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析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下面我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方家。 一、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只有创设教学情境,才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备好课,要通盘考虑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上下工夫,要确保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让他们在亢奋的状态之中去主动探索,去发现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块长方形地里种着白菜,要给白菜地围篱笆,你知道篱笆需多长吗?它的长度和菜地的什么有关?以此引出周长,调动学生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的积极性。 二、创设故事情境,寓教于乐,以乐促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应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最能实现学习目的的最佳境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明确指出:"快乐学习能是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满足。"。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使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位置"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边有5人,后边有6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在教学这类问题时,我不急于教给学生怎么算,而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李大妈家娶媳妇,请客时给邻居张阿姨借了12把椅子。请完客,李大妈把椅子搬去还给邻居张阿姨家时,把椅子摆成整齐的一排,由于李大妈忙了一整天太累了,就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开始清点椅子。李大妈在前面数了5把,后面数了6把,心想,她已把椅子全部搬过来了,怎么会少一把呢?她又仔细清点了一遍,还是少了一把,李大妈急了,站起来要跑回家去看看有没有落放在家里……故事还没讲完,教室里哄笑满堂。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抢着说:"椅子没有少,而是李大妈坐的那把椅子没有数进去。"如此,寓教于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原来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类型题,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解决,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知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再加上小学生生活经验不十分丰富,观察事物也不容易全面。这就更需要教师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实际操作以下。 如创设摆摆、数数、剪剪、拼拼、画画、做做等情景,促使学生为实现这些操作而开动脑筋,使他们在动中思,动中学,动中激兴,动中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1:13-6=?我就先让学生拿出13根小棒(要求是1捆和3个1根),自己摆一摆,怎样去掉6根小棒。结果有的学生说是先去掉6根小棒。有的学生说是先去掉3个1根,再从1捆里去掉5根,还剩下7根。有的学生说是直接从1捆里去掉6根,还利4根,和5个1根一起也是7根。实际上学生已经得出退位减法的两种方法:(1)13- 6=7,(2)13-3-3=7。 四、创设情境应具有挑战性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积极思维,所以教师的创设的情境必须富有挑战性,使学生认知产生不平衡,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思考,在质疑、探究、发现中求得认知平衡。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渐为主,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补充和渗透。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四.创设的情境应充满趣味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调动外部各种诱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使之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由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到内在学习动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我用课件创设了一个玩具店买玩具的情境,在玩具店里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去了这间玩具店,你想买哪两个玩具?一共要付多少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马上选好了玩具并算出了价钱。通过创设这种实践情境,学会了买东西如何算钱,也不知不觉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