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王氏起源 1.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开光视频 2.该公画像 3.继宗公简介 4.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 5.三槐世系 6.太原世系 7.闽台世系 8.琅琊世系 9.王氏族歌 10.均德公简介 11.江左世系 12.湖南王氏源流 13.赣县王氏源流 14.赣湘世系 15.才溪王氏的源来与播迁 16.王姓过琼始祖王居正 17.中华王氏赋 18.上海王氏迁始祖王逖 19.被选入《中华族谱集成》的二十部王氏家谱 20.广西博白王村王氏祖源初探 21.阅谱知识简介 22.天下名门-太原王氏 23.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 24.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25.解放军百名王姓将军留青史 26.古今王姓名人汇编 27.王姓宗祠门楣楹联知多少? 28.王氏郡望 王家大院详解 作者一舟 此文整理颇为费力,有疏漏之处,望各位谅解,介绍主要以高家崖为主,侧重于三雕。介绍王家已足矣 平面路线图 王家概况 王家大院素有"中国民间故宫"和 "山西的紫禁城"" 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它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 王家大院同为历史上晋商文化的代表,也都是我国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王家大院,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中,传统思维中的院子,我觉得不应该用院这个字来命名,不如用"城堡""城"。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上。目前开放的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达4.5万平方米,尚不足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整个大院主要以高家崖建筑群和红门堡建筑群为代表,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是典型的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红门堡主要是当年王家长辈世代居住的地方,高家崖则是在王家鼎盛时期,由王家二兄弟王汝聪、王汝成修建的。 大门上方的"寅賔"二字据说是"迎宾"之意 又一说是讲究紫气东来,大门是东门,"寅賔"是"恭恭敬敬地,迎接日出"。 由大门口进来便是一条长30余米、宽6米左右的石板坡道,沿着坡上来便是宽阔的马道。街右边是一溜三个大院的门口。院墙高大厚实,院门并不宽大,门口两端有石狮子,门边有拴马桩、下马石。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王家兄弟建成的宅院叫高家崖,另一宅院叫红门堡,都是窑洞与瓦房相结合的全封闭式建筑。王家大院从清代末期晋商经营的衰落而衰落,据说慈禧西逃的时候还住过王家大院,解放以后分给当地老百姓居住。 首先参观的是高家崖堡 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座"不规则"形城堡。 也就是王家第十七世王汝聪与王汝成两兄弟修建的住上图是城堡模型图。高家崖主建筑由两座三进式四合院组成:是王家第17世孙、王家两兄弟的住宅。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 紧靠东门的是王汝聪(哥)的敦厚宅。 王家老二(王汝成)官居二品,虽比五品的哥哥官高钱多,但作为家居门面还是有长幼之分的,他的门楼并不比哥哥的高大奢华,只是门槛要比哥哥家的修的高。导游说,越是富贵人家门槛就越高,这叫高门人家。当时朱鎔基总理就是在老二的大门前留影纪念的。 敦厚宅大门装饰的很是讲究,左右对称的墀头盘头雕刻像八幅画分四层排列,第一层是长方形雕刻凤戏牡丹,表示富贵常在;第二层折扇形雕刻书卷画卷,隐含儒雅;第三层正方形东面(照片右侧)为东方神圣,西面(照片左侧)为西方神圣,祈盼长寿;第四层是海棠花形,东面(照片右侧)是红孩儿,西面(照片左侧)是哪吒,红孩儿辟火,哪吒辟水,用以镇宅辟邪。 接下来看门楼底部中间的部分,在中间刻着古琴,东边(照片右侧)刻着棋盘棋子,西边 (照片左侧)刻着书卷画卷,以此表明王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旁边有四个吊柱,中间的吊柱刻着牡丹,牡丹代表着富贵,靠两边的吊柱刻着荷花,荷花在未开花前先结子,合起来称富贵多子,同时荷花又称莲花,代表富贵清廉。 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雄狮身披绶带,脚踩绣球,示意好事不断;雌狮护抚幼狮,祝愿子嗣昌盛。 门对面是一个照壁, 壁心雕刻的是狮子滚绣球,相传雌狮子和雄狮子在嬉戏玩耍时身上的狮毛会自然脱落团成中间的绣球,上面的小狮子便是从绣球中诞生,人们认为小狮子的诞生是很吉利的事情,所以老百姓常说,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同时狮子又是百兽之王,因此,狮子滚绣球又是权威势力的象征,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 走进大门是大户人家常见的影壁,此影壁是用江南特有的鱼子石雕刻而成,采用国画手法,用阴线刻出有山、石、水、舟、亭堂、楼阁、松柳和人物的江南水景。 左转是一个牌楼式的小院门,门上横梁两端的木雕是柿子样式,门柱石石头的,上面雕刻一些花草图案,下端支撑雕成如意样式,整体意为:事事如意。 院子为三进式四合院,每一进院的正房是三间一排的两层楼房,两侧也是也相同。过去住房是有讲究的,那时皇帝可以住九间一排的房子,竖着也是九间,民居一般都是一排三间,否则不按规矩来会引来杀身之祸的。所以王家虽然很有钱,但是也不敢并排多盖,只能纵向多盖。 王家大院是前厅后院的格局,按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礼制格局划分。第一进的厅住的是下人,房子较简单,第二进的门厅是主人的起居室和客厅的,第三进才是卧室, 由影壁左转便进入了前院,这里是主人的社交空间,正面为正厅,是接待贵宾的高级客厅,对应的南厅用于接待普通客人,东西厢房住着帐房先生与管家。 在正厅的门前有一组用青石所砌的台阶,它三面都可上下,称这"如意踏跺",示意从两边上可以左右逢缘,从中间上可以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上了台阶进入正厅要跨过一个高高的门槛,门槛内外两侧有一整块青石所雕刻而成的槛垫石,上面刻的是一幅江南水景,门槛把它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面刻有一只鹭鸶鸟,两旁有莲花,莲花又称荷花,"一鹭莲荷"取之谐音"一路连科",表达了主人希望子孙在科考中能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一路连科,连连高中。里边刻的是燕子和柳树,和外边的莲花搭配起来,表示海晏荷清、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之意。 院内有院,两边连接的院子有厨院、花院、长工院、家丁院、书院,大大小小,错落有致,曲折回转,让生人晕头转向有步入迷宫似的感觉。 从前院东侧的小偏门出去,绕小巷北边的另一道门便可进入厨院和南面的三元书院,"内三外四"七道门把厨院分割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的门在不同等级的餐厅吃不同等级的饭。干粗活的长工在三等院用餐,管家及帐房先生等高级佣人在中院用餐,主人则在楼上的餐厅用餐。真是人分三六九等。 厨院南面两厅一院的三元书院,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书院没有华丽的装饰,显得朴实简陋,是个适合的读书的僻静之处。书院的门,门是四块雕花的石头围成,门槛是一块刻有花草的厚石,寓意"脚踏实地",两旁石柱上刻有竹子,寓意"节节向上",门楣上竹子的枝叶相连,寓意"接连不断"。 书院内的楼梯上一只猴子骑马的石雕,寓意"马上封侯",还有一个母猴背小猴再背一个马蜂窝,寓意"辈辈封侯"。 转回正厅后边,是连接前后主院的垂带小院,该院是连接前后院的一个过渡性空间,它把前后院即分割又连接在一起,通过垂花门便进入了主人的私密的生活区。 垂花门有四个吊柱,每根吊柱都雕刻成一个柿子,表示事事如意。 门前两根斜依的杆叫戗杆,起支撑门框的作用,上面用竹皮包裹起防虫防潮的作用。 垂花门的门帘上雕刻有梅花鹿,表达了主人希望子孙加官进禄,路路畅通的美好愿望。 穿过垂花门来到后院,第三进才是卧室,一层主人居住,是长辈们的住所,主窑二层为祀奉祖先的祭祖阁。厢房一层是公子们的住处,二层是小姐的绣楼。正面台阶之上前加檐廊的五孔窑洞,是长辈们的住所,东西厢楼一层为儿孙们居住,二层为小姐闺房。大户家的女子"十三上绣楼,十四留头发,十五出家门,十六抱娃娃。"女子上了绣楼就要等出嫁的时候才能下来了。 正窑中间竖条纹状的天窗,在地面仰视时感觉是凸出来的,在楼上看感觉是凹进去的,实际上是平面造型,只是利用了光学原理。 东西厢房的窗户上都雕刻着一个寿字,但六扇窗户的六个寿字是六种写法,主人把书法艺术融入到了建筑中,同时在寿字两边是步步锦图案,仔细看是三横一竖的王字不断头,意示着王家步步如锦、前程似锦。(暂无照片) 顺着正窑的柱子向下看是宫灯型圆雕柱础石, 柱础石的作用是负荷、防潮、兼装饰之用。上下分六个层次。第一层为鼓,鼓似天,钟似地,天园地方;第二层为袱锦,前途似锦;第三层为蝙蝠祥云,寓意福运来临;第四层为夔龙,镇宅避邪;第五层为尊鼎底座,寓意基业盛大;第六层为回纹,寓意富贵不断头。此创意之奇妙,雕技之精到,让人惊叹。据说解放的时候有人提出用红旗轿车换这个石礅,当时的房子主人都没同意! 在正窑和厢窑间隔的东西两侧,都有上绣楼的台阶。由西拾级而上,既可到西绣楼,亦可登上正窑顶层的祭祖阁。在祭祖阁里供奉了天下王姓的鼻祖王子乔,他本姓姬,叫姬晋,是东洲灵王姬沁心的太子,13岁开始参与朝政,但因直谏圣上而被贬到太原做太原王,因此以王为姓,改名王子乔。天下王姓有很多分支,但因太原王姓发展最庞大,所以很多后人将自己的祖谱归到了太原王氏之下,并将王子乔尊为王姓的鼻祖。 在王家大院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堪称是王家的"三绝"。其雕刻内容丰富,刀工精美,省灵活现,栩栩如生,有"岁寒三友"、"喜上眉梢"、"莲生贵子"、"二十四孝"、"麒麟送子"等题材。 沿院子东侧窄巷子的一个小门可进入后通道。后通道较为宽畅,北与最上面护堡家丁居住的由东而西的3幢围院相连接,可以通过围院各自门前的坡式引道上去。围院是维护大院安全的护堡人员居住的地方,利用这天然的制高点可以俯视全堡,鸟瞰八方,预防功能特别强。 后通道东西各有一道门,出东门通往柏树院、长工院方向,入西门便进了老二王汝成凝瑞居的后通道。 老二凝瑞居与老大敦厚宅的建筑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只是在部分建筑的形式上有所区别。从前面的马道看,明显的差异是大门的设置截然不同。老大官居五品,门楼看似高大,却为单间;老二官高一品,较之老大家,门楼虽低矮一些,然面阔三间,很有气派。再者老大宅居看得华丽张扬,老二宅院则显得含蓄低调,但文化积淀丰富,甚有品位。为了节省时间不走重茬路,游览凝瑞居,依照景区设置的线路,从后通道倒着往前行进。 进入老二王汝成的祭祖堂,供奉着在静升王家很重要的三位人物。中间的是王实,据传王实在元代率先由太原迁到静升居住,被尊为静升王氏的始祖。王实以种田为生,兼营豆腐,可以说王家是以卖豆腐起家。从第三代开始进入明朝,在明朝,王家以经商为主,做官的人不是太多,直到清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乱时,第十四代王谦受、王谦和正在山东河北内蒙一带做皮货和骡马生意,借助贩卖骡马的优势向朝廷捐献24匹军马,紧接着又为朝廷筹集军粮,康熙龙颜大悦给每人一个四品官,以此为契机,王家开始向官场迈进,整个清朝,王家从五品到二品的官员101位,年迈古稀的王谦受参加了康熙六十一年的千叟宴,并获御赐龙头拐仗,在清朝共举办的4次千叟宴中王家参加了二次,可见王家当时的政治、社会地位非常之高。 从祭祖堂下来可到老二王汝成的后院,明显感觉这里没有老大王汝聪的后院宽敞,但却多了一份文人的气息。 正窑中间的窗户上雕刻着锦鸡玉兰,鸡有文、武、仁、勇、信五德,示意主人五德俱全,两边绿色的花瓶中插有莲花,一瓶清莲取谐音一品清廉,希望子孙做官清政廉民,蓝色花瓶中插有月季,表示四季平安,旁边的香炉里冒出一缕青烟,是希望王家能够香火不断,人丁兴旺,底下有四只蝙蝠围成一个圆_-四福齐来,企盼四面八方的福气向王家涌来。 西边窗户两边雕刻有凤凰戏牡丹,表示富贵常在,中间刻有杏林春宴,因为当时殿试都是在杏花开放的二月举行,朝廷要设宴款待科考及第的举子,杏花飞燕表示科考及第。金榜题名后就会招来喜鹊报喜,所在在东边的窗户上雕刻有喜鹊登梅,示意喜上眉梢。 在院子里最吸引人的是分别筑砌于正窑和厢窑基座上的10 块规格相同的墙基石,高1.6米、宽0.6米、厚0.3米。墙基石除了有加固墙体的作用外,还兼有装饰与育人的作用。 正窑墙基石有五子登科、指日高升、飞马报喜四幅石雕图案。 《墙基石-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四子分别手持桂圆,如意、画戟、花灯,另一子夺灯,灯与登谐音,又以灯指魁星,夺灯即夺魁。魁星乃北斗星中的第一星,主宰文运。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前有栏杆,后有梧桐,构图讲究。如下图 《墙基石-指日高升》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臣》:"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此图中,天官着朝服,指向太阳,代表指日。前有一夫牵马,马首低垂,后有一仆手执华盖,十足的官员气概。 《墙基石-飞马报喜》 一人骑快马而来,跟前一只喜鹊,寓意"飞马报喜"。马头右向着,人衙役打扮,双手执缰,马则四蹄腾空,全力奔跑。径有兰,石侧花上有喜鹊,后有苍松。兰为文气,清香自韵,待人识得,鹊报喜讯,松寓高洁刚劲。三种物象横惯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该图应为报仕途高中之喜。 另一幅马首左向,人官吏打扮,单手握缰,另一手悬鞭,马则抬落有致,悠然徐行。径为兰,并有灵芝般瑞草祥云,石颠立苍鹰,后为桃果类之花树。兰清固然,鹰喻英,果树以实延德,那么本图却是报嘉奖之喜。 在儿媳住的东配窑上,有雕刻着麒麟送子、凤凰童子、二十四孝之乳姑不怠。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生儿育女是儿媳的重任,孝是老辈人要求晚辈最重要的品德之一 《墙基石-麒麟送子》 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据《圣迹图》载:「孔子生,见麟吐玉书」。故「麒麟送子」,意指圣明之世,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后乃经世良材、辅国贤臣也。 图中,童子骑于奔跑的麒麟之上,手持一环,紧随其后是一妇人,一手握桃,一手持幡,桐上一双喜鹊鸣叫,崖间几束菊花绽放,甚是吉祥。 《墙基石-乳姑不怠》 二十四孝故事之--乳姑不怠。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后来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此图所刻为唐夫人一面用己之乳汁供养婆婆,一面让仆人用拨浪鼓把尚未断奶的儿子引开。图中石阶上一猫衔鸟,猫谐耄。 在子孙住的西配窑的墙基石上刻有行佣供母、吴牛喘月、海马流云。 《墙基石-行佣供母》 二十四孝故事之--行佣供母。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墙基石-吴牛喘月》 吴牛是江浙一带的水牛,由于南方气候炎热,牛很害怕太阳晒,晚上月亮出来了,牛以为是太阳,吓得直喘。这里是主人告诫后人不管将来做多大的官都要象吴牛一样小心谨慎、严守本分,以免触犯朝廷。 也称犀牛望月,传说犀牛本是天上一神将奉玉皇大帝旨意,下界传达‘一日一餐三打扮’,却误传为"一日三餐一打扮",因而玉帝逐其下天界为人间造福,为了尽脱人间疾苦,让百姓安居乐业,便每当月圆之时,即回到天庭请求玉帝派财神爷下界,助他一臂之力。此石与海马流云相对,有阴阳和谐之意。 海马流云 海马似马非马,可乘之升天,遨游寰宇。此马作飞驰状,四蹄舒展有力,肩背飞驰自然生风,鬃毛舒展,马尾飘动。下为祥云山海纹,圭形山石,寓意地位、身份、权力。 王家小姐在13岁之前是与父母一起住的,13岁以后就上绣楼入闺房,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直至出阁。在正窑与西配窑之间是上绣楼的十三级台阶,台阶外侧的扶手上是五个石雕。 绣楼上的闺阁 楼梯扶手的石雕,自上而下第一、三、五为狮子,第二个为南瓜,意示着多子,第四个为小孩抱鱼,意示着年年有余,第六个为猴与蜂窝,意示着代代封侯。 从后院出来在通往养正书塾的小通道拐角有一幅雕刻精美的"龟鹤延年"图 明朝解缙说"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接下来就是堪称一绝的养正书塾竹门石雕,绝对称得上是石雕之精品。 该门框由上下左右四块青石雕刻而成,接口都巧妙地设计在竹节处,底部雕刻青石盘根, 主人希望孩子们打基础时要扎扎实实,做人要踏踏实实。两边刻的是竹子,竹子是空心的,而且一节比一节高,主人希望孩子们学习竹子虚心向上,同时也希望孩子们的生活与事业象竹子一样节节高升。 顶部雕刻的是松竹梅岁寒三友,并且喜鹊跃然其上,主人希望孩子们通过十年寒窗考取功名引来喜鹊报喜,同时告诫孩子们要学习松竹梅的高风亮节。书塾一道门隐含了主人对后人的所有期许。 贝叶是贝多罗树上的叶子,用水浸过再凉干后可代替纸写字,故印度常有人把佛经写在贝叶上,所以也把佛经称作贝叶经。与养正书塾一步之隔的是"敦安"小偏门,门上方是用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贝叶。贝叶石雕展现给我们三个方面,写有"敦安"的是正面,叶子卷起来是反面,叶柄处是侧面,脉络非常清晰,下方配着水波门框,就象叶子漂在水里,风吹过来叶子一刹那间卷起来的样子,动感实足,在这儿雕刻贝叶是希望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穿过这个小偏门就可以来到前院,也就是会客的地方。客厅里存有刘墉真迹,以及嘉庆二十一年封王家第十九世王敦典的祖母郑氏为六品夫人的圣旨,圣旨的底色是白色,而不是影视剧中见到的黄色,圣旨的颜色会根据接旨人的级别而在所不同,具有一定级别的接旨人才能用黄色。除此之外,最醒目的便是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是清朝鼎盛时代的疆域图,到嘉庆年间被切割成八扇条幅式,这使得便于保存与携带,还可以避免折叠后的折痕。(此处禁止拍照) 来到老二家的大门口,对比老大家的大门口可以发现,哥哥的门比弟弟的高,是因为哥哥是老大;弟弟家的门比哥哥家的宽,是因为弟弟的官比哥哥要高。老二家的正门面阔五间,三间做门,一间打开,这种门叫府弟门,只有四品及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修建。门两旁的廊画为砖雕,示意为鹿鹤同春,西边鹿奔松林,东边鹤晒寿石,鹿回首鹤昂首相呼应,栩栩如生。 正门对面是五福捧寿照壁 出了凝瑞居接下来到两家共用的桂馨书院,与两个主院相比,该院房屋较低,便于采光,感觉明亮,整体装饰很简单,避免玩物丧志,适宜读书。书院旁边是个花院,读书累了还可以在花园里放松一下,劳逸结合。 书院形象的石雕,寄予了主人对孩子们的厚望。 "矩"字多一点的扁额,示意规矩多一点,麻烦会少一点。 雕到铜钱状的下水口,示意水流走财留下。 花院的砖雕,中间的小孔是用来点灯的,对面有镜子可以用来反射照亮。 出了书院就来到了连接高崖堡与红门堡的小桥,原来的石桥在1946年战争时期被炸毁,现在看到的桥是1988年重建的。 此门为"荷天休"腰门,门口两边分别有两个大大的吉字 红门堡本名恒贞堡,传说恒贞堡内"平为福"院建成之后,院主人王家十六世孙王中极,为图大吉大利,听信阴阳先生,将大门漆为红色,不料有人告发其犯上,惹来了祸端。好在王家朝中有人,消息灵通,在朝廷查办人员到来的前一天夜里,王中极已将大门改漆为绿色,免去了一场祸患。从此,恒贞堡便有了红门堡的俗称至今。 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历经54年建成,居住了王家从十四代到二十一代共八代人。堡内建筑以古代编制户籍的"甲"为单位,共分为4个甲次,有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面积2.5万平方米,是典型的北方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体状呈长方形,南低北高,负阴抱阳,四周顺山势高墙壁垒,顶部筑有凹凸整齐的垛口,与城墙一般,最高落差达28米。 一排排院落依势就型,整齐地由低到高排列,并以中间干道为主轴,左右分列,加上东西横穿的三条巷道,全部建筑构成一个巨大的"王"字,而整座围墙护院,则形似一条巨龙环绕四周。红门堡的建筑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潜以"龙"的造型。前者将祖姓刻在地面上的做法不多见,大概是期望后人不忘宗祖,或以王姓为荣耀而自诩。后者"龙"型是说高高扬起的南堡门楼是龙头,底甲东西对称的两口水井是龙眼,前俯后仰横贯南北的主道是龙身(亦即"王"字中间的一竖),而用河卵石铺就的不规则花纹路面是龙鳞,两侧对应的小巷是龙爪,还有北堡墙曾经与南堡门楼遥相呼应的一株柏树为龙尾。如此以"龙"作为象征,无疑表明了王氏望族作为龙的传人的一种本能心理,或憧憬家业龙腾飞跃,或企盼子孙成龙变虎,或凭借龙的威慑力来渲染宅居的气势。下面是红门堡的模型。 从南堡门楼上拍到的红门堡全景图 从东二甲的腰门进去,拐进一个小门,看到一个精美的石雕影壁-渔樵耕读,捕鱼、打柴、耕田、读书被古人认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四件事,所以被称之为"四逸"。 相比较高家崖堡,红门堡的建筑装饰相对要简陋许多。但精美的门帘、门枕石依然吸引着游人。 沿着所谓的"龙身"依次走过了"王"字的每一横笔。各个院落大同小异。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绿门院。本名平为福院,在三甲东巷,由于大门被漆为绿色,故而有了绿门院之称。主人是王中极,官至布政司经历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宣武都尉。乾隆五十年曾赐其黄马褂一件,银牌一面。正因此故,方得以按朝规享用绿色之门。因为绿门是当时朝中一、二品官员才可使用的颜色。因此,前面传说中的所谓为避祸患红门改漆绿门之谈,纯属谬传,不可置信。 只有一定官级的人才可以在门口竖起的。 在红门堡穿梭必经的"龙身"。 沿着长长的通道依势而上,便来到了后花园。 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是依山而建。因为地理形势的原因,它的后花园非常小,这个后花园也是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风格特点。假山水池非常秀气,还有旁边的龙背墙,都是南方的建筑特点,再往后看是王家招待朋友的客房,客房却是典型的山西窑洞的建筑风格特点。 从后花园出来可拾级登上北堡墙,这是城堡的制高点。转身俯瞰,大院全景和静升古镇的风貌尽收眼底。 城墙上宽宽的道路,城墙的外面在修建五星级宾馆崇宁堡温泉度假酒 推荐阅读: 山西灵石静升王氏祖王实世系 附: 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实则它是元朝社会地位的排名。 地位最高的是官员,其次是胥吏,再次是和尚,这是当时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三种人;四是道士,五是百工(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六是种地农民;匠人排第七(如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娼妓排第八,第九是读书人,最末流是乞丐。 其实原始的话语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已经成为汉语成语,意指读书人受到歧视和虐待。与近年的"读书无用论"大抵相似,可是我们已经不会使用"九儒十丐"的成语,这确实是一种悲哀。 金庸先生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武侠人物,洪七公,为中原五绝之一,江湖上都唤他为"九指神丐",我无端觉得,这么琅琅上口,可能真是老爷子改编自"九儒十丐"的成语。 二、出处。 出处在两位南宋遗民的著作中。 一位叫谢枋得,一位叫郑思肖,都是坚定的反元义士。 三、真假。 不能证明这种说法是真的,但也不能就确言是谣言,总的来说,应该是假的。 已有文史作者写文论析并辩驳过,此处不再引用。再说三点我的补充: 1、《元史》中只有"诸色户计"的记载: 《元史·卷九十三》:然其户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储也速儿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凡儒士及军、站、僧、道等户皆不与。 这是一种户藉制度,虽说一经划定,再不许更易,但似乎并无特别的高下贵贱之分,也并未一字不易的记载九儒十丐等十等人。 2、元朝对知识分子比较宽容。 我们耳熟能详的《窦娥冤》,台词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之句,应该说,再傻的人都能听出来其中的讽喻统治者之意,但是上演后,关汉卿啥事没有。 再有剧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科场高中,荣升高官,衣锦还乡,为窦娥平复冤情。也正好反证了元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排斥汉人——叫蒙古人去考场,显然是难为他们了。 3、明朝民间读书人对元朝并无刻骨之恨。 后之视之,犹今之视昔,这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警世通言》是明代的笔记小说合集,里面有个故事,"桂员外途穷忏悔",写元朝天顺年间,也不过说善恶果报之事。 里面有个叫支德的读书人,官场失意后居然仍然"立志要做清官"。 有个陈太守,打官司时居然"正直无私",助平头百姓而不助衙内公子。 主人公施还及第为官,与岳家"施支二姓,子孙善衍,为东吴名族"。 说到朱明对蒙元之恨,我们总是会想到那句话,"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诚然,蒙元虽为大一统,但存在感实在薄弱,其"四等人制度"也令人深恶痛绝。 但其实四等人制度也与十等人的说法一样,都没有史料支撑。 由此看来,当黄金家族的荣耀消散如烟,当铁木真的子孙都似乎受到了某种诅咒,拂开故纸堆,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元朝似乎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纯属是为反对元朝统治,由文人们编的蜚语! 不过这后世所传了几百年,也就成了当初元朝统治者的一条罪证! 一、解释一下!这句话形容的元朝列分的阶级档次! 1、一官:一等人是官,官吏是不同的职称,官至少是局级干部以上 2、二吏:二等人是吏,吏是处级包括处级干部以下的公务员,宋江就是个副处级干部 3、三僧:三等人是佛家弟子,忽必烈拜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为"帝师",所以高于道家的等级。 4、四道:四等人是道家弟子。 5、五工:这里的工指的是为当时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员,类似事业单位的职工! 6、六农:种地交粮!民以食为天,这就给农民一个适当的位置! 7、七匠:手工业者,不靠种田生活,为社会技术性人员! 8、八娼:元朝时期的changji是一支庞大的群体!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仅元大都就有2万余人从事这个职业,。随高逐下,送故迎新。身心受尽摧挫,奈恶业姻缘好家风俏无些个。纣撅丁走踢飞拳,老妖精缚手缠脚,拣挣勤到下锹镬。" 9、九儒:读书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排名所以后来才有来"臭老九"这个称呼! 10、十乞:要饭的! 第二、真实的元朝等级列分! 《元史》中记载的元朝户籍制度中面对当时元朝所辖的全国居民进行了若干的"户别"分类!这样分类后便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普查,为指定国策提供数据! 元朝并没有进行等级划分! 当时的户籍类别是:军、站、民、匠、儒、医卜、阴阳、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神职人员)、答失蛮(回教神职人员)、斡脱(高利贷经营商)、商贾、灶(盐业)、船、弓手、急递铺、打捕鹰房等。 这类似于现在的户籍中的:工人、农民、非农业,个人履历中的面目和职业! 第三、元代知识分子的泄愤之作! 元朝时期和清朝时期都有很多的汉人,因为悲愤于国家毁亡,怀念故国,所以编写了很多偏激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书籍,进行文化抗争!(这值得表扬,但是不是尊重历史的)! 元朝的爱国名人谢叠山他人格的魅力,以他优美而饱含热泪的诗情,以他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以他爱国主义的情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他有一句名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谢叠山所著的《叠山》中就明确的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乃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语。 这样一位最后在元大都悯忠寺绝食殉国的民族英雄,正视历史,明断历史!足以证明"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纯属是为反对元朝统治,由文人们编的蜚语!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