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字


  《永不停歇的时钟》是一本由[美]杰西卡·里斯金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锁线双封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一):生命与机器的碰撞
  首先我是一个理科生,但是我的物理成绩一直不高,也是奇怪,我之前就非常喜欢研究那些物理学家的故事,但是对于那些公式的好感明显是不匹配的。当我看到这本《永不停歇的时钟》时,我找到了一本不仅是满足了我的兴趣,并且还增加了很多有意思的思考在里面的著作,顿时我就被吸引了。首先从这本书的外表说起,书的名字起的很简单,但里面涵盖了非常深奥的点,就像副标题说的那样,当机器和生命碰撞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因为时钟大家每天都需要,那么这里面的永不停歇作为一个时间恒性的量词到底指的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也就迫不及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精美的插图,装订的方式非常适合翻阅,也是有一定的重量的。
  本书的作者杰西卡·里斯金有着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早期现代科学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深刻的研究。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很多材料的查找与疏离是有很专业的途径和机会的,理科的东西本来就晦涩难懂,但作者并没有把它当成是一本教科书来写,而是用简单又有趣的方式让零基础的人都能够轻松看懂。我们每天的生活是基于什么原理,看问题的角度引出很多不一样有趣的话题,在这本书中我从一个机器的角度了解到了这些人对于生命的解答。人们喜欢把一切都用科学的方式解释出来,但是对于茫茫的宇宙,人类依然没有完全解答出它的原理,也许这会成为永恒的未知,但未知的存在也推动了人类的研究进程。
  之前读到过一个有关于终极算法的文章,华盛顿大学教授Pedro Domingos在书中这样描述:"终极算法"就是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自动发现和创作其他所有的算法的"主算法"。在《黑客帝国》里,"终极算法"就是Matrix—母体,看过黑客帝国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母体的变态。如果人类真的是生存在这样一个算法中的世界,那人和机器之间的界线该怎么去定义。书中记录了历史中机器人的发明和相关科学家的故事,因为本质是对人类的研究,所以参与的角色还有哲学家和艺术家,把这些独特的视角整合之后加入了作者自己的分析,带着读者去遨游这趟探索之旅。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二):时钟不停,人类前行
  永不停歇的时钟是永动的时间在起作用,以时间为媒,机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游离于唯心与唯物不断发展、进化。在人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也产生了很多无奈。很多问题应运而生,如,时间都去哪儿?时光如梭,岁月如烟。时钟最清楚,时钟是忠实的记录者。人和机器、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争论不休。人类发明了机器,机器自从问世到如今,可谓道路坎坷,一路崎岖。机械时钟是物质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客观事实。不过,上述都是笔者在阅读这本书之前的个人见解。但是,这本《永不停歇的时钟》就帮我们重新审视、再次补课,17世纪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变革时代,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得以确立,整个宇宙被看作一台机器,包括动物和人类,但仍将其动力和精神归于上帝之手。整个宇宙这样不就成了一台大机器,这台大机器下面又包含着多台小机器,这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大系统里下设小系统,是包括、囊括的应有之义。
  还有,囿于人们的认识差异,讨论分为两大阵营。更为反叛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机器具有内在动能。现代生命科学就在这两种矛盾的机械论中兵分两路。笛卡儿、玻意耳及其追随者,坚持经典的被动机械论,莱布尼茨、拉马克创造性发展了主动机械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被动和主动模型之间摇摆不定。原来双方真是针锋相对,的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管是主动或者被动,人类的能动性作用是无法阻挡的,物质第一性是颠真不破的,无论何种辩论,都于事无补。
  无论如何讨论,人类发展的脚步是向前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毫无疑问。在书中第268页中,我们能看到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有关自然选择人格化的提法,这就是人们平时所熟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钟始终未停止,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选择。自然科学在现代化的路上已变得智能化、制度化、器械化和社会化,这这之后的三个半世纪里,其与宗教信仰和习俗的关系仍然十分混乱。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这一点其实跟其他无关。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三):生命的本质在于无止境的进化和探索
  生命是什么?从人类开始有了思考能力就在追问的问题,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给出标准的答案。
  但是,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远古时代,人们将生命的起源归于上帝创造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的探索渐渐有了不同的方向,尤其到了十七世纪左右,西方有了一种生命机械论,认为人的生命如同机械的原理一样。我们从美国作家杰西卡.里斯金的著作《永不停歇的时钟》里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机械师等等对于生命的探索,他们用图、用石头、木料以及各种可用的材料试图创造或者还原出生命的本质以及原理。
  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索的过程,无论是生命自身裂变的过程亦或是人类对生命追寻的过程,本质上其实都是探索。
  人类生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如今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即能诞生生命应该已经经历过无法计数的黑夜和白天,从最初的微生物慢慢探索慢慢进化,从不见微光的黑暗深处、海洋底部到向光而生、跨上陆地,从最低级慢慢进化成最高级,人类的每一个变化都是质的飞跃。
  可以这样说,就是在永不停歇的探索中,才最终形成了人类这样高级的生物。其实不仅是人类,地球上各种生物都在不停地探索、进化。病毒努力进化,以图适应各种寄生物的环境,让自己得以生存、壮大、有更多群体的繁衍,动物不断努力进化,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便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生命的过程就是探索、变化的过程。
  人类发展到如今,对自身形成的漫长过程没有任何的记忆,但是却想要探寻生命存在的原理。在最初,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认为生命肯定是由一个至高无上的万能神创造出来的,所以,神话曾经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到了工业渐渐萌芽的时代,人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新的探索,不仅仅是对生命来源存着好奇心,更是对生命的存在有了强烈的探索心。
  面对新兴的各种机器,它们的能动性、运动原理成为人们对生命存在探索的又一个崭新的方向。一些科学家、哲学家将目光瞄向机械原理,他们认为人类和动物生命存在的原理和这些机器一样,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他们认为机器能动有一个支点,生命启动也应该有一个支点,机器的支点有的是齿轮,有的是电力,有的是发动机,人类的支点就是心脏。
  为了证明这种理论的成立,前后有许多人去进行试验认证,他们创造出机器鸭、机器人、机器脑袋等等,他们按照人的结构原理去创造这些机器产物,试图将生命的原理复制。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诞生了一些观点,比如"动物是机器",这个观点咋一听就像是在说动物本质上是没有生命的,但实际上提出这个观点的笛卡尔原意是动物是活生生的机器的意思。就是将机器的原理和生命的原理等同,从机械的角度解读生命的各方面。
  这一观点有很多的反对者,也有无数的支持者,有敢为先者,就有后继来者,后来者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不停的探索,不停的添砖加瓦,让这一理论有了新的方向,也有了新的高度和广度,时钟由此进入各位探索者们的视线中和操作中,他们认为生物和时钟的对比也可以支撑设计论的一个论点,即生物世界恰如一个无源的机械装置,其秩序和动能皆无迹可寻。
  不管是什么样的观点,都需要实际操作和理论的支撑,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循环探索中前进着,就像是游戏打怪兽升级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中不断升级,这些最初级的机器人或者动物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真正机器人的诞生提供了基本原理以及想象的空间。
  生命在不断升级,社会在不断进步,探索在不断更新,就像永不停歇的时钟一样,没有止境,没有终点。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四):《永不停歇的时钟》:感谢这本书,让我们对未来有了那惊鸿一瞥
  非常神奇的一本书,像是在历史的时空中穿越,去了解人类研究机械的历史、物质与生命之间关系的哲学和科学未来发展的书,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的理解,思考未来人与机器的共处方式,满书都是重点,体验超棒。
  作者杰西卡·里斯金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他用时间线和各个学科理论发展的方法,讲述了自十五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机械与宗教、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学作品和生命科学等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作为非专业人士,读起来会比较慢,有许多的专有名词和场景,涵盖多种学科和重要人物。如果能够随书出一张海报或者树状图,大致概括书中的主要信息,那么对于像我这样对这方面不是很熟悉的读者来说会比较友好。
  永不停歇的时钟评价人数不足[美]杰西卡·里斯金 / 2020 / 中信出版集团
  1.机器的历史
  人类对于生命,对于物质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十五世纪,人们利用水力作用的机械,来装饰教堂、神像、钟表和贵族们的花园。
  笛卡儿提出的动物机器的观点,认为动物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机器。
  西方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发展,钟表匠和发明家们把机器人理论转换成了实实在在的实验项目。
  1816年《弗兰肯斯坦》诞生,对于当时人们对于机械地理解是一种很好地解释。它代表了当代科学最核心的困境,即所有生命都是由内在动能构成的,但生命又是由无生命的物质构成的。
  《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捷克科幻小说家卡雷尔·恰佩克创造了"机器人"这个词。
  20世纪中期到现在,这些研究领域不断地孵化与发展,运用于各个场景下: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人工生命、仿生科技等。
  2.平行宇宙
  读完这本《永不停歇的时钟》,脑海里面一直在想象这样的画面,会不会存在这样的一个平行宇宙,在蒸汽机都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没有电能没有核能,人们渴望通过人造鸭子排泄来证明:自然现象的发生原理是否和人造机械的工作原理一样?如果一台机器可以排泄,那么真是生物和艺术品之间就真的能够建立起一座联通双方的桥梁。
  那时候人们眼中的机器,都是模仿动物,拥有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组织和神经活动等。十八世纪三40年代,能够移动的机器成为了一种潮流。
  现代高科技产物,也是尽可能地模仿人类的形态举止。
  把这种仿真机械一直发明下去,那个世界的科学,就是如何把机械和生物更好地结合到一起,更加仿生。在平行宇宙中的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能量,我们坐着马一样四条腿跑的私家车,乌龟一样滑动四肢的运输船…或许真会有像《哈利·波特》中一样可以飞的扫帚,那将是怎样一个魔幻的世界啊。
  3.未来人与机器的关系
  或许这样的世界马上就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每发一次视频就震惊一次的波士顿机器人、李世石大战阿法狗、层出不穷的仿生机器等等,人和机器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关于机器人和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在科幻小说与电影中也是层出不穷,《 黑客帝国》《西部世界》、《黑镜》…机器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人与机器未来是一种什么关系,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共处,也许可以从这些科幻作品中。
  还想提个建议,估计编辑听了想打死我。引言和注释,如果能够按照惯例放在书页的下方,并且翻译出来就完美了。应该挺难实现的,这是读过书里面引用和注释最多的一本,光是书中注释和文献就有三百八十多页,预计这些内容的翻译和排版的工作量会是书籍正文的一倍以上。
  感谢这本书,让我们对过去有了新的理解,对现代科学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对未来有了那惊鸿一瞥。
网站目录投稿: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