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


  【摘 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后,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开发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可以看出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性。因此通过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的相關内容、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强化生态文明素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等实施对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态文明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使命。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加深和扩充中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高中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加强高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探索各种对策途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一、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
  (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资料,因此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尽管当前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并且修改了高中必修模块的内容,但是在新教材未出版之前我们依然以旧教材为例,在必修的四个模块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最主要的是体现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中。比如在《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内容,教师就要充分挖掘其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绿色消费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活与哲学》中可以挖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以及"意识的作用"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平衡。李克强总理曾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正文内容之外,还要对教材的习题以及教材中的每一单元结束后的综合探究等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应用的方向,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指导,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这部分内容是万万不能忽视的。比如在《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中提出"结合本地的经济建设实际,在探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本地的经济建设以环境保护这两者的发展,再以此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及时补充相关的生态文明信息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有大量的参考资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加强教师本身的知识深度。比如、《政治生活》中教材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较少,教师则可以根据课标要求补充国家颁布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或者是政策、文件,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做好顶层建设;其次教师还可以校园环境、班级环境、手抄报等隐性文化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常识和习惯,通过学生身边的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丰富《文化生活》中所缺少的生态文明知识。
  另外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则是其中的重要领域,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增强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利用互联网等线上资源来补充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信息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来说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例如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或者是我们国家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时政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学生传播补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世界视角。
  二、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强化生态文明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来说,若仅仅是将其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可能会显得机械死板,可能会割裂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本质,因为生态文明教育侧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的意识层面的影响。因此则可以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其归为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一)通过概念性知识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知
  概念性知识主要是需要理解的理论、原理等。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性知识大多数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并具有初步的认识,到了高中阶段主要进行的是更深层次的认知,例如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意识层面的认知,因此这需要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前进行前段分析,了解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通过补充相关的时政信息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二)通过程序性知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程序性知识设计的主要是"怎么做"的内容,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讲,他们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可能远不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较丰富的生态文明认知,但未能将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因此需要通过程序性知识进一步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例如可设置话题"你平时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其中涉及的步骤有:是否倒过生活垃圾、是否将垃圾丢进垃圾处理处、是否注意对垃圾进行分类;另外也可利用教材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引导:是否注意商品的环保标志、是否对无环保标志的产品进行合理投诉、是否引导周边的人注意商品的环保标志等。通过这些引导使高中生形成更高层面的生态文明行为,不仅在局限于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等初级生态文明行为,从而提高高中生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三)通过元认知知识强化生态文明素养
  元认知知识主要是对自我的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等,对高中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其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使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的目标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生的内心形成一种生态文明的情感素养,通过这种情感素养使其重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不符合社会所要求的生态文明的内容,并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调整,重新建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生态文明素养。通过这三步来强化高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途径和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精心设计和开发,对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结合采用案例教学、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为,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当前新一轮课程标准颁布后,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构建活动型课程,因此通过设置议题、开展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给予教师个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进行议题式教学中。针对议题,教师要理清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所涉及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资源进行结构化加工,通过结构化加工使议题内容与课程知识内容有紧密联系,同时所设置的议题必须包含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知识内容,依据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如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质疑辩诘、对话交流、调查访谈等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学习。
  四、结束语
  通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途径,为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刘海.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3(11):60-62.
网站目录投稿: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