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以科学主义、实在论等为基础的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其学科研究和发展的要求。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疗法之一,以社会建构论为元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咨询领域的有力体现。不同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叙事疗法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叙事心理治療 现代主义理论以科学主义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典型特征是相信存在客观真理,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普遍规律和客观真理(叶浩生,2009)。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主义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挑战。作为研究"人"的一门科学,现代主义心理学倾向于将个体的心理分成几个模块,而不是把个体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研究,给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带来极大的局限。 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建构论的出现为心理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治疗应运而生。叙事心理治疗是以社会建构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其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叙事方式,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建构论 1.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大体形成于上世纪六十代。到了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兴盛于西方的一种泛文化思潮(2013,陈艳)。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理论的批判出现,隐含着对理性主义、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思维,其更关注事实、微观或本土的叙述,批判全然的科学实证方法。 后现代主义在心理学的诸多领域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与现代心理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其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本质主义,倡导主客互动,主张整体观和生态观;其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经验主义,后现代认为一切都是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通过话语获得的一种解释事实,事实是话语建构的;其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普遍主义,认为规律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文化依赖性(杨莉萍,叶浩生,2003)。 2.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在心理学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郭慧玲,2015)。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格根发表《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运动》一文,被视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杨莉萍,Gergen,2012)。目前为止,社会建构论已经成为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并指导后现代心理学及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发展。 现代主义心理学主张实在论、本体论、个体中心论及科学至上论,社会建构论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批判和解构。社会建构论反对实在论,认为知识是建构的。知识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应,而是个体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主观建构,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社会建构论反对心理现象的本体论,认为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社会建构论反对绝对的真理,主张真理是相对的,是在特定历史文化下被建构的。社会建构论重视语言的作用,认为语言是先在的,其不仅是描述性的,还是功能性的(杨莉萍,2007)。建构的过程是通过话语完成的,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心理学家应该以话语分析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揭示语言在认识自我中的作用。 二、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治疗 1.叙事心理学 叙事学作为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主要研究的是虚构的文本如神话、民间故事、小说等。叙事学家在研究这些文本时,更多的是从内在结构入手,这样就避免了从以往经验、感悟角度研究的弊端(沈之菲,2004)。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发展,叙事学的方法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 萨宾开创了叙事心理学。1983年,萨宾发表了《作为心理学一个扎根隐喻的叙事》,阐述了他的观点。叙事心理学将叙事作为心理学的扎根隐喻,即采用自我叙事作为核心的表征方法。相比较现代心理学的"机械""机体"隐喻,叙事隐喻克服了其他隐喻忽视内容的倾向。叙事心理学认为,叙述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人格建构的过程,个体通过故事来探索其感知世界的意义。 2.叙事心理治疗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怀特夫妇,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建构论、诠释论和福柯的权力分析理论,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理论。 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的观点影响,叙事心理治疗认为,个体的行为来源于个体生活经验与主控叙事之间的冲突。人们往往遵循在主流文化中建构起来并得到人们认同的主控叙事来赋予生活以意义,但是主控叙事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当个体的主控叙事与自己生活经验的重要部分产生矛盾时,心理问题就会产生(杨世欣,2013)。 因此,叙事疗法认为,把内化的不适应观点和个体分开,鼓励个体转换视角,以积极的方式来重新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对人生意义进行积极的诠释。 叙事疗法的主要步骤包括三个阶段——外化问题、发觉独特结果和重写故事以及巩固新的故事(陈红莉,2011)。治疗师围绕问题主题开展叙事治疗,首先让来访者讲述问题的人生故事,通过使用"澄清模糊点"等方法明确问题,消除模糊不清的地方,并进行问题外化,将个体与问题分离开。然后使用一系列手段解构问题,与来访者一起寻找积极的独特结果,并发展成完整的积极人生故事。通过文本和一些见证仪式对积极人生故事进行巩固,使来访者能够内化这些积极的人生故事并用于实际生活。 叙事治疗起初从家庭治疗中发展起来,逐渐在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延伸并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且叙事治疗常常与认知疗法、情绪疗法等结合使用。 三、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叙事心理治疗认为,心理问题就是当事人使用的主控叙事限制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情境形成新的想法或产生新的追求。因此,叙事心理治疗的核心思想是使当事人改变自己原来的叙事风格或角度。叙事心理治疗不是去发现个体生存的某些事实或问题,而是一个在解构已有事实或故事的基础上建构未来新故事的过程,是以一种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人生故事。叙事疗法并不否定之前的主流视角,其问题的发生存在于主流视角与个体的不和谐上。因此,叙事疗法更具有包容性,其目的不是否认过去,而是开拓一个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人生,诠释人生意义。可以说,社会建构论下的叙事心理治疗,创造了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使个体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红莉.叙事治疗在团体工作中的运用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1(1):114-116. [2]陈艳.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文献综述[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学术年会,2013. [3]郭慧玲.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轮廓、流派和局限[J].心理学探新,2015,35(5),387-392. [4]沈之菲.叙事心理学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14-17. [5]杨莉萍.后现代短程心理治疗心理学中话语分析的立场与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532-538. [6]杨莉萍,Kenneth J. Gergen.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4):77-83. [7]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0(5):99-103. [8]杨世欣.叙事疗法:话语下绽放的叙事自我[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34-137. [9]叶浩生.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走向释义学的心理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