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练如何去相信自己不愿相信的事情


  突然想起来以前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个做程序员的朋友说:"发现csdn弱爆了,ChinaUnix才是王道",然后我告诉他,我也是个做过几天程序员的人。技术文档还是读英文原版比较好一些。他看完以后非常的不高兴,回了一句:英文文档,哼!装逼!任我跟他解释阅读英文文档有哪些好处,他还是表示:读中文文档最牛逼!
  后来我反复思考与他交流的这一过程,发现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表达这一想法的方式不好,没有考虑他的实际情况。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大多数人思维方式的问题,即人们总是不愿意根据客观事实去来判断事情的发展,即使是对他们有用的也不例外。这两个原因,前者是沟通方面的问题,过几天我再单独的聊一下,而后者思维方式的问题则是我今天要聊的话题:产品经理如何进行自我的修炼。
  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
  即使你去问100个产品经理他们做过最牛逼的事情是什么,他们中的九十个回答不出来,但是如果你问他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他们都会立马不假思索的回答你他们最崇拜的是乔布斯,梦想是改变世界。(虽然他们中至少有九十个没有完整的看过乔布斯的传记,九十九个没有成功改变过自己)。我也是这样,在刚开始做程序员的时候,觉得写代码能够改变世界。后来跑去做运维工程师,觉得运维工程师能够改变世界,最后我跑去做产品经理,做了很多失败的工作以后,我才无比忧伤的意识到:"我他妈好像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哎~"
  我在我的朋友圈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倒是特别喜欢别人批评我,指出我的缺点,这是个最能令人兴奋的事情了,回想一下,自己进步最大的几次,没有一次不是经过别人的批评以后才改掉自己坏毛病的…"有人问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我觉得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被挑出缺点,能够让我有更多变得更好的动力。
  可是没有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提出各种想法,然后不停的去否定自己,去确认自己认知的正确性。
  孔老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能流传至今至少也说明了反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无法反思并改变自己行为的人,是绝对是无法长期进步下去的。因为进步的源头,来自改变。当你在艰难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碰到很多坑,你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倒霉的撞上以及幸运的躲过他们,但如果不去反思,你脑子往往就不会清晰的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唯一能够给你留下记忆的,就是你当时遇到的坑,虽然第一次跌进去了,第二次就不会再跌进同样的坑。但如果不总结,你还有可能在类似的地方掉进去,一个,两个,三个……
  我曾经在面试的时候惊讶的发现,许多工作年限五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对行业的理解近乎于一张白纸,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的话,那么工作经验又有什么意义呢?事实证明,一个产品的工作能力与他的工作年限呈正相关是一个错误的答案,与能力真正正相关的是个人的经历、看问题的视野,知识的广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我非常喜欢王兴的这句话:"要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对的"。同事我相信一个事实:只要是人,就都会有其局限性。仔细反思一下,似乎我们都错误的相信过那些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事情,并且,当它们最终确实被证实是错误以后,我们仍会不顾一切地歪曲事实以表明自己是正确的。不但如此,我们还会合理化地将这一过程无限地持续下去。可是真相是:事实会告诉你,错误的观点永远都是错误的,它永远都不会随着你的想法的改变而改变。
  这样的事实叫做客观规律。
  难以把握的趋势,可以创造的好运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的发展是依赖于客观规律(如果你相信人定胜天,那我们之间就没有讨论的基础了)。而"客观"这个词是如此的常用,以至于百度百科都能给它以明确的定义:
  "客观"是一个抽象名词,意思是 在意识之外,不依赖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实时存在的,和主观相对立。
  如果尝试把客观规律的时间轴拉长,客观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对应到互联网隔一段时间就出现的机会上,我们把它叫做风口。再次不妨简单的回顾一下国外的科技史,谷歌的崛起是把握住了搜索引擎的风口,苹果的第二次崛起是把握和引领了智能手机的风口,Facebook,Uber,无不如此。而到了国内,发展的趋势也是如出一辙,雷布斯则更把"风口上的猪"这一理论普及到家喻户晓。趋势的发展是如此的重要,甚至于特立独行的红衣教主周鸿祎也在他《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里面的第一章就写到:"没有人能够对抗趋势"(可他居然又跑去做手机,真是讽刺……)。
  著名的产品经理纯银分享自己的产品经验的时候曾经说到,几乎所有的产品在刚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产品能够成不成。虽然很多时候最后对失败非常的不甘心,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自己一开始就在做无用功"……在趋势演变的过程中,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所谓的改变世界,自己眼里的弄潮儿,不过是一种幻觉,事实是:潮在那你,你正好在它上面,仅此而已。
  从来都没有一个人改变世界这一回事,我觉得把它当口号招人可以,自己相信就是脑子不好了。把握趋势的能力是如此的难,以至于几乎绝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需要足够的运气的。但是我对运气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解释,那就是它是一种对心态够好,性格够坚韧,能够克服困难人的一种奖励。每个凭空靠自己做出伟大业绩的产品经理,没有哪个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事的,想想看,哪怕是乔布斯,在成名之前,也曾经品尝过十几次失败的苦涩呐。
  既然趋势无法改变,但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有了良好的心态以后,我们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做到的,最重要的职责究竟是什么?抄!可是,作为一名基层(好吧,比底层好听点)的产品经理,基于经验、思维和能力所限,无法参与到最重要的决策(比如说参与到抄的决策里面)的时候,我们究竟还能做什么呢?
  这还用去想?不断的训练自己,让自己能够参与到决策里面去啊。
  那么如何训练自己?除了上面说到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良好的心态以外,我认为还应该训练如下几种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认真专注的能力、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执行力。
  提高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你能够知道所有需要的信息,那么,你肯定就一定有很大的概率能够得到绝对正确的结论,因为正确的结论是随着正确信息的数量呈线性增长的,也就是说,你获取的信息越多,你就会越厉害。然而,就像你看了一万个成功学鸡汤也无法依靠它成功,而有的人一年都看不了几本书却能轻松的运用书中的知识继而获利一样。这个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你获取的信息都是高质量和有效的。
  尽可能多的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你获取信息的质量没有很大的提高之前,你获取的信息越多,能够帮助你做出的决策就越多。
  前几天有个找产品经理工作的妹子问过我一个问题:凤凰网的产品职位怎么样?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如果想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问题。我并不了解凤凰网的产品职位,如果是我,我会尽量去获取多个纬度的信息,比如说:
  公司的信息
  凤凰网最近盈利怎么样?发展怎么样?这些都是可以在网上查到的。
  职位的信息
  这个产品经理的职位,负责的究竟是凤凰的哪个产品?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主要业务还是边缘业务?挣钱的还是不挣钱的?
  工资给的多还是少?有没有上升的空间?能不能挣到钱?
  同事的信息&工作状态
  平时工作忙不忙?他们平时的工作效率怎么样?能不能学到东西?
  类似的这种行业内的信息可以去问行业内的人,而公司的信息则可以去问公司/跟这个公司有交集的人。而其它的可以面试的时候通过对办公区的观察,面试官面试你的时候提的问题来考察。结合这些技巧,如果你获得信息的质量不错的话,再匹配一下你自己的需求,基本就可以得出一个满意的结论。当获取信息的数量有了以后,就需要考虑获取信息质量的问题了。
  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
  主动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主要有如下三种:阅读,面谈,观察:
  阅读:
  阅读的好处是可以让你在短期内持续获得大量的信息。关于阅读,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来到信息的源头,因为信息的传播是有损耗的,信息的损耗如何理解呢?比如说一个人说一个事情,传到第二个人,甚至于三个人手里,可能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那么如何获取信息的源头呢?我是这样做的:在我从别人口中得知MVP(最小可验证模型)这个概念是来自于日本丰田,我就去豆瓣找日本丰田相关的书籍,去问靠谱的人这方面的书籍在哪,去维基百科查MVP相关的资料……然而阅读无法让你了解到所有的知识,因为很多知识,是不能写出来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跟人聊天,去了解别人的知识。
  面谈:
  关于面谈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如何最大化面谈效果的文章,在此简单补充下。
  面谈的最开始是你得明确你面谈的目标是什么?我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面谈往往就会天马行空的聊,聊到结束了,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聊什么地方去了,该知道的消息一个都没有了解到。
  其次就是对于需要面谈的人的选择,也就是说和谁聊?三观不一致的人是没法聊到一起的。还有要找到共同话题,人跟人聊天,总得有聊天的基础,比如说都做过某件事情,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等等……
  最后一点就是:别人为什么和你聊?你有什么信息是别人无法掌握的,还是你已经跟别人建立起了一种其它的利益互惠的关系?其它的还有很多技巧,譬如面谈的人数不宜过多,人多了就容易扯淡(不谈正事儿),面谈的技巧是先倾听别人的观点,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等等…
  果壳网在做的在行,则很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去上面约见了几位写作的牛人,对自己的提升非常大。可是,面谈很多时候也是不靠谱的,因为,除了别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还有许多隐性的知识,是别人意识不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观察。
  观察:
  我们与其呆在家里臆想有些事情应该如何发生,不如自己去观察一下它是如何发生的。比如说我以前一直都觉得拍电影是一个很随意的事情,想不明白动辄几亿美元的剧是如何花出去的。直到我进入到真正的剧组,看到剧组内一天一辆车500块钱的包车费,动辄几十辆车的来回调度,看到制片的严格管理,剧组费用场地费用的高额支出,我才知道拍摄出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一件事情。这是我问多少人,自己都无法真正感受得到的。
  观察的训练其实不限时间和地点,任何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去观察,比如我经常会发状态,观察朋友圈人们的心理,去思考别人的想法,然后不断的刷朋友圈测试,思考谁会点赞,谁会转发,这个就是很好玩的试验。
  信息获取的层面说完了,接下来就是做事的层面。
  认真,专业
  在职场上,唯有认真和专业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之所以现在市面普遍出现的被大量程序员所讨厌、所唾弃,甚至于愤怒到被人拿刀砍的不靠谱的产品经理,普遍原因无非有如下几种:提的需求不靠谱、需求改来改去、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等等……这些不靠谱的外在原因可能会有很多,比如说业务方需求的变动,市场的变化等,这些都是不可抗力,归根结底,问题的根源只有一点:产品经理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产品经理工作的好坏很难有个客观的评价,我就认识有很多很烂的产品经理,只是因为研发团队强,或者团队内人的业务能力强,或者因为爬到了风口,知名度就高到不知道哪儿去了。于程序员不同,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这就导致了看上去好像很多产品经理整天坐在那儿啥都不干,似乎跟他啥都干也没啥区别。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当没有人盯着你的时候……
  如果了解问题留于表面,看起来似乎也没啥多大的差别,可往往一点小坑就能让你翻跟头。有句话说的很押韵,叫做:"产品动动嘴,研发跑断腿"。产品翻跟头最可怕的事情是:一旦翻跟头,整个团队的人都会跟着你遭殃。我以前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而且屡教不改,最严重的一次,因为数据升级的问题没有处理到位,把美团的某个内部系统弄的宕机整整一天,导致几万人无法进行业务操作。
  虽然这件事情过后,我总是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再把问题思考的过于简单,不要停留于表面,慢慢的做事情习惯好了一些,但还是或多或少还是会犯懒癌,虽然产品经验是个打怪升级,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做事认真的态度是应该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具备的。
  其实这个过程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比如说产品建模的时候多考虑几个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案?这个方案能不能解决问题?设计策略的时候多思考几个策略,A策略的好处是什么?B策略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觉得可行?依据是什么?
  然而,光认真可不行,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还得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逻辑和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
  最近在一个群里聊到Windows和OS X哪个操作系统比较好的问题,有人不加讨论就甩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用windows的都是受虐狂吧!"。我问:OS X的哪点比Windows好?请举例。是交互设计?还是操作使用?哪怕是说苹果比普通电脑贵也好啊?
  产品经理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从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来说,因为产品经理往往在工程中是起着最重要的管道作用。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同时对接业务方,技术、运营、客服、设计,如何控制进度就是门艺术了……就像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都需要把外界认定为不可控进行各种校验一样,不管同事是多么的专业,我们都得假定每个人都是不可信的,都需要把不确定的事情变为确定的事情。
  比如聊需求的时候,业务方可能给出的需求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这个时候,就得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具体的业务细节是什么?尽量通过事实自己来判断,然后跟业务方确认。如果不这样的话,做完了,业务方耍流氓,告诉你:"这个不是我想要的",那你就只能吐血了。又比如研发告诉你,这个功能一个月能做完,你就不应该相信(当然,应该抱有乐观怀疑的态度,而不是质疑),最好按周为粒度来跟进,否则一个月过后,等待你的,多半是可怕的项目延期了。
  逻辑思维
  而用以支撑一个人独立思考的源头,则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产品在跟人沟通的时候,许多时候需要快速做出决策,这个表现最明显的一点在于跟人吵架的时候,因为只要是你在主导一件事情,不可能所有的人跟你想的是一样的,无可避免的就是跟人吵架,得迅速的组织起语言来说服别人,把事情说清楚继而说服别人的过程非常考验人。因为不但需要能说到大的地方,也能深入到细节很多人在吵架的时候表现的脑子不够用,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关。
  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一点就是写长文。一篇长达万字的文章,往往就得先构思好框架,然后在心里面思考细节和论证过程,非常考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更极端的方法就是去做数学题。然而,这些只是基础,很多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反应速度却的确不够用,反应速度这一点,还是需要靠长期跟人沟通交流,趟过无数的坑才能训练出来的。
  执行力:用事实来验证判断
  了解了很多事实,也有了判断能力了,应该怎么办。我想到了曾经在知乎上回答过的一个问题:"有什么能力是读书获取不了的?"我的回答是:"执行力"。
  曾经听了很多年的一档商业评论播客节目:"东吴相对论",它有一期让我非常印象深刻:主持人吴伯凡说到自己去采访俞永福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因为能够接触到很多的信息,所以很多事情自己很早的就遇见到了发展趋势,但自己却从来都没有去做过。而俞永福则恰恰相反,虽然没有那么广泛的信息源,但只要他遇到一个机会可以做,并且认定了可以去做,只要不违法,他就会一直往下做下去。所以即使吴伯凡的知识比他更丰富,因为执行力的差别,贫富差距则大的离谱。
  从做成一件事情的角度来说,读书其实并没有我们所宣扬的那么重要……除了机会以外,更重要的是执行力。一件事情即使你想的再清楚,不去执行和落地,那这一切就都是空想,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在你前行的路上会遇到什么。
  关于执行力强,还有一种相反的东西叫做"拖延症",就是说遇到事情不去解决,而是不停的去拖延,直至拖延到无法收场的时候再去做它。更不幸的是,作为一个PM,本人还曾经是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几乎曾经阅读过市面上90%所能找到的所有治疗拖延症的书籍,我甚至还参加过马占凯老师的二手贩子拖延症知识的培训,(我无比悲哀的发现马老师懂的还没我多,我估摸着他自己的病也没好),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
  后来在挣扎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停的去寻找战胜拖延症的方法,而不去尝试每天去做好该做的事情,这个本身就是个拖延症的表现。改变需要从点滴开始做起,于是我逐渐的开始从14年11月开始记录工作日志,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候,直到最近,基本上可以每天把该做的事情做掉,不去拖延了。
  凡事都有度,并不是说它好或者说它坏,执行和拖延本质上都一样,就是一种做事情的习惯。只要长期有意识的去记录并且训练它,那就一定会逐渐的改善。这个道理就像减肥一样,所有快速减肥的,几乎都会很快的胖回来,道理很简单,使他发胖的习惯并没有被改变掉。而慢慢的由于习惯的改变而瘦下来的,体重就会维持的很好。
  每个人本能上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会想要去走捷径。然而在走过无数多的弯路以后,蓦然回首,会突然发现,改变这种事情,似乎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tinyfool最近的一篇写关于自己初中毕业的前妻通过努力奋斗从月薪800成功成为一个年薪40W的故事,看到那篇文章,我突然想到了《我是路人甲》和周星驰的所有电影,他们都是同样的主题,叫做心灵鸡汤。每个在低谷挣扎的人都希望有一个跟自己境况类似,甚至可能不如自己的人的成功摆脱现状的例子,给自己一个可能性的希望,所以大家需要鸡汤来抚慰生活中的绝望,但鸡汤之所以叫做鸡汤,是因为除了被了打鸡血兴奋几天以外,故事里的主人翁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他能做成的事情不代表打了鸡血后你也能,没有长期驱动的鸡血对于你的改变并没有任何作用,你的长期的驱动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发生改变?这才是你自己需要考虑的东西
网站目录投稿: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