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的"新生代富豪"目前正层出不穷。下一个是谁?你,我,他?在这个风起云涌、奇迹不断的时代,年轻人该如何认识和把握自己身边的机会? 世界上活跃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借鉴性。在韩国,年纪轻轻即积攒了丰厚身家的"新生代富豪"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中信出版社的新书《富人的28个理财习惯》对这些富豪的创富历程、理念和策略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记录。 该书作者就是一位新生代富豪。在理财之余,他以176位30到40岁靠投资房地产、海外基金、股票、债券、外汇、消费信贷等领域积累了亿万财富的韩国新生代富豪为对象,通过设问调查和深入交谈,对他们的投资策略进行了深层取材,揭示了新时代迅速致富的28个投资秘诀。 作为该书稿的独家连载媒体。本刊节选部分精彩内容登载,以飨读者。 就算天塌下来,也要保住本钱 徐泰洙(36岁)是韩国某消费信贷公司的总裁,掌管着数百亿韩元的流动。 消费信贷事业听起来有点玄,说白了就是"放高利贷的"。徐年少时对读书不感兴趣,父亲花钱"走后门"让他进了大学。进大学校门的前一天,父亲的话给了他当头一棒,徐泰洙说:"父亲让我大学毕业之前,要把他‘走后门用的钱全部还给他。" 徐父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儿子去学习谋生的手段,既然儿子不能靠读书挣碗饭吃,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事实证明,徐先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徐父的严格教导。 徐先生说:"没办法,我只有边读书边挣钱。正当我寻思赚钱路子时,刚好有朋友出了急事,请求我借钱给他,于是我将攒到高中时的所有钱都借给了他,并要他以后连本带利一起还。虽然朋友一个劲儿地说朋友之间还谈什么利息不利息的,但我历来信奉‘亲兄弟,明算账,就这样我获得了平生第一笔贷款利息。" 光凭交情就借钱给别人,有时候别说利息,就连本钱都会鸡飞蛋打。几次教训之后,徐先生再借钱给别人的时候,就要求他人留下抵押物品,那时候,大部分"客户"都是他的同学,抵押物品都是些厚厚的专业书籍和教科书。他们实在还不了钱的时候,徐先生就将这些书卖到旧书店去,好歹能收回一些本钱。 "我在放贷、从中抽取利息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保住本钱比‘如何收回利息更重要,抵押物品不能成为我保住本钱的保证。"徐先生正式进军消费信贷行业,是从军队退役之后复学之前拿着"工作假期签证"滞留日本的时候。当时日本消费信贷公司的广告充斥着日本的电视节目,A-COM、PROMISE等知名消费信贷公司的自动交易店铺在日本地铁站附近随处可见。现在日本消费信贷公司的自动交易店铺数与韩国的便利店数量相当。 走在日本街头,徐先生在想什么呢?他想:"总有一天,韩国公民对于消费信贷企业的否定性认识会有所改变,消费信贷产业一定会成为朝阳产业。" 徐先生于是下定决心对消费信贷产业的发源地——日本的消费信贷产业进行一番翔实的探究,并决定在日本小试牛刀。 他首先将眼光瞄准了在日的韩国留学生,向他们提供小额贷款。积累了部分资金后,他开始在日本的韩国人聚居地做广告,逐步扩大自己的事业。目标群由最初的留学生转为在日本就业的韩国女性,抵押品是护照。他向用护照做抵押的留学生和来日工作的女性提供50万~100万韩元(约合5万~10万日元)的贷款。 他坚持只做小额信贷生意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提供大额贷款,而是他有因此连本钱都收不回来的经历。徐先生在日本"发财"回韩国之后,正式大规模进军韩国消费信贷行业。 徐先生的主力产品是无抵押、无保证、无"先利"(预先支付利息)的日利率为0.36%的小额个人消费信贷商品。小额信贷的好处之是由于其金额小,在无抵押、无保证的情况下亦可贷出:其二,回收的可能性比大额信贷要高得多,相反,利息却比大额信贷要高,万一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他只需稍稍提升一点利息,就能将损失转嫁到其他顾客身上去。 "如何挣大钱?非常简单,亏本没亏到本钱的份上,这就是事业。倘若连本钱都保全不了,这样的事业能坚持多久呢?" 能保住本钱就是赚钱 新生代富豪们成功投资的基本原则有三:稳定性、回报率、周转率。这三者成功协调的程度决定了富人们赚钱的多少,最完美的效果就是三者步调一致。但从徐先生的案例来讲,他是重视稳定性的典型代表。当然,要说最具稳定性的投资商品,非银行的固定利息产品莫属。 那么在这三大原则当中,新生代富豪们最看重的是哪一个原则呢? 大部分五六十岁的传统富豪最看重的是稳定性,在投资时也首选能稳定赚钱的商品,那么新生代富豪呢?我见到的大多新生代富豪们也都首选"稳定性"。 许多读者看到这里大概都会耸耸肩,说:"你刚才不是还说想要挣大钱,哪怕是向别人借钱也要进行主动出击性投资吗?" 不错,我在前面的确提到过,富人不像普通人那样,为还清贷款而努力,而是努力用贷款来进行投资。借债必然伴随着风险,在此没有必要再强调。不过新生代富豪们并不是顶着风险去投资的,他们都是管理风险的高手。他们为了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鲜少选择短期债投资,而是选择长期债投资;还有,之前也强调过,新生代富豪致富的第一步都是储蓄,这也是我说他们重视稳定性的理由。 韩国人公认的地产投资高手慎永根先生强调说:"未来能获益多少是做事业的关键,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未来还能保住现在的本钱。" 慎先生在此强调,那些想一夜暴富而不安心稳定投资的人,最后连本钱都保不住,倾家荡产的人不计其数。 新生代富豪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赚钱固然重要,保住本钱则更为重要。许多人都抱着赚大钱的梦想,但倘若不学习如何挣钱、管理钱和把钱守住的方法,这些梦想最终都是黄粱一梦。 徐泰洙先生在道别时,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以我经营消费信贷业务的经验,我发现了一条于子孙后代都有利的原则,那就是‘能把钱守住就算是赚了钱。" 失去了本钱,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投资房地产获利几十亿韩元的牙科医生池荣俊(42岁)先生说:"如果非要我在稳定性和回报率当中选其一的话,那我当然会选择稳定性。没有赚到钱尚不至于把人逼上绝路:如果连投资的本钱都丢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池先生说:"我周围的人一味羡慕我赚了几十亿(韩元),追着赶着问我投资的秘诀何在,等真正见面谈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是‘二律背反式的。举例来说,当他们听到我用借来的钱去投资的方法时,全身都颤抖起来,问:‘那会不会太危险了,相反,当我谈到如何管理投资中的风险、追求稳定的收益时,他们却又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该 舒展身体的时候,他们却把身体蜷缩起来:该蜷缩身体的时候,他们反倒把身体伸展开。由于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而对其鞠而躬之;相反,由于风险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这样一来我就无话可说了。最后,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只待在家里指望能从天上掉下馅饼来,也就是说,他们为成为富豪所做的努力,仅仅限于愉快地购买彩票,将所有的可能性交给‘运气,然后整天牢骚满腹地说:‘别再说那种高深的道理了,到底怎样才能赚到数十亿韩元呢?" 许多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制造出来的"在短时间内能将本钱翻几倍"的投资故事,让读者看得心神荡漾。但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即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韩国,又有哪位投资者能通过炒股取得与沃伦,巴菲特并驾齐驱的收益呢?即便是沃伦,巴菲特,他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也只有26.5%。沃伦,巴菲特纵横股市40年,年回报率达到100%的好运却一次都未碰到过。 你是不是感觉很失望呢?那再仔细品味一下这句话:"沃伦·巴菲特纵横股市40年,却一次都未赔过本。" 新生代富豪将这一点奉为投资真理。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秘诀中,新生代富豪们着眼于"一次都未赔过本",而一般人只盯着"他是一个赚了数百亿美元的超级大富豪",这就是一般人和富人在投资价值观上的差异。 我曾向江南区首屈一指的富豪孙晟太先生(39岁)请教,他沉思了半晌后说:"普通人不是梦想做富人,而是梦想发横财。" 通过炒股累积了不菲身家的沃伦·巴菲特,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说:"投资原则一:绝对不能把本钱丢了;投资原则二:一定要坚守投资原则。" 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 新生代富豪们采取的投资战略是稳中求胜,及在稳定性中追求收益性。 众所周知,投资在任何时候都伴随着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不同罢了。风险意味着自己的财产可能会受到损失或者投资活动偏离初衷。不过,在资本的世界里,风险也意味着机会。 无事可干就要下岗,同样的道理,不承担风险,则很难找到获利的机会。由于未来无从预测,所有的投资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 当然,除投资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潜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举个例子来说,你本来每天都乘地铁去市内上班,天天都平安无事,某天你心血来潮,自己开车去上班,结果出了车祸;你向心仪的女孩表白自己的爱意,结果遭到了她的拒绝:你在餐厅里点菜,上来的菜却不合口味。当然,你在生活中也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好运。 风险不仅与投资如影随行,其实,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隐藏着危机因素,所以回避风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投资中试图回避所有的风险,更是一件愚蠢至极的事情。或许这世上真有能回避所有风险的人,不过,同样的,他也是放弃了所有潜在成功机会的人。因此有句话讲得好:"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这是至理名言。 在投资之前,为了确认投资对象的回报率到底有多少,你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分析。无论是炒股票还是炒房地产,你都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自己可能在投资当中遇到哪些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可能获得的回报是多少,不能让自己的投资变成在迷宫中寻找出路。只有这样,你才能避开投资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尽早从危险当中将自己拯救出来。 沃伦·巴菲特这样强调投资中的风险:"风险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你无从预见的方式出现。"他还说:"要切实了解自己的投资对象。你越了解它,你就越不惧,怕它所携带的潜在风险。潜在风险使你不敢拿出大手笔来投资,但倘若你确实了解这些风险的实质,一边管理风险一边投资,也不会有大危险。" 新生代富豪绝对不是那种甘冒风险的人。 他们也不是一味规避风险的人。 新生代富豪们是熟知如何管理风险的人。 编辑王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