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之后,不少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这些方案都对"不赶超教学进度"做出了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开展"超纲教学""提前教学"……这些规定要有效落地,还需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法。 基础教育应以"慢"为基调。首先,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其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教育类似于传统农业,而不是现代工业,不能简单快速地把"原料"经过相应教育"工序"加工制成"产品"。其次,高效率快节奏的教学手段,包括人工智能,往往只能改变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不会加快学生成长成才的速度。当然,"慢"不是低效率,而是按规律办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基础教育若不顾学生发展水平只顾求快,会带来诸多弊端:易急躁冒进,不待"机会窗口"打开就盲目施教,最后无功而返;易"慌不择路",进而走"弯路",甚至入歧途;易使学生方寸全乱,心态不稳;易造成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做出"夹生饭";易"雨过地皮湿",似乎见效,实则无效;易热衷"短促突击",犯下教育者"大忌";易使学生身心疲惫,"警报"频频;易使学生脱离不了"拐棍",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易使学生只知赶路,不知为什么出发,不会欣赏"风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易加剧学生群体分化,培养了少数"尖子",但代价巨大。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当然,引导学生获得得阶段性的发展也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量变的积累,需要做好"慢"功夫。当量变能够促成质变时,应引导学生乘势而上,完成阶段性快发展。 具体而言,处理好基础教育快与慢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统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同时,允许若干个"育"发展得快一些,以发挥其牵引作用,带动其他各"育"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实施教育教学时要"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并将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宜慢则慢,宜快则快,以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判断依据;不强调"一二一,齐步走",允许学生自主"冒尖"。处理好上述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把握快与慢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