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等学府30个副教授争一个教授指标的事让教师职称问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其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的问题同样严重。 中小学教师职称的瓶颈是中级职称,副高职称对于多数教师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以乡镇为单位,农村乡镇几乎每年都有一二百名符合条件的教师在争着三四个中级职称的指标,教龄三十多年、年龄五十多岁的教师还没评上中级职称者还有很多。此种现象根本的问题当然是指标太少,近年来教师基数增长很快,但职称指标却并没有随着教师基数的增长而增加。 由于职称指标僧多粥少,竞争激烈,滋生出来的腐败问题令人眼花缭乱。主要乱象可归为特点不同的两类。一是评优选先、年度考核、晋升办法制定等的"特权制"。这主要在一些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学校,教师人数多,管理制度也比较健全,职称指标的分配一般是先制定出"晋升办法",再通过考核、打分来确定。这看似"科学"、"公平"、"公正"的程序,操作起来却是变幻无穷。在具体的操作中,学校的管理者一般都既是"办法"的制定者也是指标的竞争者,因此考核办法一般总是向学校管理者倾斜,并且随着竞争指标管理者拥有条件的不同而不断进行"微调"。只要略作调查就不难发现,一般学校里管理者队伍的职称都是远远走在一线教师的前面。因此,现在普通中小学里"跑官"甚至买"官"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是买卖职称指标。在管理较松散的乡镇小学,一般都是一个管理机构管着许多所小学,职称指标统一分配,十几所甚至几十所学校就两三个指标,一所学校分一个指标根本不可能。这给了管理者很大的困难也给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于是有的管理者玩起了"拍卖"游戏,谁"出价"最高指标就是谁的。 至于副高职称,一般以县为单位,一个县一年就那么一二十个指标,其中的"水"更是深得让普通一线教师只能"望洋兴叹"了。 上述职称评定中的乱象,严重污染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生态,从而严重动摇着基础教育的根基。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教师普遍表现得颓丧而猥琐,工作积极性不足,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格和气质,这对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深入研究职称评审中的各种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合理性,并进行适当调整。给广大教师一个合理的晋升与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让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