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数学、逻辑、哲学、政治、历史、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和深远影响。罗素在自传的开头说,他一生始终为三种激情所支配:一是对爱情的渴求,一是对知识的追求,还有一个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可以十分准确地勾勒出他一生的大致轮廓。 罗素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长大。家庭清教徒式的氛围和浓郁的宗教气息,压抑了儿童的天性,造成罗素孤独、敏感、内向的性格。他一生之成就,既是这一性格的结果,也是对抗这一性格的结果。由于孤独,他对于爱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求。他不顾家人的一致反对,跟一个比他大五岁的美国姑娘结婚。他一生结过4次婚,还有几个关系特别密切的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男女关系上很随便;恰恰相反,他始终认为,性关系应该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一个人对于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除人生的孤寂。当失去对第一个妻子的感情时,他有九年时间几乎没有跟她同房。他坦率承认,他的一生都得益于这些跟他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 推己及人,罗素由自身对人生痛苦的感受转向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以"一战"为契机,他克服了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密切关注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发表自己往往有些独特的见解,以实际行动来影响社会。在"一战"期间,他因持和平主义立场,反对英国参战,反对当局拘捕拒绝服兵役者而被判刑入狱。当核战争的阴云笼罩世界时,他联系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发表了"爱因斯坦-罗素宣言",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消除核战争的威胁。他发起非暴力和平抵抗运动来反对当局的核政策,并因此第二次被捕入狱,这时他已年近九十高龄。九十一岁时,他创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极大地推动世界争取和平运动的发展。九十四岁,他建立罗素审判国际战犯法庭,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罪行进行审判,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直到去世的前两天,他还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终其一生,罗素都在为消除人类的苦难而竭尽己力。 从根本上说,罗素是一个学者,他一生都在对知识进行孜孜不倦的探求,不过其学术兴趣在前后期有较大变化。一直到三十八岁,他主要的兴趣都在数学方面,而把哲学当作解决数学难题的工具。在这之后兴趣转向人文科学诸多领域,还进行小说创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因《婚姻与道德》一书而被人控告其著作"淫秽、色情狂、诱惑人心、道德沦丧"等,致使原聘请讲学的学校纷纷解除聘约,境况十分困窘;然而十年后又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后期的学术研究是同其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正做到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融为一体,既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又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推动了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 罗素在《婚姻与道德》一书和其它著作中深入探究了爱情、性、婚姻、家庭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主张。他认为,如果没有爱情,人类是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性满足;性和爱应该融为一体;对于儿童,不应该避讳性方面的问题,应该坦率地告诉他们科学的性知识;禁欲主义是一种对人类十分有害的错误观念;当代婚姻之所以大都是不幸的,正是传统性道德和错误性教育的结果;为了帮助年轻人更好地适应婚姻生活,"试婚"是一种可取的方式;如果婚姻已经死亡,离婚自由是必须的;卖淫实际上是旧婚姻制度的必然补充,只有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革,才可能将卖淫现象降到最少;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是一种必然的社会潮流,任何想阻挡其发展的企图都是愚蠢可笑的;等等。罗素的这些见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罗素还探究了人类幸福问题。对生活的热情、爱情、父母之爱、工作、闲暇兴趣、适当的放弃等都可以促进人的幸福,而过度竞争、疲劳、嫉妒、罪疚感、被迫害狂、恐惧舆论等则会败坏人们的幸福感,成为不幸之源。罗素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得放弃自我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个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将兴趣投射到外部世界上去,充分利用和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一特权。他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指出了一条人们通往幸福之道。 罗素对政治问题颇有研究,这是跟他密切关注重大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他对现代主要的社会主义流派如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作了深入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长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在讨论社会问题时,罗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思想:社会财富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独占的,另一种是无法独占而为全社会的人所共享;人的欲望也分两种:一种是占有欲,另一种是创造欲;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尽可能地鼓励人们的创造欲,而对他们独占的欲望进行必要的限制。在此基础上,他广泛讨论了改革社会组织、实现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应该怎样对待政府和法律、思想自由、控制舆论的力量、国际关系、裁军等重大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甚至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 罗素一直关注着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一书中,他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尝试着建立一种与政治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伦理学体系,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发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在他看来,纯粹客观的伦理知识是不存在的,但又不能说它是主观任意的;伦理知识的确立要诉之于人们的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情绪仍然有着一般或普遍性的东西,从而构成伦理学的基础。罗素特别对罪疚感、迷信、宗教与道德、性道德等重大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对旧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毫不容情的批判。无论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在当代,任何一个想要认真探讨道德问题的人都不可能忽视罗素道德思想的存在。 罗素特别喜爱孩子,也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他亲自办了一所学校来教育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儿童。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教育理念,从婴儿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教育,他都有十分创新的思想。他自己小的时候深受旧教育制度之害,有着切肤之痛,因此在提出新思想的同时,也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了深刻批判。他的志向是,希望下一代人不再遭受像自己那样的痛苦。一个人只有从童年就开始接受科学的新式教育,才能够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罗素的教育理论并不是为专家学者而写,而是面向社会公众,内容深入浅出,很好理解,能够让那些为人父母者以及教育工作者从中获得极大教益。 罗素具有十分深厚的人文素养。他从小就喜爱历史,后来对西方思想文化史有深入的探究。他写的《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的智慧》独具特色,上下几千年,臧否思想流派、人物,勾勒形象生动有致,分析论证准确精到,自成一家之言。这两部著作影响巨大,不少读者就是通过它们而喜欢上西方哲学和西方思想文化的。 九十年前,罗素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主要活动是讲学。回国后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专著《中国问题》。罗素对中国的态度十分友好,他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西方列强(包括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他丝毫没有白种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傲慢,十分赞赏中国文明。他认为,西方和中国各有所长,它们应该互相学习;中国如果对西方采取正确的态度,将来的发展必定会超过欧洲。罗素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而中肯的分析,许多看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罗素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真正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本书采取"罗素自述"的形式,从他的大量著述中选译那些最能体现其个性、思想和生活的内容,按照十大主题编排而成。那些希望了解罗素并通过罗素而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读者朋友,一定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收益。 罗素去世时九十八岁,仁者多寿。今年是他逝世四十周年,谨以此书作为纪念! 黄忠晶 2010年12月31日于无锡静泊斋 目录 编译者前言 一、我的个人生活 1.祖母——童年对我最重要的人 2. 孤独——我童年的特点 3.我青春期的性感受 4.我的初恋 5.我的第一次婚姻 6.情人阿朵林 7.情人克莱特 8.我的第二次婚姻 9.我的第四次婚姻 10.我九十岁生日那些事 二、我是一个社会人 1.我抗议对德国作战 2.我在"一战"中被判入狱 3."一战"对我的意义 4.我的俄国之行 5.我的中国之行 6.我们反对核战争——"爱因斯坦-罗素宣言" 7.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非暴力和平抵抗 8.我的第二次入狱 9.我创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 10.罗素审判国际战犯法庭 11.年近九十岁的好与坏 三、我的学问之路 1.早年学术兴趣 2. 初入剑桥大学 3.在柏林 4. 在巴黎——《数学的原理》 5.在徘徊中前进 6.在美国被控告的日子 7.《权威与个人》 8.我因《婚姻与道德》一书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9.《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 10.我是一个小说家 11.科学与价值 12.八十岁自画像 四、我看爱情、性和婚姻 1.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2.谈谈儿童的性禁忌 3.青年时代的性难题 4.对性的过分关注是性压抑的结果 5.禁欲主义为什么能够盛行 6.我对"法律禁止淫秽出版物"的看法 7.当代婚姻为什么大都是不幸的 8.我看试婚现象 9.离婚 10.卖淫问题 11.妇女解放 五、我看人类的幸福和不幸 1.工作——人类幸福之源(一) 2.闲暇兴趣——人类幸福之源(二) 3.父母之爱——人类幸福之源(三) 4.适当放弃——人类幸福之源(四) 5.过度竞争——人类不幸之源(一) 6.嫉妒——人类不幸之源(二) 7.罪疚感——人类不幸之源(三) 8.精神疲劳——人类不幸之源(四) 9.被迫害狂——人类不幸之源(五) 10.一个人怎样才能幸福 六、我的政治观 1.我看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学说 2.我看巴枯宁和无政府主义 3.两种社会财富 4.怎样改革社会组织 5.谈谈社会中的自由 6.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政府和法律 7.思想自由 8.控制舆论的权力 9.我看国际关系 10.我看裁军 七、我的道德观 1.什么是善和恶 2.伦理信念和伦理情感的来源 3.道德规则 4.我们为什么会有罪疚感 5.伦理学知识是否存在 6.迷信伦理学 7.道德离不开宗教吗 8.基督教的性道德 9.当今的性道德 八、我的教育观 1.婴儿教育 2.克服恐惧:两到六岁儿童的道德教育 3.儿童性教育 4.十四岁前的学校课程设置 5.十四岁后的学校教育 6.伙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7.关于诚实教育 8.孩子的公平意识与占有欲 9.作为教育手段的惩罚 九、西方人的智慧 1.赫拉克利特 2.苏格拉底 3.埃拉斯摩和莫尔 4.霍布斯 5.斯宾诺莎 6.卢梭 7.叔本华和尼采 8.克尔凯郭尔 9.维特根斯坦印象记 10.萨特和存在主义 十、我看中国 1.1914年前的日本和中国 2."大战"中的日本和中国 3.现代中国 4.中国文化的特点 5.中西文明比较 6.中国人的性格 7.中国大学教育 8.中国知识分子 9.中国工业 10.中国的前途 罗素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