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广州天河中学一位高三学生发出"毕业不撕书,将书收集循环利用"的呼吁,"每逢毕业就撕书"的现象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按理说,学生作为读书人,对于长久伴随的书本应该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然而,在现实中,固然有部分毕业生怀有珍惜之情将书本留作纪念,但相当多的学生却选则了"无情"处理:要么精明地将教辅材料折价卖给学弟学妹,要么怕麻烦,直接当废纸卖掉。当然,最引人关注的,还是那些疯狂撕书烧书,寻求解脱后的快感的学生。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曾发生了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运动,史称"卢德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毕业后将书本作为宣泄对象的做法也有一种校园版"卢德运动"的意味。 从根本上说,之所以学生会撕书烧书,将书当废纸卖,关键就在于应试教育和单一的考试制度,而教辅书恰恰扮演了直接施压者角色。一朝毕业,意味着终于可以摆脱长久的重压,当然不由得"翻身农奴把歌唱",采用各种"痛快"的方式尽情宣泄心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因此,破解学生对书本的"无情",关键还在于让书本回归本色,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倘能如此,学生们自然会善加珍惜,而这有待于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等顶层设计的切实推进。 当然,高考改革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应试压力还很难得到有效缓解,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家长等相关各方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宣泄调节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州天河中学高三学生呼吁将书本低价出售给师弟师妹及捐献给山区贫困学子,这种环保与爱心兼具的建议,不失为应对"毕业就撕书"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