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行动导向教学几个误区的再认识


  摘 要:通过对"行动导向"课堂教学若干误区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即注重教师基本功,加强学生培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体现"行动导向"教学实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 误区 改进
  "行动导向"教学(前称"行为引导型")是1999年德国新型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2000年,笔者在专家的帮助下,较早地对"行动导向"课堂教学作了本土化处理,创设企业工作情境、学生脑心手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形成会学的能力。
  近20年来,"行动导向"教学改革逐步在中职学校推广,受到普遍欢迎。随着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目前,"行动导向"课堂教学已是常态化。
  一、"行动导向"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诚然,"行动导向"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课程教学效果相差较大。
  1.课程类型选择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专业课可以用"行动导向"教学,而文化课不能。也有的教师认为整堂课都采用才是好课。
  2.分组学习认识误区
  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行动导向"教学就是小组学习。
  3.学生能动性认识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让学生发挥能动性,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点评即是"行动导向"教学。
  4.信息化教学使用误区
  有的教师PPT课件和微视频等做得很漂亮,课堂以播放为主,气氛热烈,认为课内信息化教学时间长就是好课;或认为信息化教学或者云班课的练习测试就是"行动导向"教学评价;还有的教师虽也注重小组学习和展示成果,但轻视讲解和板书。
  5.学生培训重要性认识误区
  大部分教师要求各个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但是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学生实现不了理想的展示效果。
  二、对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行动导向"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行动导向"教学适合各类课程
  "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质是12个字,即"手脑并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专业课中偏理论的内容、理实一体化课和文化课都可以体现实质;不能简单地认为某节课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或者不能,也不能认为要用此教学就是整堂课都在用。
  2.要明确需要分工的合作学习任务
  不是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也不是组内各学生做著相同的任务就是合作学习。"行动导向"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笔者观察过不少各种层次的公开课,学生基本都是小组学习,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体现分组的效果,一是学生在组内活动(讨论、实训)时,各自任务不明确,有的分组人数较多,教师应对组员进行学习分工,如机械基础—认识螺纹课程,应有负责观察判断线数旋向、测量螺距、计算移动距离和展示学习成果等"岗位"分工。
  3.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认识
  按照埃里克森的认知心理学说,人在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中职学生正处于这个年龄段,有较好的学习能动性,但技能、技巧和思维并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培养而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下发活动任务书后就让学生实施,其实学生不知道怎么实施,这种现象在课堂内非常普遍。但是学生有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对显性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在分工和任务中设计类似"说明书"文本,各任务之间应有逻辑关系。学生需要在文本和教师语言的指导下,发挥各自的学习能动性,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向组内同学寻求帮助,争取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再去咨询教师。
  4.关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尝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这是目前大型企业和高校比较看重的。某些文化课的内容,学生小组学习讨论的时候,不要设置"标准答案",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如语数外、旅游类、商贸类等课程,甚至体育理论教学等都可以。这里举一个机械专业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例子,将晦涩难懂的学习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如把金属材料的牌号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相联系,T12(碳素工具钢)与特快列车编号对应,这样的例子很多(详见笔者相关论文)。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归纳提炼都是学生很好的锻炼。
  笔者推荐信息化教学,但反对过度使用。其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如翻转课堂、云课堂、微视频教学等,都是辅助教学用,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制作和使用信息化元素的技术越来越高,但往往没有厘清信息化元素与教学内容和实效的逻辑关系,造成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没有落地。教师应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行动导向"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关系。"行动导向"教学是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是手段,两者相辅相成,既不是主次关系,更不能互相取代。
  二是"行动导向"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对课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和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结果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也包含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评价。而后者的评价相对单一,较多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评价。同样,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也不能认为一节课中信息化教学程度越高越好。(关于"行动导向"教学评价见笔者参编的著作《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实践》第九章导向教学评价与评估)
  5.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训
  "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其中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等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显性。大多数教师对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环节很看重是对的,但也容易忽视以下几种能力的培训。
  一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表达,中职学生还比较稚嫩,主要是没有引路人的点拨和训练,学生不知道表达什么、怎么表达。会表达的人思路比较清晰,大致包括文字语言、肢体语言和个人魅力。文字清楚、语调合适、站姿手势等都是训练的内容,表情和音质等也体现了感召力和吸引力,属于"较高要求"。心理学中有"强化"的理论,多次反复地培训,起到强化作用。如"轮系"学习中,为什么要使用轮系,惰轮的作用,总传动比的计算等,都需要学生表达而不仅仅是写下来。
  二是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包括课前收集信息、课内分析处理信息、归纳提炼信息和课后整理信息的能力。如"键的公差"学习内容,涉及键、键槽、轮毂槽公差及配合面的配合机制,以及轴径与上述公差的变化关系等,信息量大,综合性较强。课前每组学生可收集已学公差和基本偏差知识,课内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键与两种槽的公差表,观察分析公差的变化,得出较松键、一般键、较紧键三种情况的键与槽的配合,归纳同轴径或不同轴径时上述配合的变化、对照关系。学生从生疏、入门到掌握再到熟练,信息处理能力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是对"班组长"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在合作中的小组学习,笔者也赞同实行同组异质的分组形式。从理论上说,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更换组内的领头人(组长),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学生不知道作为"头"怎么样去实施"领导工作"。
  笔者认为,课堂也是培养中职学生"管理和领导"能力的重要阵地之一。教师在课外可以固定各组的负责人并经常进行"领导力"的培训(轮训制),模拟各组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提出要求。通过策划和沟通共同实施任务,课内观察记录组长们的表现并在培训中使之加以改进。这同样适用于"导生制"教学中对"导生"的培养。企业对基层"班组长"层级的员工非常看重,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力和效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首先是思考,思考下的教学实践和实践后的再思考再实践,是教育理论、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等的重要体现,"行动导向"教学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得到了新发展。走出误区,将会拾级而上!
网站目录投稿: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