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关于立秋的话题不绝于耳,想来都是因为愈发炎热的天气所致,而俗语中说"早立秋凉飕飕"然而今年又被放了鸽子,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转变。百年之前的很多经验早已不那么准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今年的立秋虽是早秋,但事实证明"秋老虎"余威犹在。其实小编觉得与其纠结俗语的准确性倒不如去发掘俗语的趣味性以及俗语中所反映的人文思想来得更实际些。大家都知道俗语是老百姓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智慧的总结,在古代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其中很多俗语即便是在今天依然受益无穷。这些俗语不仅诙谐幽默,而且让人回味无穷。比如今天要给带大家说的这句"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都不陌生,但其实他的后半句才是精华,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我们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是名副其实的,尤其是在古代,礼法的重要小则关系个人生死,大则关乎国家存亡,但是由于过度的礼教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制约了社会的进步。虽然如今礼法逐渐演变成了礼仪礼貌,但华夏子孙心中的君子之风可从未消失。在古代这种君子之风体现得淋漓尽致,题目中那句"男女授受不亲"便是最好的体现。 这句话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是非常直白,但真要说出个所以然的人恐怕不多。尤其是现在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可能也少有听到了,意思说的是男女之间是不能直接接触,更不能直接交谈,很多首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恐怕会不知所措。其实在古代,这种思想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在春秋之前,这种思想还并未盛行,随着社会体制的改变,宗法制度的形成,女从男的思想开始形成,后随着贵族一妻多妾制的盛行,各种礼法的约束也就开始盛行起来了,这种制度在程朱理学兴起的宋朝尤其严重。 这句话的出处最早见于《孟子》一书,可见其时间之早。而孟子说此话的时候还有一句更加经典,但由于前一句更加贴近生活所以往往忽略了后半。而后半句说的是"嫂溺援之以手",这句话的含义也非常深刻。这还得从孟子当时发生的故事说起,当时有一个叫淳于髡的齐国人精于辩论,有一天便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孟子说是;淳于髡又问,那嫂子掉到水里我能用手去救他吗?孟子说了一句,原话是"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直言不救和豺狼有什么区别?然后解释道,对落水的嫂子施以援手是变通,特殊情况下灵活变通才是正确的。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经常有人问一个问题,妻子和母亲掉到水里,先救谁?几乎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其实两个问题非常相似,都是辩者设的圈套,往往太过于专注问题本身而忽略了答案。按孟子的话说,要从权。也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根据当时的实际环境才能有所取舍。 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辩者,最著名的莫过"白马非马"的传奇故事了,白马到底是不是马还得看站在什么角度,单纯的辩论白马是不是马就已经输给了发问的人了。可见古人智慧并非局限于那些经史子集等略显乏味的高谈阔论,而这些别开生面的故事却更能体现古人妙趣横生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