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49。 48。 47。 我们还有47天。 47天之后,我们可能会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与我最亲爱的9个小伙伴,用很酷的姿势做着一件我们最喜欢的事:一件帮助90后找到自我的事情。 47天之后,我也可能一无所有。 我叫肾虚大叔,原名沈旭。 我创业三次,两年。 都在做产品及运营的职位,都在做年轻人和内容的事情。 5月底启动了这次创业,8月21日开始正式找融资。 连着找了三周,每天见3个投资人,我们不断调整自己。 从最开始的我孤身一人到现在的十个人, 现在几乎完美。 方向有未来、完全基于用户角度考虑、做的东西有意思、战略重点清晰、运营经验完备、技术一周做出Demo、团队齐整、融资性价比合理, 我们到底哪里有问题? "你的背景为什么是二本?你有非常牛逼的运营数据吗?你的团队里没有海龟?你认识谁谁谁么?某个知名投资人他投我就跟投?要价太贵了你知道寒冬来了吗?" 细想一下, 这些问题和为我的目标用户提供价值服务真的有关系么? 我是个二本、队伍里没有海龟、哪个投资人大佬都不认识就不能创一次靠谱的业? 至此,虽然我目前的状态处于弱势,但内心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 整个中国的创业市场是愚昧的, 它没办法帮助真正做事儿的年轻人真正去做事。 中国创业市场哪愚昧? 一个市场,是由不同角色担当的人及组织构成,中国的创业市场,也无非是这几类角色。 让我们分别来看。 1、创业者的信仰? 这两年,凭心问问。 有多少创业者是因为工作不如意去创业的? 又有多少创业者认为投资人全是钱多人好的二傻,全天下哪哪都飞钱? 数据上刷出个增长曲线未来真的可以活下去? 迈不过C轮的创业者们,你真正验证过最初的价值假设么? 你是不是在创业路上也曾迷失过自己,做出了运营数据>用户价值、媒体关系>用户价值的决策判断呢? 这是我在深圳一家小店吃面时,发现的一些东西。 虽然是传统餐饮店,但20分钟的时间我吃出了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都忘掉的东西。 你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一片忙碌后,你不能丢的又是什么? 多问问自己。 2、投资人/机构的时间! 你们似乎都很忙,为了挖掘项目不遗余力。 你们每天都把精力消耗在争夺前5%的团队和项目上,只要明星级高管离职就会拥到身边为他们两肋插刀,任何项目在社交媒体上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群起跟进。 你们更鼓励熟人推荐,更喜欢在酒桌和几个投资好友的谈笑中把事情搞定。 但这种玩法,能找到后95%中真正靠谱的团队和项目吗? 这就是天使人的窘境。 迫于盈利模式和时间成本的不允许,根本没办法挖掘有潜力的项目与团队。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VC"我听过很多,但中国目前确实少有天使投资。 或许我还没遇到。 3、To B创投服务从业者的辅导? 多数见到的融资财务顾问FA一般第一句话就是,"你项目必须好,要有清楚的盈利模式,不好别浪费大家时间。"然后下一句话就是,"我可要你股份。" 恩。我项目一点毛病没有,我有清楚的盈利模式,要你干什么? 孵化器也是,你是好项目我就支持你。 那评判好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稀释点股份就行。 4、政策执行人员的业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件事愿景特别好,因为90后的就业问题已经不能从旧有途径解决了,仅92-93年出生的大学生这一届就堆积了750w人。 但…这个好愿景执行出来又是怎样呢? 上面有政策,我就搞业绩。创新大赛一个个,众创空间一排排。 可政策扶持的钱真正用给每个年轻的90后创业者了吗? 这就是所有构成者们的行为选择,在整个氛围都强调于好背景、好项目、好团队、好关系、好数据的五好之后,我发现整个创业市场就是这样的: 所有政策执行人员迫于政策压力必须赶紧把钱撒出去,撒到谁手里我不管,我就要业绩! 投资人、投资机构、孵化器加速器、FA迫于盈利模式都在找最牛逼的项目与团队,漏斗后面那95%的团队除非有关系不然别想见我们! 最牛逼的项目与团队迫于前进压力忽略用户价值,把数据指数级增长与传播覆盖率作为首要指标! 这是人的错吗? 国人并不愚昧,愚昧的是市场规则。 1、一片"好好好"的市场中,没有试错空间 在这样的土壤中,没有尝试、没有错误、没有不牛逼,一片欣欣向荣! 但,创业是什么? 创业的本质就是商业逻辑的多次验证,通过实践变为现实中完满自洽的体系。 99%最后能活下来的,一定是回答清楚那几个关键商业逻辑的企业。 请还原真实,请给我们试错的空间。 2、弱化用户价值,关系与营销为王 万众创新这一年,创业者形态越来越强调媒体传播、强关系的重要性,所有的话题舆论都倾向于:媒体关系和To VC能力是CEO的核心技能。 但大家越来越忽略用户价值验证的有效与真实。 就像8月份刚刚上线的铅笔道,他们只主打了不说谎的融资媒体这一点,就可以瞬间把握住很多用户的停留时间。创业市场太缺乏接近用户所需的项目了! 我们内心该坚守的,不也该是"用户价值>一切"么?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老想用关系屏蔽实际,但弱化资源,直指价值才是中国创业不泡沫的最大可能。 我要打破这种愚昧! 我仍然记得,当初离开微软事业部销售的职位,究其本质就是不想让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靠吃关系、吃背景、吃人情。 那现在创业呢?我处于弱势就要改变自己本该坚持的东西? 我要打破这种愚昧! 我希望这一路能骄傲走过! 我们这一批90后创业者,生来只为打破规则! 我们要进入一个新"90创业时代"! 1.在这个新"90创业时代"里,90后创业者都应极端重视用户价值。 出风头、吹牛逼、刷数据、ToVC,都不如实实在在为用户提供什么更重要。 我们的用户就是年轻人,我每天都在想,像我们这么大的年轻人,到底哪里过得好,哪里不好。 不得不承认,这个年代是90后的时代。但90后现在遭遇了大麻烦,当我们还在上初高中的时候,我们就被定义为垮掉的一代;90后文化上的开放,多被批评为叛逆和滥交。但真是这样吗?回顾历史,旧一代的谩骂与不理解,多建立在新浪潮的迭代进程中。 中国的天变了!中国下一批大潮一定是从成本结构型企业转型到品质提升型,上一代的文化约束与集体主义必然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文化多元与个性崛起。李善友老师说这是牛顿世界观的坍塌,我倒认为这不如说是中国用户文化的差异化变革。 但中国有多少企业解读到文化变革这件事?恐怕寥寥。 在一批旧有世界的体系中,不被信任,没办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是现在90后的常态。所以,我要为我们的90后做一款这样的产品,它的名字叫发作。我理解的90后是一代娱乐属性极强,脑洞极大却手脚蛮懒的邻家朋友。我想发挥他们的优势,规避他们的弱点。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都有好多天马星空的想法,但他们的想法却极少被倾听,更没有一个平台适合他们表达。发作这款产品就是通过想象力引爆一场风潮的方式,来证明他们脑中的想法是对的。 我对于用户价值的洞察是,现在的90后根本不是能力的问题与时代对接不上,而是他们属于新时代的超前者,但却被老一辈不认可的过程中低头掉了皇冠,丢掉了自信。 前辈们不懂你更包容不了你是他们眼界与格局的问题,但我想为你们找回你们本就拥有的自信。 "我们是对的。" 在这个新"90创业时代"里,只有一个人是不够的。有更多更强悍的90后涌入到这个新创业时代中才更为重要。所以我想开一所创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没有文凭与资历背书,没有学生绩点与老师绩效,只有干货与实践者的分享,只有对未来的90后意见领袖们实实在在的培养。 马佳佳有一句话说的挺有意味,"在一个规则没有被建立好的时代,这些活生生的人,就是仅存的有效教科书。"所以光有大学还不够,我们得找到活生生的教科书。不仅这样,我认为现在CEO的最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那如果大家有时间一起来分享下自己的学习能力怎样呢?我想集结所有90后优秀创业者们一起做成个九千青年盟(九千=90+00),让我们在交流成长的过程中,共同帮助一些90和00后潜在创业者们一起崛起,成长。 2.在这个新"90创业时代"里,90后创业者都应极端重视员工价值。 上个月,我们的UI阿毓加班到2点多时,我特别受鼓舞,一鼓作气画了2小时写下了这个。别看字少,但字字珠玑,这就是我们的底层价值观。我写这个,主要是想在发生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帮助自己能保持头脑清醒,为自己提供决策。这里我一共写了7点,因为我觉得7是个太好的数字了。7是一把打开宇宙的钥匙,7在西方也代表"变化的世界",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精神很像。 我也总在想,别光说员工价值, 不玩虚的,你到底能给你的员工带来什么? 我总结了这几点聊聊。 1、快乐的家 有时看我的创业朋友们在员工福利上一定每年会做次团队建设,但我就觉得挺土的。在这个新"90创业时代"里,我希望打破每一年的TeamBuilding,我们去建设建设下员工的父母,把员工的家里人全都请到北京来,让父母们组个团一起玩玩。我想儿女们来北京这么长时间,有可能还不太清楚自己的儿女在这里过得怎么样。 中午还可以让每个父母亲自来公司下个厨,大家来尝尝每个员工家乡的味道。 北漂不容易,吃吃家乡饭。 我还记得我看快乐大本营的时候,最爱看的一期并不是周杰伦、萧敬腾、Tfboys来了,而是快乐家族的主持人把家里人全都请到台上的那一期。整个画面多温馨啊,我哭了好几次,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就想说如果我工作的时候也能加入这样温馨的组织就好了。现在我自己做企业了,我就要让大家加入到像快乐家族这样温馨的组织里幸福地成长。 2、关于钱 记得余佳文当时在《青年中国说》说让每个员工自己开薪资确实比较酷,但在企业实操层面上还需要多思考。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就基于人的信任与情感,你把我当成你身边朋友,直接告诉我你上一份薪资是多少,你这份想要多少,我也不做任何调查,我就信任你。然后我们通过与周伯通或拉勾网的数据合作,根据你所要薪资与市场平均水平的比值,适当去调整。低了下个月自动给你涨,高了我们也不砍掉谁。 3未来的自由度 这是我可能考虑最多的一件事。 在人人都可以崛起的时代里,每个人没有点自己创业的想法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不希望他们再重新自己创业了,我走过一圈,知道这太累了。尤其是技术和产品们,他们多数都很不擅长与别人打交道,但中国目前还是个极其注重情商的国家。 我希望我们能在90后的创业公司里做件唯一的事情:让员工可以在主产品功能稳定后自己兼职创业,创他们自己有喜欢的业,公司帮助他们发作。我们的组织模式或许有点像阿米巴,或许也有些裂变式创业的味道,但全都不一样。我给我们这样的组织起名叫"发作组织。"真正打通用户与员工内外部的界限,玩一场关于发作的颠覆,就在我们的B轮前后,一起期待吧。 我们还有47天。 但我不怕寒冬。 无论境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