感悟。本书在这个方面做得还是非常到位的,比如,在谈到唐代开国初期涌现出来的第一位楷书宗师欧阳询时,就从欧体楷书的总体风格、结体风格、用笔艺术诸方面逐一深度解析。
  尤其是欧体的用笔,本书将其概括为三点。
  本书插图: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第一是方笔与圆笔 直笔圆、侧笔方,好比用笔之阴阳,可生千姿百态。欧书"初师右军",后广采北碑、"渐变其体",在纵长结字之中,出神入化般地运用方圆之笔,写出"险劲十足"、"法度森严"的书作来。
  第二是内擫与外拓 如果说,方笔和圆笔往往侧重于笔画之端的话,那么内擫和外拓则重在笔画的中段、尾部、甚至是全部。内擫即中锋之笔、提笔中含、如锥画沙;外拓乃偏锋之笔、顿笔外拓、笔势雄强。中含者浑圆劲挺,骨力十足,刚劲不挠,篆之法也。欧书尽将中锋、偏锋,中含、外拓之笔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形成了骨胜筋丰、力健墨圆的点画特征。
  第三是"八法"之法 "八法"之中,"侧"法首当其冲。欧书的"侧"法异常丰富。以偏旁言之,有宝盖头、八字点、竹子点、三点水、火字点、反捺和其它散点等。
  通过这样细致的解析,对于学书者,不仅能准确的把握欧体的精髓特征,而且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书法创作的真谛。
  书中插图:唐/张旭草书古诗帖
  书中插图:宋/黄庭坚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场景立体还原,全面对话古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还在书的开始部分,花了200多页的篇幅简要概述了整个中国的艺术发展史,这就为我们了解古代书家的创作背景,还原书家本真创作情境,促进与古人对话提供了宝贵借鉴。
  比如,书中涉及到的中国艺术精神解析。
  关于佛教对艺术的影响,本书强调,它既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道家。儒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格伦理层面,影响的首先是人,而不是艺,人是第一位的,艺是第二位的,那些堪称儒学大师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把艺术放在人生的中心位置。而道家似出于无心,却得之有故,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精神层面,特别是道家的自由精神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代艺术精神。
  本书插图:唐/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
  惟有佛教影响则是另成一派,其不但表现在精神层面,还表现在参与层面。几乎历代都有著名的艺术大师,单就书法而言,便有南北朝的洪偃、隋朝的智永、智果,唐朝的怀素、贯休、湛然、辨才,宋朝的法华、敏传、宗上人,元朝的溥光、道元,以及后来的无辨、弘一法师等。
  再比如,书中所呈现的中西艺术的比较。
  书中的《中西方艺术的不同文化传统与品性》认为,西方文化有三大传统,包括古希腊传统、基督教传统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传统。三个文化传统版块不是同时出现的,处于非自然共存状态,在前后接续上,不能自然融合。也就是说,基督文化不能容纳和接受古希腊文化,近代人文文化也不能原封不动地接受中世纪基督文化。西方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属于批判性、否定性文化类型。这种否定,从经济形态看,古希腊属于商业形态,中世纪属于农业形态,文艺复兴起重新回归商品经济形态;从文化形态看,古希腊属于奴隶制下的人文阶段,中世纪属于宗教阶段,文艺复兴以来则为新人文阶段。总体来说,西方文化传统发展曲线是否定过去,开辟未来。
  在对比中国的情形时本书认为,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也有三大传统,一是先秦诸子传统;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传统;三是起于魏晋成于隋唐的儒、道、佛共兴并以儒为本的传统。虽然也分属于三个传统,但是整体看依然是一脉相承,就像文章开头部分所说的那样:"只有大起,没有大落。虽有动荡,未能持久;虽有分裂,必定统一。"当然,这些文化传统之间也是有矛盾冲撞的,有时还非常激烈,比如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之间。对比西方传统,中国的传统似乎是更为注重妥协融合,背着很重的包袱,瞻前顾后,惧怕未来。
  书中插图:清/金农隶书
  书中插图:近代/李叔同行书
  此外,人们常说的有图有真相,编者也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本书的一百多幅图片详实直观,印刷精美,几乎包含了民国及之前书法史上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乃至远古时代的散氏盘铭文、甲骨文、官印封泥等,对于我们学习、研究都提供了很多方便。
  另外,本书下卷尾部还增添了一个附录《古人论书法篆刻》,包括许慎、蔡邕、卫恒、王羲之、欧阳询、李世民、孙过庭、张怀瓘、徐浩、苏轼、姜夔、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等一大批书家、理论家,不仅有原文,还有扼要的评析,很适合日常查阅。
  这本书熔传统文化、文字历史、书法艺术、治学精神等于一炉,内容浩瀚,专业权威,可谓一本在手,学书不愁。
网站目录投稿: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