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自律或许只是个伪命题


  文/姜小喵
  春节中学同学聚会,一位参加「早起打卡社群」的同学遇上一位「每日读书会」的同学。两人相见恨晚,大聊特聊「自律」带来的痛并快乐着。聊「自律」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充实与意义。
  在两人的口中,仿佛「自律」就是《将夜》里面无比珍贵的「通天丸」,一颗下肚,成功为男主角宁缺这截原本无法修行的"废材"逆天改命,迅速在修行之道上屡创佳绩。
  坐在我旁边的「早起」同学说得正兴起,拉着小喵就要将我纳入组织。
  我略一沉吟,问两人,你天天早起,你日日读书,生活可有什么显著变化吗?
  两位同学顿时瞠目结舌,反应过来后,一个说"身体好了",一个说"长知识了"。
  我说,如果只是为了身体好,不一定非得强迫自己早起,有规律地生活、运动也可以。
  「读书会」,不知道你们要求读的是哪种类型的书?会不会要求每个人读书的进度一样?我总觉得「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任务,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去读这本书,是无论如何都消化吸收不了的……
  归根到底,你们要的是强调「自律」这个状态还是要一种结果?
  ……
  不欢而散。
  那一刻,我露出了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冲突是什么?——认知冲突。
  02:
  我一直觉得,「自律」是一个伪命题。   这个时代,总有些媒体有意无意地用各种方式贩卖焦虑。   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提醒你「自律」这件事情。   ——自律改变人生   ——不够自律,你分分钟就被时代所抛弃   ——生活中最终受益的都是那些自律的人   ——自律出众,不自律出局   仿佛不「自律」,就是不上进,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就是放弃了成为一个有为青年的机会……   「自律」就是生活的十全大补,可以为我们解决所有那些败在自我约束上的难题。   「自律」真有这么神奇吗?   你了解什么是「自律」吗?   「自律」一词出自汉《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说到底,「自律」只是一种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将会对我们的人生带来哪种反馈。   「反馈」,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事情。   正如在工作中,总是会不断地强调「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往往衡量一个人在职场上的潜力不是说他的苦劳,他为公司付出了多少青春,而是计较他的功劳,计算他对组织机构的贡献价值。   不少人在总结自己一天工作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用"我今天很忙""我今天很累"这一类型的表述。   忙和累,都是一种状态,但公司付薪酬给每一位员工,并不是为了收获一种对企业发展毫无意义的状态啊   很坦白地讲,上司/老板要的不是你自以为努力的状态,要的是你应该给出的工作成绩。如果你的表现不能呈现上司/老板想要的结果,那你的努力就不是真的努力,只是一种感动你自己的故作姿态罢了。   做自我总结的时候,不妨将工作表现背后的成果,无论好坏,都一一呈现出来。   ——我今天开了三个会,解决了两个问题。   ——我今天拜访了5个新客户,一位达成了合作意向,还有4位还在犹豫考虑。这四位的情况要各自做一份针对性的新方案。   ——我今天写了三份方案,做了两个项目宣讲。还剩两份方案未完成,第一个项目宣讲会亦不尽人意……   将工作行为指向为一条条可量化,有标准对照的条陈,有助于你修正自己的工作效率与节奏。   03:
  觉得「自律」是一个伪命题,是觉得那些鼓吹「自律」的文章、活动组织很大程度上本末倒置了,「自律」远没有所标榜的那么好。   「自律」就跟「21天习惯养成周期」和「一万小时定律」一样,都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包装成为一碗碗油腻的鸡汤,在不同的信息渠道狂轰滥炸,裹挟着让你还没想明白就不得不喝下去。   是不是每个人都适用?   能不能被身体所吸收?   先不管,反正就是要制造焦虑,让你觉得不喝就是吃亏,就会矮人一截,就会被旁人甩在身后……   在你干了这碗鸡汤后,可曾有想过,鸡汤是怎么熬制出来的?   「21天习惯养成周期」这个说法其实源自一位外科医生,他发现截肢手术的患者,大约需要21天才能在心理上适应肢体残缺的事实……于是脑洞大开,觉得「21天」这个时间周期适用于任何行为的接受。   搞清楚了来源,是不是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一万小时定律」。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两者的书写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大脑确实需要不少于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达到大师级水平。   「一万小时定律」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几乎没有例外之人。也就是说,「一万小时」只是我们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起步价,上不封顶。   无论是「一万小时定律」还是「自律」,都只是表述了成就成功的其中一个要素。它们都是成功道路上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也未必有事物情况。   「必要条件不充分条件」,也就是「一万小时」只是其中一个核心条件,是构成你想要结果的其中一部分。   在成功的诸多要素中,你需要"努力、坚持、运气、目标、经营"等等,缺一不可。   04:
  我并不排斥「自律」,排斥的是不明真相的叫嚣与标榜,刻意为之的模仿与盲目的从众心态。   真正的「自律」,从来都不需要依靠意志力去逼迫或者是守护,它应该是从你的内心出发,内外呼应,成为你不断进步、成长的驱动力。   这有个专业术语,叫做「内驱力」。   「内驱力」一词,源自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他认为,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例如,当饥饿信号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进食的行为也就停止了。   像我们身边总是不乏那些总是孜孜不倦地将「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人,比如学生时代的学霸,新闻里废寝忘食做科研的研究员,工作中兢兢业业的骨干,他们并不是靠意志力在逼迫自己自律,他们完全是在享受「突破自己」的感觉,喜欢这种不断攻克挑战, 不停攀升登顶的过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将人的动机归纳为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追求个人成就感。   学霸、研究员和骨干这类型人就是典型的高成就动机。   所以,与其说那些成功人士都是「自律」,倒不如说,他们都是成就动机更为突出的人士。   05:
  既然「内驱力」比「自律」更客观高级,那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内驱力」,让自己心甘情愿地坚持下去?让好习惯反哺我们的人生呢?   通过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把眼下行动与未来想要的生活建立联系,从而达到相互作用, 齿轮式带动的永动效果。   —END—   【声明】: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站目录投稿: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