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正见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解答生活的意义


  问题1:我想问仁波切,在你看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仁波切答:在佛教中生活的"意义"并不重要。如果你问我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执,不痴迷,没有特定的习惯,不偏执,只有这样才能通向自由——涅槃。
  问题2:如何对治无聊?
  仁波切答:实际上,无聊是觉醒的前奏。我们唯一需要的是真的看着无聊的这种戒律。这很难。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禅修方法,持续进行短时、多次、精准的修持。
  问题3:我一直很脆弱,经常为一些小事心里纠结,我怎样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
  仁波切答:如果你喜欢被表扬,不喜欢被批评,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如果你寻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视,如果你过分寻找快乐,偏执地害怕,如果你深陷这八种状态,你就会变得脆弱。如果你不会,就将变得强大。例如:婴儿,在他们成熟前他们真的不在意那么多的表扬和批评,你告诉婴儿你太胖了,但他们不知道胖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些话不会打扰到他们。因此我认为超越这八种状态你就会变得强大。
  问题4、我是一个博士生,患有强烈的拖延症——不能控制自己去面对要做的工作,总要拖到最后一刻,甚至拖到最后一刻也不做。据我所知,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中,有这一问题的人不在少数。国内的媒体也有报道。请仁波切开示,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克服这个习惯呢?
  仁波切答:习惯的养成大部份是随著因缘而来的。没有任何的习惯是没有来由的。我们所有的习惯都是我们起先只一点一点地做,之后它就根深蒂固了。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治这个习惯。你应该试著开始慢慢地慢慢地完成一些事,然后过一阵子,你就会变得很准时。
  问题5:我有时在街上给路边的乞丐一些硬币。朋友说你要有选择地给他们,因为大部分是骗子,我还是给他们硬币。我想如果怀疑他们是骗子,会削弱我的慈悲心,我想问你:第一个,我给乞丐钱是在助长有些骗子吗?我是在造恶业吗?第二个,我是不是因为怕失去了所谓的慈悲心才这样做的,我没有真正的慈悲心吗?
  仁波切答: 首先,我们只能尽力而為。究竟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谁又是否為假乞丐,这真的很难判断。而且老实说,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给与的这些帮助,是否真的帮了对方或其实伤害了他们。我们也不知道应该要拿一块人民币给路边的乞丐,尤其是那些小孩们,或是给他们好好上一课。我们有什麼资格去做这样的裁判呢?所以,对我和你这样的人来说,最好的修行就是培养良善的动机,真正地发心。
  问题6,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或迟或早对工作感到困扰,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但是许多工作未能满足兴趣和志向,以至于为了应付生计不得不长期甚至一辈子耗在工作上。他们该考虑生计呢?还是寻找突破口链接到兴趣和志向?如果一时找不着突破口,如何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上奋斗?
  仁波切答:发愿。发愿有一天他们能做比现在更有意义又如法之事,他们能为自己所愿作些事。
  问题7:我信佛教,我先生信基督教,我该怎样引导他信佛教?
  仁波切答:我们不应该劝别人也加入我们的信仰,绝对不要用强迫性的,也不要用引诱的。信佛教的妈妈不要在袜子里放糖,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告诉小朋友说那是佛给他的。
  问题8:我的好朋友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迅速把自己嫁给一个大款,获得以后生活的保障,您怎么看?
  仁波切答:如果她们能够咬紧牙根的话,就这么做吧。如果她们可以忍受的话。但是付出的代价很高的,特别是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的话。
  问题9: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都对婚姻感觉困惑,如何成功的经营婚姻?
  仁波切:两千年前跟现在的婚姻的定义很不同的。我们现在有许多挑战。以前没有电视,所以先生、太太和小孩晚上都一起弹钢琴,而现在的婚姻,先生太太必须以工作为生,因此他们有不一样的工作,他们还有两个电视,各看各的节目,这些状况自然就产生一些力量来重新定义婚姻。
  这是半开玩笑的:婚姻应该以这样来了解,把它想成像一个公司一样,为了经济与人力节约的原因而有一些规条;而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要说婚姻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夫妻之间相互给予对方自由,而不是互相限制、管束。
  问题10:怎样做才可以让自己更美?我说的不是外表,是内在。
  仁波切:我认为信心让人更美。信心并不来源于比较,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跟别的人和事比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人,走在大街上,对自己很有自信,他们很美。
  问题11,在我们生病非常痛苦时,如何保持快乐心情?
  仁波切答: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愿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转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会有众生需要受苦。
  第二种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须经历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为我过去的业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恶业都到这个病痛上来,这样才能缩短我的轮回,了结我的恶业。
  第三种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显现,都是虚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这些痛苦,是因为我对它们的空性了解不够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论上。
  问题12:我们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话,不要让任何其它东西来影响我们自省的过程--——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来影响。比如说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不要去想为什么我在生气,不要这样想。只要看着那个愤怒,看它如何增长,如何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喉咙、舌头、让我们口干,就看看它怎么影响我。不要自我批判,说:噢!我不应该生气!,不要被这些影响。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
  问题13:生活中,面对一些很小的事情,情绪会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爆发,因生气而造业,此时的业具足四力。每次都会念修金刚萨埵忏悔罪业,但这样的习气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对治?
  仁波切答:要对治习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这需要一段时间。要有耐心。就好像戒烟一样。所以每一次你能处理你的情绪时,就算只有一点点,也同样算数。
  问题14:我是大学生,很多时候我想跟我的朋友谈论佛法。我想结合科学观点和佛教见地,所以问题是如何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有信心?
  仁波切:佛教徒的缘起相依见地非常具适应性。实际上,首先,我总是说应该是科学适应佛教,而不是反过来。作为科学与佛教间的桥梁,相对性哲学也很重要。举例而言,「空性」这个佛教词语可以用例如「宇宙大爆炸」为类比作理解。我想如果你是个科学家,那么你就必须是个数学家,对吗?在数学当中,我认为矩阵非常重要。密乘可以用矩阵作类比解释。
  例如,现在,你和我把这个看成是一杯咖啡,而若你我喝了太多那中国餐馆供应的红酒,那么你和我的矩阵将会改变,这就不再是一杯咖啡。若你能够理解这点,那么我们就能明白关于坛城、本尊等等的意念。
  问题15: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各种设施(汽车飞机)及更多的电子设备(例如苹果手机等)让我们越来越依赖,我们的生活正在悄悄的改变,但我很担忧,面对这样的生活大趋势,我该怎样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很感伤的,不晓得一般人在这种趋势下,会花多少精力去发展内在的方面。就好像一个小孩,环绕他四周的都是好吃的巧克力糖,你却想对他说 : 吃这些对身体不好(很难影响他)。现在我们周遭有这么多巧克力工厂,持续不断地在做更多更好吃、更便宜的巧克力出来。有一个办法是我们像快速转带一样,试图迅速地先看到你生命终了时的状况,看到这样的结果,吃了这么多巧克力,不健康,然后你会后悔不该吃这么多巧克力糖。
  同样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生命往前快转,看看我们被所有这些物质的事物分心,是不是值得?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更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精神方面的,也许只是在我们家附近的山上走走,这可能是我们一直很想做,但是我们一直忙着在做这些追逐而没有机会去实现的事情。如果能够的话,快速转带向前看,一旦知道那个结果以后,我们就把它倒带回来,然后根据我们正常的步调去进行我们的生活。
  问题16:很想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有什么样的果报?
  仁波切答:同性恋性行为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执着,它不应该被视做比有些人喜欢吃披萨,有些人喜欢柠檬饭糟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问题17:容易害羞脸红的人修什么法可以迅速得到处众无畏的加持?
  仁波切答:发菩提心。
  问题:18:我要怎样处理自己无法满足别人对我的预期时的罪恶感?
  仁波切答:在我们到达一地菩萨之前,我们都不可能满足别人对我们的预期。即使你已经是一地菩萨,你也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别人。所以最好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愿,升起善念,与发菩提心上。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真的能做到为别人做些什么,它还是会在我们心理升起某种傲慢,而这也不必然是好的。
  问题19:我总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好想把自己放下。我该怎样做呢?
  仁波切答:去回忆你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对别人的误解,与自己和他人曾经产生的误会,然后用这些事情来提醒自己你也不是完美的人。
  问题20、我希望以后可以翻译佛经工作,父母很担忧,怕我这样的想法以后会受苦,我怎样才能实现愿望?有时候会觉得非常的悲伤,觉得没能为父母做什么,请问仁波切要如何才能从这样的情绪里出离出来呢?
  仁波切答:祈请普贤菩萨的加持。你知道吗?峨眉山? 如同寂天菩萨及许多大乘先贤所说,虽然我们认為自己是为了父母好,所以给他们钱、盖房子、送礼物给他们,但是这些事实上只是带给他们更多的贪念、期待与恐惧。因此,最好的礼物应该是菩提心。为此,你应该发愿,希望有一天你能真正地回报现在的父母,以及你过去世所有的父母对你的关爱。
  问题21,人类每天都在无理佔用天下的资源。我们的工作也好像在破坏着地球。作为一个年轻的修行人,我们要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么多的不幸呢?!
  仁波切的开示:发愿。因为如果你要到外面去一个个教育他人破坏环境,就凭着人性贪婪和固执的这些特质,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还不如发愿,让这个愿望在你过世之后还会开花结果。所以发愿是最好的选择。
  问题22,本人习惯钻牛角尖,经常无法理解一般人眼中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严重影响到工作,应该怎么解决?
  仁波切答:你问这个问题就已经是想太多了。你就不要去把这件事情当作是个问题,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管别人怎样看你。
  问题23,台湾高僧说在游戏里杀过人死后要下地狱,上师如何看?
  仁波切的开示:我不确定这样会下地狱,但是一直去滋养我们暴力瞋恨的习性可能不是一件有智慧的事。
  问题24,在一家企业做销售工作,工作中通过种种技巧与手段塑造客户的不安全感,危机感,从而刺激他们消费。这和我修持的佛法矛盾吗?我是在造恶业吗?我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继续兜售我的产品呢?
  仁波切说: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你知道吗?我不是说你应该辞掉你的工作,也不是说你应该欺骗别人,让别人没有安全感。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无明的众生,有那么多的业障,我们都只是业力的副产品而已。因為如此,一旦业的轮子开始转动,通常就会一直转下去,而能停止它转动的力量又如此薄弱。我们也就只能随业流转。
  但是你能有这样的觉知力,发现我们正被困在业力当中,就已经是让业轮变慢的开始,因此你应该这么去想。而且发愿所有你所接触到的人,你的顾客等等,最终都能接触到佛法,并且证悟,试着去建立这种修行上的连结。但这不是要你到处去宣传佛教,让别人变成佛教徒。
  问题25,我身体有残缺,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忧郁里,非常悲观,但是现实的责任和身份支撑着我继续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我就像是一个活死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继续?
  仁波切答:你应该试著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活下去的价值。那就是去学习慈悲,学习慷慨,试著去跟随佛陀的脚步,那会让你的生命变得很有价值。不然追求世间的一切最终还是会令人沮丧。
  问题26: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我觉得修行和工作、生活会有冲突?
  仁波切答:冲突或挣扎可能来自于我们已经把精神的生活与物质上的生活分离了,却又想要把它拼在一起,想要两者都有。而这是人类的习惯,例如佛教徒的家里有个佛堂,还有个储藏室,两者是分开的,在某个程度上这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分离得过度,不能把储藏室转化成佛堂的话,那就会有这种冲突或挣扎。我们怎么把储藏室或者车库变成佛堂呢?佛陀自己讲的非常清楚。
  他说: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里。佛从来没说,我只待在佛堂里。所以只要我们有虔敬心,只要我们有慈爱、悲心、祥和时,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那就是我们的佛堂,那就是我们的精神空间或时刻。
  可以这样讲,即使只有一刹那的仁慈,那就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即使那一刹那很短,在这短短的时刻,这个人就是个神圣的人。像这种慈爱或大悲的状态,不是每天随时都有的,因为我们非常分心散乱,有很多引诱我们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有纪律,一步一步的,让自己有这种高尚的情怀或念头,也许开始时一个两个,然后慢慢增加。
  问题27:我给自己设定了成功的目标,当我非常努力地达到后却还有失落感?为什么?
  仁波切:这又要回到庄子。我认为人们都该读读他的书,就会找到答案。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和世界的现行秩序只是错觉。这不是在谈佛教。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是现实是因为我们都太努力,但就像你的问题一样,没有人真正有成就。
  我常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乞讨的人,他们不在乎是否能讨到西紅柿或土豆,他们无忧无虑,讨到什么就吃什么。这都是相对的。变得成功、过上舒适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成功和舒适的意义同样重要,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帮助。
  问题28,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教学:不执着亲友,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实践,如何与自己的亲友相处?
  仁波切的开示:发愿。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有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的一段非常好的经文。你应该去读这一品。
  宗萨钦哲仁波切
  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创意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灵大师。
  他,曾是国际影展的获奖导演,他亲自执导的两部影片《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和魔法师》在世界各大国际电影节好评如潮。他本人也被《亚洲周刊》、《纽约时报》、《伦敦晚报》誉为"亚洲最会说故事的导演"、"当今最红的新秀导演天才之一"。
  他,宗萨钦哲仁波切所著《正见》一书由胡因梦与李连杰连袂推荐,在中国精英群体中引发热潮。他的新书《人间是剧场》、《朝圣》获得读者好评。
网站目录投稿: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