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下阶段销售动员会刚刚结束,走出会议室的员工们有些兴奋。金远公司是做食用油的,进入这个行业也快10年了。今年突然大动作引入资金,战略目标是开发全国市场,目标销售额突破4亿大关。任务虽然艰苦,在销售副总王总的鼓动下,大家觉得奖金更可观。物价一个劲地飙升,谁不希望多拿钱跑过通货膨胀呢,熬点夜跑点路流点汗算什么。 市场部经理林观潮却是一脸沉静,他默默回到办公室,把辞呈从抽屉里取出来,又从头看了一遍…… 一
林观潮被金远公司老板陈辉挖来的时候,正与前老板"不兼容"。林观潮抓销售敢立军令状,但是你得给我放权"前老板却是一言堂"做派,两个强势的人冲突难免。到哪不是做事呢?林观潮想清楚了,与其呆在一个徒有声名但干事放不开手脚的大公司,不如去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想法的小企业。 陈老板对他信任有加。一过去,就提拔他为市场部经理。在老板的支持下,公司日常事务的决策,他也有资格参与一一小公司嘛,职责本来就分得不是那么清楚。林观潮认定老板是在培养他。你当一个销售员,业绩再好,当了经理也到头了,要有奔头,还是得走管理路线。 林观潮摩拳擦掌,准备带着金远公司一飞冲天。 他没有想到,陈老板的一些做派也叫人啼笑皆非。陈老板酷爱签字,以表现自己才是那个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人。林观潮第一次出差。坐火车还是坐飞机行政部请他自己去找老板签字。没有相关规定?没有,老板说了算。林观潮苦笑。 公司为鼓励员工学习,每月有50~100元的书费报销,由老板亲自签字。员工嫌麻烦,三个月才报一次,老板却说了,你们还是不要太懒,每个月来报。于是员工排起长队,老板勤奋挥笔,书费签字签完,一个上午也就过去了。 有什么办法,公司是老板的。林观潮再是专业人士,销售精英,也得等老板审阅签上"同意",不然就得重演"广告事件"。 那次公司需要登个广告,林观潮和手下费尽心思设计出一个先声夺人的方案,报上去,老板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只是不签字。林观潮第一次发现老陈是个深沉的人。再改再改,还是通不过。直到手下老吴再次拿出以前的广告样本,林观潮才明白自己瞧不上的那种四平八稳才是老板喜欢的。老板看到改后的广告,微微点头,大笔一挥:"同意!" 林观潮没有争论,这都是小事,做大事的人精力不应该放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用业绩来说话才是硬道理。林观潮抓业绩自然是有一手的,公司的销售蒸蒸日上。手下挺喜欢林经理,林为人严厉,但是有了成绩他肯出头让老板加工资,虽然有几次声音确实大了点。 老板巡视办公室,人人面无表情注视电脑,以表现兢兢业业。林经理巡视办公室,招呼声一片。公司得靠能人,但是"民心"这东西却只能是老板的。林观潮没有注意到,陈老板若有所思的目光。 二
王总空降到公司任销售副总。这事让林观潮很惊讶。自己头上平白多出的官还和老板私交甚好。公司人开玩笑:"我们老板和I王总好像美国总统小布什和赖斯,连看场球都在一个电视前面。" 林观潮嘴上不说什么,毕竟王总对他还算客气,却等着看王总的手段。那次出了个事,两个采购员被发现吃回扣,按林观潮的风格,敢挑战公司制度底线的,揪出一个炒一个,揪出两个炒一双,然后把制度再制定严厉些,罚到你肉痛,王总却只是口头警告了一下,然后调了两个人加入采购。新人与旧人间素有矛盾,这下便能相互监督了。老板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林观潮想的却是,权谋!这家伙啥也不会就会耍花招! 林观潮很看不上王总提的策划书,60多页,一大半都在谈宏伟设想,也不嫌浪费纸张。老板居然给忽悠得激情澎湃,这不,一口气就把销售任务定到了4亿,而全国市场如何开拓、先打哪个市场、如何打、销售渠道是招商还是自己做终端、广告上央视还是地方卫视……,皆语焉不详,姓王的完不成任务难逃责任,林观潮这个市场部经理一样得遭"池鱼"之殃。林观潮左思右想,赶了份建议报告,希望选定目标客户,小范围试水,再考虑全国市场。林观潮把扣印本直接交给老板,把电子文档发到王总邮箱。 王总推门进来,把文件一摊,连珠炮似地问了三个问题:怎么确定然后邀请目标客户?客户来了不签约怎么办?产生的额外费用谁出? 这可难不倒林观潮,只是看对方气势汹汹的样子,林观潮又懒得理论了。王总还以为林观潮不敢争辩,口气缓和下来,临走前委婉地说,林观潮这样越级向老板报告,是不合适的。 林观潮僵在那里。他隐隐觉察到自己是急躁了些,可是梁子已经结下,开弓没有回头箭。 三
至此,林观潮和王总摩擦不断,俨然形成了各自的阵营,焦点集中在招商工作该"重点培养"还是"广撒网",交火时间从公司会议延续到会下。开会像搞辩论赛,主裁判老板经过多场沉默,倒向了王总。林观潮早已经疲了,老板的意思很明显了,是他一直不识相,非要对着干,胳膊能扭过大腿吗。他不甚善良地想,看搞砸了你们怎么收场。 由王总牵头,招了50个新人,借调林观潮手下6个熟手,组建了招商部。经过一周强化培训,销售人员奔向全国各地开拓市场。第一个月还有零散的小单回来,老板带着公司管理层还小小庆祝了一番,到了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硬是没有一点反应了。 56个人三个月的综合费用得多少,林观潮暗自心惊。这笔成本迟早要转移到员IT头上的。前方的人撤回来了,带回来的反馈是,经销商认为门槛高,产品系列不全,推广支持不够…… 前线的人垂头丧气,留守的人也无精打采。林观潮他们也加了不少班,赶制招商手册,手下一个个脸色惨白,顶着黑眼圈问他:"林经理,我们这算工伤不?"市场部的主任老吴也是被借调出去带新人的,现在回岗了,林观潮准备让老吴去管管下面的人,别一天拉长脸做事还拖拖拉拉,还没有等林观潮开口,老吴就把辞职书放在了他面前, 反正要走人了,老吴横了心,把心里的不满一股脑倒了出来。他说,我们公司派出去这支招商队伍简直是在丢人,那些新手什么都不会,不是呆呆站着就是乱插嘴,你还指望他们帮忙呢,不添乱就谢天谢地了。 林观潮想起面试时候遇到的那个一紧张就结结巴巴的学生,居然过关了,原因是王总看上人家是名牌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 老吴还说,明明是某些人外行领导内行。外行坏了事,黑锅却是他们来背。新招的人多半被辞退了,老吴他们被降了薪,差旅费也迟迟不给报。 按业务员合同,三个月没有收获是有处罚,只是这次的事情板子不能只打在员工身上。林观潮去争取过,老板不同意,任务没有完成,总得有人负责,无规矩不成方圆。陈老板还有句话没有说出来,你林经理拿公司的钱做人情,过救世主的瘾, 我来当冤大头? 林观潮还是准备好好挽留自己的得力助手,老吴一走,就开了头,很可能公司的销售精英们会一一流失。 林观潮一肚子话被老吴一句话逼了回来:"林经理。你是个好人可惜,这不是你的公司。" 四
公司这次出击失败,伤了元气,伤了士气,郁积了多年的弊端都一一出现。就像一个人生了场大病,抵抗力下降了,不但容易感冒,身体的旧伤也反复发作。 最直接的表现,大家都开始混日子,员工不出去跑市场,就在办公室窝着,遵循"四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认真、不负责。林观潮却不敢拿一两个开刀。人家正为这份鸡肋工作发愁呢,你去点把火,他还感谢你帮他下定辞职决心。 老板到底坐不住了,要林观潮一定拿出办法。王总呢,王总被派去管理公司内部事务,说白了,就是被缴了兵权。林观潮有一点点兔死狐悲的感觉,他总觉得自己这个市场部经理的位置也快坐到头了。不过少了王总的掣肘,林观潮还是打起精神拿出两个方案,第一个在老板桌上搁了一周半,否决了,第二个方案交上去了,但是老板今天出差,明天陪客,又拖着。 上一秒还说得十万火急,这一刻又像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林观潮要到这个时候才明白,强势老板有强势老板的好处,如果老板办事坚决,决策果断的话,集权也不是坏事,现在坏就坏在老板既不愿意放权,也没有魄力做决定。上面拖着,下面的人便等着,公司的运转越来越慢,像要停摆的钟。 林观潮想起老吴临走前讲的话,也想起陈老板的知遇之恩,决定赌最后一把。 五
林观潮建议引进策划公司,希望以第三方的力量来改变公司的困境。林观潮费尽口舌。终于说动了老板。老板在公司会议上宣布了这个消息,不过这个事并没有让林观潮负责,也没有让王总负责,而由老板亲自出马。 林观潮尽管惊讶又无奈,还是庆幸老板采纳了自己的意见,至于找哪家策划公司,花多少钱,已是林观潮无法驾驭的事了。 老板终于拍板选择了深圳的一家策划公司,策划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指出了公司存在的决策过程缓慢,导致执行延误的现状以及其他存在的问题,林观潮看了,不错,这些问题都存在,但是解决方法呢?策划公司提出建立一个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这个什么系统是个热门词儿,大家都知道公司得制度化,可是像金远这样的小公司用得着一步到位地套用大企业的制度系统吗?所有工作都要签联系单,再层层签字上报,连业务员出门跑业务请假都要签N个字,有必要吗?林观潮本意是调祭销售策略,现在搞成整顿内务。内部是应该整顿,但也得考虑方式适合不适合呀。这个建议简直就是没有分清楚主要次要矛盾。 老板不高兴了。请策划公司是你的主意,现在又是你在反对。林观潮又不依不饶地追着王总,你不是管内务吗,这算你的职责范围吧,你总得出来说说话啊。王总说,这么大的事我能自己作主吗,然后又对林观潮说,林经理啊,你还是激进了点啊。王总最后的这句话声音很轻,更像一声叹息。 林观潮挡不住公司"进化"的脚步,推行这个什么资源计划被提升到显示老板改革的决心的高度,还有谁敢去挡路呢。只是这套系统本来就有不完善的地方,与金远公司的实际情况也有出入,员工们敷衍着执行,到后来,自然名存实亡了。 接着,老板找林观潮谈话了。老板说,策划公司很难深入地了解一个公司,所以他想自己成立个策划部,也不用花大价钱请策划公司了,他希望林观潮来抓这块工作。至于销售的事情,当然要放一放,好腾出手…… 陈老板看到林观潮脸色变了,心里也很不痛快,当初看这小子,挺能干一个人啊,业务水平就不说了,讲起公司治理也一套一套的。挖到自己公司来,公司越治理越乱,连销售都一落千丈。"志大才疏"四个字简直就要呼之欲出了。 而林观潮回到了办公室,拿出已经看过很多遍的辞职书,自己的辞职书下面是他压下的员工的辞职书,林观潮留得住这个劝不住那个,只有尽量拖。一叠辞职信旁边,放的是这个季度公司的销售报告,惨不忍睹。现在这个局面,他林观潮在不在销售经理的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呢?林观潮终于明白,几个销售策略根本不足以改变什么。 公司当然不至于就此垮掉,但这样的胶着状态,总会在林观潮想冲刺的时候把他绊住,然后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对手们从身边呼啸而过,久而久之,他也开始怀疑,自己不过一块搞销售的料,根本无力推动一个公司…… 编辑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