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应对老人害怕响声的心理


  目录:
  第一章:老太太怕响声的背后
  第二章:怎样帮助老人不再扮演病人走出心理困扰呢
  第三章:有病无病与长寿
  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纪之后反而更像个孩子。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感觉受不了了,而且还特别的需要家人的关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如何应对这样的老人呢?
  老太太怕响声的背后
  【案例回放】
  这一天,电话预约后,我接待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太的来访。"我就是害怕声音,总是心神不安的,还失眠……"刚刚落座,老人便开始诉说自己的症状。
  经过沟通,我知道了这位老人的情况。老人原来在一个机关工作,退休下来三四年了。半年前的一天,在家中猛然听到邻居新装防盗门关门时的"叮当"声,当时感到震耳惊心,难以平静。从此,就整天注意邻居的门声,不能放松。一次,老人去找邻居,请邻居不要把门关的那么响。可是,邻居孩子大人那么多,还是常常弄出很大的响声。于是,老人心中愤怒,与邻居吵了几次架。这样就更不好解决了。后来,老人的症状越发严重,严重失眠,心率加快,伴频繁早博,终于住院治疗。出院后,为躲避邻居的关门声,老人就临时搬了住的地方。
  但是,住在新居,不但仍然害怕防盗门声,还进而怕汽车声,怕人声,怕各种响声。结果是老人终日心神不安,心里又想去跟邻居吵架。老人认为邻居是故意气她,刺激她,但也认为自己不该那么敏感。
  本来,老人过去养成了谨小慎微、心细认真、爱生气、易紧张的性格,一直神经衰弱,常服镇静药。多亏丈夫对其关怀备至,子女孝顺,才算平安。退休后,正巧国营企业改革,丈夫的工作更忙了,照顾家的时间就少了。这样老两口一忙一闲,让老太太也难于适应。自从老人患病后,丈夫照顾家的时间开始多了一些。
  自从老人生病以后,一切都不能料理,终日躺在床上忧虑重重,事事依赖丈夫和已婚出嫁的两个女儿。家人只得小心侍候,连走路讲话都不敢有大动静。老人自己还烧香上供,以为得了什么怪病。
  说到这儿,老人不无自责地说:"就这样,家人对我好,病就轻;对我不好,就加重。我整个成了老小孩……"
  根据老人的症状可见,老人的问题属于声响恐怖症。那么,究竟老人为什么对门声那么敏感和恐怖呢?
  【案例解析】
  老年人对声响敏感的原因很多,一是可能耳朵对某些声音频率的反应较敏感。二是可能对这类声音受过刺激性的心理创伤。三是还可能有人格特征的原因。一般说来有类似强迫型人格的人,对某些过敏性的刺激就强迫性地过分反应;有类似癔病型人格的人,对某些刺激容易发生过分的情感反应。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响声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就是说声响不单纯是听觉上的刺激,而是代表了与此相关的某种情绪的刺激。就这位老人的情况说,很可能是对邻居有钱装防盗门有"嫉妒"的心态,以及对邻居有"敌意"的心态,于是表现为对门响的过敏和反感,后来慢慢地泛化为对所有声响的过敏。
  沟通至此,老人说:"不瞒您说,还真是这样。我对楼上楼下的门响都不太在意,就是对门一有门响,心里就特别紧张。对门那家的防盗门厚实漂亮。可开始的时候我们没装防盗门,后来为了不被对门比下去才装的。还有,对门那个40来岁的女人,一见面就觉得不顺眼,感到那女人挺横的样子,心里就讨厌她……"老人的话证实了我的推测。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老人的这个"怪病"越来越重呢?
  很明显的一点是,老人的全家人都把她当成很重的病人,让她由此获得了许多"继发性"的利益,即得到被人照顾和关心的好处。一般说来,人到了年老以后,会为丧失了一些在家庭中的影响力而感到寂寞,于是往往靠生病来取得家人的关心。老人潜意识就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可以想见,作为家庭主妇,老人过去是家庭的中心,常为子女操心。女儿现在都长大结婚了,离开了自己,没有人可让她去操心。再加上她退休后,正好丈夫的工作更忙了,反而没时问去关怀她。自己一人在家,就焦虑不安,只好靠生病来获得丈夫和女儿们的关心。结果呢,扮演病人真的获得了被人照顾的好处。于是,潜意识里也就更加愿意扮演病人了。
  怎样帮助老人不再扮演病人走出心理困扰呢
  首先需要帮助老人明白她的困扰并不是单纯的音响问题,而是情绪问题,是与邻居的人际关系问题。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建议:老人对害怕的事不能躲,别再想搬家或跟邻居吵架,而要反过来,跟邻居要和好。有了和好的关系,就不会对邻居那么嫉妒和敌视。所以,老人不妨找机会主动地与邻居和解,到对方家去串门,让自己在和好的心情下去习惯邻居的门响。这样自然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敏感性反应。
  老人合作得比较好。第二次来访时,老人很高兴地说她已与邻居和解,到对方家去串门,得到邻居的尊重与了解。邻居还让她亲手开关那个防盗门几次,习惯了那个声音。老人说:"这个办法真管用,现在,对关门的响声已经不再那么害怕过敏了。"
  事情就是这样,在认知调节基础上的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情结,也起到了脱敏的作用。我表示了对老人的赞赏和肯定,趁机指出,长期扮演病人的角色,不但家庭生活不正常,别人受不了,对自己说来也是病症不愈的一种原因。因此我再次建议,要改变生活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实起来。还特别提醒,让丈夫长期留在家照顾自己,不仅影响丈夫的工作,日子长了还会影响彼此感情,应该让丈夫去上班。
  不久后,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老人的好消息。在家人的帮助与督促下,老人开始做家务,洗菜、做饭、看孩子,可以做许多事情了。老人也让丈夫去上班了。这让丈夫很感激,对她更加体贴与照顾。而且,老人的活动范围与时间逐渐增加,不但能做家务,还开始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老人自己说,别人都说我整个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听着老人开心的话语,我衷心地为老人祝福!
  有病无病与长寿
  一、 无残障寿命和无疾病寿命对个人最有用
  真正对老年人有现实意义的,是无残障寿命和无疾病寿命。说到这里,难免有些老年人会想,在老年人中,有些人虽然视力不佳、听力减退、或者存在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疾病或慢性关节病等,但对生活影响还不大,仍旧可以属于无残障的人,可是,连一点疾病也没有的老人就确实不多了。
  我们北京医院的老院长计苏华,是我国第一个研究老年医学的专家,60多年前他就说过:对每个40岁以上的人,我们都可以给他查处4种病。后来在诊治老年人的过程中,我也想过:对每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给他查处6种病也绝对不难。当然,其中一些病并不要紧,但难免有1至2种真正值得认真注意的病。由此看来,人到老年没有病当然好,但带病延年也不一定是坏事,甚至与病魔作斗争也可以变成为好事。
  二、贵在加强防治
  众所周知,预防为主是对付疾病最好的办法。那么有了病,是否就只能"被动挨打"呢?事实并非如此。所谓预防,并非仅指无病之时,也包括已病之后。比如,已有高血压,如何认真治疗,防止发生脑血管意外;已经发生了脑血管疾病,如何积极促进康复和防止发生。已有冠心病,如何防止发生心肌梗塞。已有糖尿病,应坚持如何治疗,防止各种并发症,使其危害性尽可能降低。已发现了肿瘤,应该及早诊断治疗,并应努力改善一般情况,增强免疫力。即使肿瘤未能彻底治愈,也可抑制其发展。这就是都对疾病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由此可知,预防决不是单一的、消极的,而是一种综合而顽强的"步步为营,层层设防"。
  怎样才能做到"带病延年",人们往往只想到药品和保健品。其实,最根本的首先是承认自己有病,并且真正认识到"带病延年"的道理。再分析一下自己那些病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当然,某些治疗是必须的,另一些治疗却没有多大的作用;有些保健品实际用途不大,不值得把钱花在上面。
  对自己的病,十分重要的是在于"综合治理".即:除了必要的药物之外,还得从生活、工作、饮食、体力活动,特别是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感染,防止各种意外事件,避免过度的身体疲劳和情绪波动,让身体的总体功能保持在最佳状态。除此之外,了解疾病的现状和全身健康状况,及时得到医生的指导。
  作为一个老医生,若干年来,我曾多次给老年人做保健知识讲座中,常说的几句话是:健康的老年人也是老年人,"自我感觉良好"有时是危险的。"多难兴邦、带病延年、破碗耐用",想要"细水长流",就应该在各方面"留有余地"。在此,也把这几句话提供给广大读者共勉。
  三、自我感觉良好不可靠
  有病也可能是好事,大概谁都认为不大可信。那么,且听我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老先生,已向自以为身体很好,平日相当活跃。有次在本单位老干部局组织的舞会上突然晕倒,大家要送他去医院检查,他却断然拒绝,再三称‘‘我没病’’。人们也都知道他向来身体好,不太担心,就没再勉强他。休息一会,他又上场跳起了快步舞。没想到,十几分钟后他再次倒地,心跳停止了。其实,单位离医院很近,假如他平日身体不特别好,或者自己不那么"自信",老老实实让大家送他去医院,很可能较早发现问题,会得到及时处理。
  还有两位身体很棒的老人,七十多岁了,每天在一起练单杠,而且都争强好胜,常比赛谁引体向上多,家里人和同事都劝阻过他们,但谁都不听,结果,一位发生了脑出血,另一位练出了心肌梗死。
  这些老年人的共同点,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承认"老"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实,即使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和年轻人毕竟不一样,不服老不行。
  四、与疾病"和平共处"
  一种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家里有个带裂缝的碗,人们以为它肯定先被打破。结果是,一些好碗先后打碎了,而有裂缝的碗却仍完好。为什么?因为大家对它特别当心,注意轻拿轻放。我想,"带病延年"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自知有病的人比较善于在各方面小心翼翼,保护自己,绝不逞能;家里人和同事也总是把他看成照顾对象。而自觉没病的人却容易麻痹大意,忘乎所以,以至忽视了各种危险信号,别人也觉得他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因而不大关注他。这也是我常用"多难兴邦"来说明没病不见得好,有病也不见得不好的原因。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的病,通常自觉症状较少较轻,有些疾病的症状还往往会延迟出现,因而容易丧失警惕。即使出现了某些报警信号,也常常被忽视。这就像一个阀门不灵敏的高压锅,什么时候压力过了头也不知道,因而反而容易出危险。身体不太好,有点病,自己就会谨慎些,别人也会给予适当帮助。
网站目录投稿: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