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茨在管理学界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管理理论丛林"。在某种意义上,孔茨的"丛林"说,比他的管理过程学派掌门人地位更为令人瞩目。他的世界级影响,一小半来自他的经典教材,一大半来自他对丛林的概括。而这二者又相得益彰。随便打开一本管理学教材就不难发现,凡是对管理思想史进行梳理的概述,基本都跳不出孔茨的"丛林"窠臼。不夸张地说,孔茨的"丛林",等于为归纳和分析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学说构建了一个话语范式。 1961年12月,孔茨在《管理学会杂志》(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此文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孔茨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管理学自从诞生以后,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不同学科在互相渗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到这一领域"赶场子",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者以及实际管理人员,纷纷卷入了这个圈子。而管理学本身的趣味、隐含的利益、富于挑战性的刺激,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散发出诱人的吸引力。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泰罗和法约尔奠基的管理学犹如热带雨林般成长起来。到60年代,各种管理理论已经枝节交错,簇叶蔓生。这种理论丛林看起来很壮观,但要穿越则倍加困难。孔茨的本意,就是拿起一把锋利的砍刀,清理出一条穿越丛林的道路。 孔茨抡起砍刀一路砍将下去,一开始信心百倍。但是,这片丛林似乎无边无际。在众多的赞同、质疑、商榷、反驳、批评、重构声音中,孔茨发现,在他的文章砍过的地方,新的枝叶更快地生长出来,有的转眼之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丛林生态一旦形成,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规规矩矩地发育。孔茨本人可能会有点沮丧,他试图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并未实现,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论。正如管理史学家雷恩所形容的那样,孔茨的文章,不像清理道路的砍刀,更像浇灌丛林的雨水,理论的砍刀已经钝了,而丛林更加茂密。对此,孔茨作出了回应,在1980年4月的《管理学会评论》(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承认理论流派的增加和发展,并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在孔茨的第一篇文章中,他把各种有影响、有体系的管理理论概括为六大学派。到第二篇文章,则概括为十一个学派。包括: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向管理学领域的渗透。不同的理论背景,导致它们对管理活动关注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最终都同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结合起来。所以,孔茨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有可能走向统一的。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论渊源与相互关系,以及同管理学核心内容的交互影响. 管理过程学派 这是孔茨最重视、而且基本上是全面褒扬的一个学派。在孔茨眼里,这一学派才是管理理论的主旋律。之所以称其为管理过程学派,是因为它把管理看作是一种由组织进行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经过了三代人的传承。它的第一代是法约尔,以五大要素和十四条原则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这个学派的根基。第二代以厄威克和古立克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法约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分析管理活动,提出了不少新的学说,比如古立克的POSDCORB七职能说(七种管理职能的英文字头缩写)和部门分工准则,厄威克对管理经验的深入发掘和对管理原则的不断扩充,使法约尔的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在1949年法约尔的著作尚未翻译为英文之前,他的理论在企业经营的实际活动中影响有限,泰罗的光辉掩盖了法约尔的光芒,第二代对这一学派的探索,主要还是一种学界的思考。到50年代以后,这一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开始以法约尔理论来指导并衡量自己的管理工作,由此使这一学派成为在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派,涉足其中的学者也越来越多。而孔茨自己则当仁不让地以倡导和弘扬这一学派作为自己的使命。所以,人们一般把孔茨看作这一学派的第三代代表。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思想(孔茨把它称为信念)包括以下7个内容:(1)管理是一个过程,能够通过对管理职能的分析,建立起认知管理的理性知识体系。(2)这一知识体系以现实的管理经验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方法在哲学上属于经验主义,根据不同经验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和基本原理,能够在人们理解和改进管理时指明方向,形成启示。(3)这些基本原理能够成为研究活动的切入点,人们正是从这些原理入手来探究管理,反过来又用深化了的原理来提高它在实践中的意义和适用性。(4)这些原理能够为管理理论的建构提供要素和结构,但这些原理并不天然正确,它可以被不断修正。(5)管理活动是一种能够认知和学习的技能,从性质上讲,管理技能同医学的治病技能、工程学的建造技能没有什么两样,它能在实践中根据原理的启发和理解不断改进。(6)现实中的管理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可能违背某项管理原理,或者采用管理学以外的措施或手段改进管理活动,但这不等于这些原理不可靠。正如医生有可能违反医学原理、有可能用非医学手段治病一样,建筑师也有可能违背工程原理、也有可能采用非工程手段,我们并不能由此而认为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原理有问题,管理学原理同样如此。(7)任何学科,它的存在首先建立在"分科"的基础上。虽然管理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影响管理活动的知识都纳入管理学领域,正如物理学不探讨事物的化学结构、生物学不探讨事物的物理性能那样,只有界定学科边界,才能真正使管理学走向科学。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方法是职能分析。 职能分析的过程涵盖四个问题:(1)该职能的特质是什么?(2)该职能的目的是什么?(3)该职能的结构如何?(4)该职能的过程如何?而在这种分析中,可以把其他学派的贡献融合进这一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像上图所示的那种理论整合。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乃至物理学和生物学都纳入管理学之中。不过,在孔茨和韦里克后来修订教材时,上面的示意图就被摆放在管理过程理论的介绍之下。这一方面说明孔茨他们力图用管理过程理论实现管理学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说明孔茨十分注意吸取其他学科对管理学的贡献。 经验学派 这一学派距离管理过程学派最近,孔茨以戴尔(ErnestDale)为这一学派的代表。后来的人们,往往把德鲁克也看作经验学派的巨擘之一。实际上,公认为属于管理过程学派的厄威克(LydallF.Urwick),可能归入经验学派更合适。他的名著《管理备要》,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众多著名管理思想家,可以看作是同戴尔的《伟大的组织者》殊途同归的另一本经验学派代表作。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厄威克由于英国传统的濡染,可能经验主义色彩更加浓厚。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其基本立足点是比较。戴尔反对管理学中的"普遍原则",他认为,那种试图建立起管理学普遍原理的著作忽视了具体各别的实际情况,严重脱离了实际,其荒谬之处就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讨论一个针尖上能允许多少个天使跳舞一样。他不认为管理是科学,而强调管理是一门艺术。他高度赞扬爱德华兹和汤森1958年出版的《工商企业》一书,因为这本书强调,并不存在组织的一般模式,也不存在普遍正确而适用的工业组织原理,但是,人们能从行为的类似性角度,从别人的经验中进行学习。美国MBA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同经验主义的影响紧密相关。孔茨批评说,管理学不同于海洋法系的法学,它不是遵循判例的。即便是海洋法系,支撑其判例的基石,是那些判决书后面隐藏的更深刻的普遍性法理。所以,孔茨尖锐地指出,戴尔在反对"普遍主义者"的同时,却又奇怪地从实际管理者那些有价值的经验中提取"一般结论"或"一般准则"。所以,孔茨断言,经验学派在研究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时,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不但不排斥经验,反而高度重视经验。厄威克之所以没有被人们归入经验学派,就是他在经验总结中承认普遍性原理。德鲁克反对别人把他归入经验学派,也同此有关。 人际关系学派 起初,孔茨把这一学派称为人类行为学派,后来孔茨对这一学派进行了分解。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属于主持霍桑实验的梅奥。他们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管理活动中的人员因素。任何管理,不是通过别人去工作,就是要同别人一道工作,因此,这一学派主张围绕人际关系来展开对管理的研究。他们主要采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注重个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激励。他们在人际关系、领导艺术和激励等方面成果累累,颇有建树。但是,孔茨揶揄说,没有人否认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问题是人的行为领域不等于管理的领域。就像心脏在人体中是重要的一样,但不能说对心脏的研究等于对人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