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游记》其实大家都看的是一个乐呵,看的是孙悟空怎么打妖怪的,其实还是挺爽的,但是最近小编也发现了,其实不管是什么文学作品,小说也好,绘画也罢,很多时候都在反映一些东西,这个《西游记》也是如此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那这个《西游记》又反应了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其实无非还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等! 西游记成书背景 要知道《西游记》讽刺了什么,首先应该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背景。 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之前,唐玄奘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唐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僧人玄奘为求佛经真义,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去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5万余公里,途经数十国,备受艰难困苦,取得大小乘佛教经律论657部,堪称历史伟人。梁启超称他为"佛学第一人",鲁迅赞扬他为"民族的脊梁"。后来,其弟子辩机根据其口述西行见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 稍后,另两位弟子慧立、颜棕又写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描述了山河险阻、气候严酷、野兽威胁、强人袭击,以及种种奇特的异国风貌和自然现象。由于取经事件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加上佛门弟子的着意渲染,所以唐代时取经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当然,这时候的玄奘取经的故事也是属于个人传奇性质的故事,还没有向神话故事倾斜。约到北宋时期,根据敦煌榆林窟的玄奘取经壁画,画中已出现有持棒的猴行者。到了元明之际,有了一部《西游记评话》,故事内容已远离了历史上的取经事件,不仅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了男一号,沙和尚、猪八戒也纷纷加入了取经队伍,取经也由一个个人传奇故事演变成了一个神话故事。 吴承恩正是在这些基础上,整理、加工,创作出了《西游记》。吴承恩活了83岁,在古代算是非常高寿的了。他一生历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五个朝代。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样,明朝进入中后期以后,也是问题重重。明朝的皇帝很多都崇尚道教,沉迷于修道炼丹,这也和国家无事,政权稳固有关。其中尤其以嘉靖一朝最为盛行,嘉靖皇帝一心痴迷修道,而把国家大事交给严嵩这样的奸臣打理,弄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贪腐盛行。嘉靖在位45年,这段时期正是吴承恩从青年到老年的这段时间,所以,他对嘉靖一朝各种不良风气尤为反感。 除了朝廷风气不良以外,吴承恩的个人际遇对他的思想也有很大影响。 吴承恩祖上曾经做过的都只是负责教化和训诲童生秀才的小学官,是九品之外未入流的官,正相当于孙悟空那"弼马温"一样的卑微。吴承恩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来改变家族的命运。但是直到四十七岁的时候,他还是一名庸庸碌碌的老秀才。最后按照明代科举的常例,老秀才凡屡试不中举人的,依次排队等候选送,于是吴承恩便成了一名岁贡生。但朝廷没有让他做官,而是让他去南京国子监继续读书。直到六十七岁时,吴承恩在北京又候选了几年,才得到一个浙江长兴副县丞的八品小官,这和孙大圣被骗上天庭做"弼马温"没有两样。 吴承恩的副县丞做得很不顺心,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会攀缘附会,一意独行,又完不成上司规定的征赋指标,最后被拘捕锒铛入狱。后来虽然又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将他释放,并依八品职衔补给他一个类似给皇亲大户做家庭教师的官职,但他已看透了官场的险恶,于是拂袖弃官而归。 这些经历使吴承恩对现实世界心灰意冷,从此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小说的创作。《西游记》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了解了吴承恩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个人遭遇之后,我们可以想象,他写的这部《西游记》,绝对不是一部暑期逗小朋友开心的童话故事,而是有深刻隐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小说《西游记》里,各路妖魔鬼怪,牛鬼蛇神,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他们的原型。在《西游记》里,吴承恩就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讽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道教的讽刺 《西游记》里面出场的道士就没几个是好的,往往都是为害一方的反面形象。比如比丘国的国丈,是道家福禄寿三星中寿星的坐骑白鹿化身的一个道士,这个道士蛊惑国王去取小孩的心肝来做药引,滥杀无辜。车迟国的三位国师,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把持朝政,迷惑国王,使全国的僧人受害,这三个妖精也是以道士的身份出现的。 吴承恩讽刺的就是道教,明朝皇帝崇尚道教,超过了历代王朝。嘉靖皇帝更是自封道教帝君,整天修道炼丹,想着长生不老,不理国政,一大批道士被封为真人,国师。嘉靖帝经常需要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而严嵩为了迎合嘉靖,练就了一番写青词的本领,由此得到嘉靖赏识,官至内阁首辅,严嵩也被诗人讽刺为"青词宰相"。严嵩当权期间,跋扈专权,贪腐敛财,蒙蔽皇帝。吴承恩就是用车师国的虎力大仙等妖精来讽刺隐喻严嵩一党。 二对官场黑暗的讽刺 吴承恩自己也是做过官的,虽然只是副县丞这样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但他对官场还是有深刻了解的。中国历来不论是官场还是社会,向来讲究的是人情关系。吴承恩为官期间,就是因为不愿巴结贪附,讨好上司,最后在征税的时候,因为没有完成指标,被上司当做替罪羊关进了监狱,虽然不久就被放出来了,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晚年还要受牢狱之灾,想想就凄凉。 在《西游记》里,吴承恩就深刻刻画了这一官场现象。那些天庭下凡来的妖精,无论闯了多大的祸,但就是因为背后有靠山,往往被要被孙悟空一棍子打死的时候,他们背后的主人就出现了,然后三言两语,就把妖精救下了。而那些没有背景的山精野怪,就难逃一死了。这就是有背景和没背景的区别。 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历尽艰辛,终于来到大雷音寺,准备求取真经,却被阿傩、迦叶两位尊者为难,只因为没有给他们点"人事"(贿赂)。最后不得已,唐僧只好把自己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给了出去。连西方极乐世界都贪,那大千世界谁又不贪呢?吴承恩在这里,隐喻的就是,朝廷上下贪附成风,究其源头,正是最高掌权者皇帝的纵容默许造成的。 三对嘉靖帝的讽刺 纵观取经路上遇到的国王,基本上没有几个是正面形象,要不是被妖精蛊惑,要不就是自身昏庸糊涂。我们把车迟国王和嘉靖皇帝比一比,就不难发现,这位国王的一言一行,就是现实中崇奉道教,自号"灵宵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的嘉靖皇帝朱厚璁的一面镜子。嘉靖皇帝在位长达45年(1521—1566),当时文有杨廷和、海瑞,武有俞大猷、戚继光,朝中不乏能人志士,但嘉靖帝对内不修朝纲,不问政事,任由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朝政;对外疆界荒芜,武备松弛,使得倭患不断,黎民涂炭。而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和唯一志向仅仅在于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长生不死。可以说,明朝灭亡的种子,在嘉靖的时候就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