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灭掉秦朝以后,和刘邦又展开了几年的楚汉之争。不过两股势力对抗,能和平相处的几率就很小了,更何况刘邦和项羽是绝不可能共存的。但如果这时候有第三方势力加入,形成一个三分天下的局势,可能刘邦想要完成统一就没那么容易了,那当时谁最有可能担当这个第三方势力呢?他就是韩信。刘邦称帝以后,除掉了手握兵权的韩信,如果韩信能够早点反抗刘邦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只可惜韩信没有自立称帝的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在楚汉争霸时,韩信屡立战功,手下的兵马也是越来越多。根据《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描述,针对项羽的垓下之围前,韩信当时手握三十万重兵,已经具有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实力了。那么,问题来了,韩信手握30万大军足以抗衡项羽、刘邦,为何没有选择三分天下呢? 一
首先,针对韩信没有选择自立,而是继续跟随刘邦的原因,目前存在多种观点和说法。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韩信自己不想造反,二是韩信缺乏造反的实力和根基。一方面,就韩信自身来说,对于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想法,韩信手下的谋士也提出来了。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在楚汉战争时期,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对于韩信来说,虽然听从了蒯通的"灭齐之策",却拒绝了"三分天下"的提议。 二
对于韩信这位手握数十万大军的将领,向蒯通表示:自己之所以选择继续帮助刘邦攻打项羽,是因为感恩刘邦的重用和信任。众所周知,韩信一开始是跟随项羽的,不过没有得到项羽的赏识和重用。在韩信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时,是刘邦给了韩信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机会。在韩信看来,刘邦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就是给了自己足够的信任和重用,让自己有了发挥才能的战场,从而获得了扬名天下的机会。进一步来说,韩信能够称王拜将的机会,完全是刘邦所赐。在此基础上,韩信不仅不愿意相助项羽,也不愿意和刘邦、项羽三足鼎立。 三
另一方面,韩信并非一直都统率着三十万大军。对于韩信这位将领,只是在垓下之战时才掌握了30万大军。在此之前,韩信手中并没有这么多的军队。由此,在这个时候,韩信手下的军队,很大一部分是刘邦临时让韩信指挥,也即在此之前,这些士兵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韩信的。那么,非常明显的是,韩信在垓下之围时造反的话,这部分士兵的态度很可能不会支持韩信,至少是会保持中立的。换而言之,韩信可以真正掌握的士兵数量,是远远达不到三十万的。 四
最后,韩信灭了赵国以后,刘邦曾亲身渡黄河闯入韩信军营,夺走韩信兵符,把原来授予韩信的部队夺走,让韩信、张耳自己去招揽赵国的新兵。对于刘邦来说,已经彰显出自己拥有夺取韩信兵权的实力了,这也是打消韩信造反念头的重要原因。并且,韩信当时拥有一支精锐的骑兵,但是,这一支骑兵的统领灌婴却是刘邦的心腹,除此之外,韩信的三十万大军中,还有不少将领也是刘邦原来的手下,只是垓下之围时才临时接受韩信的指挥。正是因为这些将领和士兵的存在,导致韩信表面上拥有30万大军,实际上却是被刘邦间接掌控的。总的来说,韩信不是一方诸侯,如同三国时期的钟会一样,缺乏对手下将领和士兵的有效控制。强行三分天下的话,只会更早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