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摘 要:高职院校担负着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目前正逐步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现代化教育体系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同时能够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体系构建和完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体系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以促进就业为基本导向的。但是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务院办公厅就此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建议措施,并明确指出,实施和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推行产教融合,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之间的相互衔接。在当前的新形势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率。基于产教融合的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之一。
  一、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产教融合,通常是指职业院校根据所设置的专业,积极自行开办或与社会企业联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办学实体,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而言,实行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两点比较明显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学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职业院校通过多种方式兴办专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更直接的机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方式,直接参与生产或经营活动,取得一定的报酬;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强化职业院校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职业院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招聘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学校通过自行或联合兴办专业产业,可以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供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做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职业院校尽快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从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这是因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涉及多样化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涉及突出就业创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施,从而激发和引导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主动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创新。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及教育部才将产教融合视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用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以此促进职业院校主动构建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只有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进程中,才能将合作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2.高职院校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需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利用"职员+学员"的培养模式,培养到岗就能开始工作、工作就可以胜任岗位的人才。这样就可以压缩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与周期,并且促进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全面提高。
  "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中就明确提出了企业需要注重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对于企业创新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就需要利用人才订单模式,开展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实施,实现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工作的有机统一,最终使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要求得到有效的衔接 。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分析
  1.突出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线和主导地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要基于高职院校的整体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将能力培养作为出发点和主线,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关键点,在能力培养上采用理论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一体化设计的模式,从而优质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2.注重模块化课程设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突破难点的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要创新课程体系,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如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突破"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之后,再进行专业主干课程学习"的传统思路和模式,将原来分四个阶段实施的四个模块(数控机床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数控编程,模拟加工,顶岗实习)的主干课程,按照一体化设计的思路进行拆分和组合,形成能力主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全新课程体系。
  3.围绕有效发挥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功能,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高职院校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上依旧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其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校企之间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同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就需要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就业质量。
  (1)构建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學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应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推进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针对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可以基于具体工作设计专业教学项目,努力构建职业化的学习环境,并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确保可以满足"做中学、学中做"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与工作的相互对接,让理论、实训能够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一体化培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实现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学习与成长。
  (2)创新和完善"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对于测控专业来说,基本技能模块以专业基础课程实训以及专业认识实习作为主体,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重视核心课程,包括单片机原理、数字系统设计等对应课程内容以及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专业技术培训则是针对学生进行的专业实训,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掌握智能仪器、精密仪器等对应的课程,能够实现小作品的独立制作。综合能力模块则是基于综合性设计所对应的实训,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环节面对现场实际问题时可以进行有效检验。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典型且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依然应当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使之更符合现代职教体系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要求。
  四、小结
  总之,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高质量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就应当主动结合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实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梦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2]敖敏,唐贵英.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
  [3]李艳丽.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交际,2019(20).
  [4]李惠瑨.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观的育人实践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5).
网站目录投稿:静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