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赵云这个人在现代人心目当中威望很高,不管是谁给三国的将军来一个排名,只要不把赵云排进前列,恐怕都会遭人骂。更有甚者,有人把赵云说成是三国第一。就是在古代,《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硬生生把赵云塞进了蜀汉国的"五虎上将"之列。 但是,历史上的赵云恐怕要令有些人失望,他不但不是什么"五虎上将",就连一般概念上的大将都不是。在刘备时期,赵云的职务甚至比魏延都要低一个等级。这可能让有些人心理非常不平衡,说赵云虽然职务低,但权力很大,最受刘备重用。这恐怕也要让一些人失望!像这种职务低权力大信任程度高的人,封建社会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爵位高,比如说曹操手下那个许褚,早在建安九年就被封为关内侯,而这时候的曹操,离自己封王还有九年时间。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及早外放,比如东吴的那个周泰,在跟随周瑜打过赤壁之战后,不久就成为新建濡须城的前线总指挥,爵位也在孙权没有称王时达到了臣子的最高级别,陵阳侯。赵云为亭侯,是在刘禅当皇帝时封的,和魏延相同,低于李严。在刘备时期,不说比不上关、张、马这些老资格的将领,就是后加入的黄忠,也被封为关内侯。 再看职务和将军称号,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后来升为镇东将军,诸葛亮初次北伐兵败,贬为镇军将军。同时期的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后转为前将军,赵云死后一年升为骠骑将军。魏延,刘备时期即为汉中太守,镇北将军;诸葛亮准备北伐时,魏延升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赵云死后一年,魏延升任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 那么,赵云为什么不能成为大将军呢? 赵云原来是公孙瓒的属下,青州刺史田楷拒敌袁绍,公孙瓒派遣刘备前往支援,赵云这时候跟随刘备,是刘备的主要骑从。刘备的军事生涯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事到依附荆州的刘表、联合孙权抗曹到夺取荆州江南四郡、入川及其以后称帝。相应的,赵云都有哪些功劳呢?第一阶段,赵云在刘备火烧博望坡的战斗中捉到了一个夏侯兰。夏侯兰是个什么人物?我们不得而知。曹操军中夏侯家族的子弟众多,据此可以认为他是夏侯家族众多子弟当中的一个,要不是因为姓夏侯,恐怕也是无名鼠辈一个。 第二阶段,赵云的功劳是保护了后主刘禅以及他的母亲甘夫人。曹操攻打荆州,刘备南逃,在当阳的长坂坡被曹操追上,刘备扔下老婆和儿子,向南逃走。这时候,是张飞断后,断桥据河阻挡了曹兵,赵云离开刘备寻找并保护了刘禅。赵云在寻找刘禅的过程中有没有遇上曹操的大军?应该没有。曹操南追刘备,一天行军三百里,目的是赶上刘备并截住他前往江陵城的道路,目标很清晰,这可能就是刘禅躲过追兵的唯一解释,也说明赵云和曹军接触的可能性极小。当然,在这种乱哄哄的局面下,赵云能够帮助刘禅脱险,就是功劳一件。但这种功劳,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忠不忠诚的条件,不能成为一个衡量大将军的标准。 再有就是"截江夺阿斗",这件事的功劳,应该是张飞功劳大于赵云。首先,赵云既然是刘备留守荆州的"警卫团团长",为什么不在家附近或者在城中把阿斗留下,而一定要等到孙夫人带着阿斗到达江上?这当中不是赵云失职就是赵云不敢!既然阿斗能被带到江上,赵云就只是起到了一个通消息的作用,剩下的事情只能是他协助张飞来做。 在荆州还有赵云担任桂阳太守一事。这件事《三国志》没有记载,两种原因,桂阳不是赵云打下来的,赵云在处理后续问题上不能让刘备满意。赵云担任桂阳太守,代替原来的桂阳太守赵范。赵范有个寡居的嫂嫂樊氏,很有姿色,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赵云不同意,导致赵范逃走。这件事《云别传》说赵云"无纤介",这对赵云来说的确如此,但对于刘备以及整个事业来说,就很难说了。旧时代,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做官,他都会有一定的势力,对一个旧官员的处理,必须考虑到他身后的那一部分人。赵云拒绝赵范,从个人道德品质上来说的确高尚,但他没有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对赵范加以安抚,最终导致了赵范逃走,刘备是不是会认为,赵云不适合担当一方大员?刘备取得益州以后,老兄弟关羽、张飞,从荆州带过去的魏延,到益州后的马超、法正、李严这些人,都是既有军职又有地方官职,只有赵云没有双重职务,实在是令人不解。 第三阶段,从荆州进军到蜀国初建再到刘禅继位。这一时期,战事密集的有两个时段,溯江入川和占汉中。赵云是跟随诸葛亮入川的,因为刘璋这个人能力有限,部下多数离心离德,入川没有多少硬仗,赵云无从表现也有可能。重点是争夺汉中的战斗,赵云有什么表现呢?《云别传》记载夏侯渊死后,曹操亲率大军前来争夺汉中,赵云跟随黄忠夺取曹军的粮食,当黄忠到了规定的时间没有回来时,赵云率领数十骑突围而出寻找黄忠。正好赶上曹操的大军出动,赵云和曹军的前锋部队相遇,赵云冲在前面,一边战斗一边退却。曹操的军队阵型被冲破,当再一次整合成阵后,赵云又一次冲破敌军的包围;赵云救出了受伤的将领张著;曹操追至赵云的大营,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怀疑有埋伏,带领着军队撤退。这时候赵云用硬弓追射曹军的后部,造成了曹军兵士的相互践踏。这就是刘备所说"子龙一身都是胆"的出处。这当中有一个关键的看点,赵云的战绩只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战场,更多表现的是一个武将的单兵作战能力,不对整个战役起决定性作用。 冷兵器时代,一个将领能不能成为大将,要看他的战略、战役和战术整体能力。赵云所表现出的,只有较强的战术方面的搏杀能力,再向上一个层次,则缺少突出表现。相反,当他独立带兵作战,成为一个方面的指挥员时,赵云只有失败的记录。诸葛亮初次北伐,让赵云作为疑兵据守箕谷,结果被曹真打败,事后由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对这次失败,有人往往会给赵云找出理由解脱,我们不否认失败不是赵云一个人的责任,但我们讨论的是赵云为什么不能成为大将,不是失败的原因。 还有人会说,赵云的牙门将军或者是翊军将军,是一个官职小权力大的官职,他能够调动兵马,因此这是对赵云最大的信任。例子是黄忠调动兵马需要经过赵云同意。其实,信任不假,但不是重用,实在是一种无奈。因为这种事例下的赵云,干的是一个文官的活儿,恰恰证明赵云不是一个领兵大将。战时的护军或者督军,是有权力调动军队,但这只是帝王的一种临时授权,最主要的任务是防止大将拉队伍叛变或者自立,一场战役结束,也就完成了使命。比如说后期蜀汉国的王平,在他任镇北大将军时,曹爽率十万大军进攻骆谷,他的作战计划还必须要经过护军刘敏同意才能实施。刘敏是谁?恐怕没有人能说出他是个什么来路。 抛却前期不说,当赤壁打败曹操借得荆州之后,刘备的事业做大了,他需要很多能够统兵独当一面的大将,假如赵云这个老兄弟有大将之才,他完全可以另选护卫。比如说入川,他刘备为什么让黄忠作为大将跟随,难道留下赵云只是让他在家看顾老婆孩子?刘备有和曹操一样所追求的事业,但没有曹操的本钱。曹操战将如云,大将也是一抓一大把,这样许褚根本就没有必要派出去,尽管如此,许褚也是出征必跟随。再看看那个周泰吧,他是孙权的侍卫,宣城战斗,为保护孙权身中十几处创伤,是他舍命救了孙权一命。当赤壁大战之前形势严峻时,孙权毅然把他派给了周瑜。曹操进攻濡须,战后孙权更是让他留下来当了督军,下属徐盛、朱然这些老资格的将领,与孙权的关系相当于刘备和张飞。还有刘备东征,当四大将都不在世的情况下,刘备为什么不用赵云为统兵大将?有人可能会说,留下赵云是以防不测。好,我们姑且这样设定,那为什么刘备临死不让赵云当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而是让一个半路投诚过来的李严担当这个相当于总司令的职务? 刘备这个人是从最底层拉队伍起事的,它对人才的渴望要超过三国任何一个诸侯,而他对人才的使用也是比任何一个诸侯都要"破格",比如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以及法正、黄权、李严等等,为什么对赵云这个老兄弟就这么吝啬呢?刘备又是以识人著称,恐怕真正的原因,就是赵云不具有大将之才。即便是刘禅,面对这个两次救过自己的恩人,为什么不能给赵云高官厚禄?哪怕是像对待同姓的刘琰,给个安慰性的爵位也好?何必要等到人死了几十年再去追加一个谥号?所以说,赵云这个人对刘氏的忠心没得说,单兵作战能力也是了不得,但才能上离大将的标准要求,似乎还是差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