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也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头脑反应快和服务意识强的涉农人才队伍,尤其需要一批掌握最新的农业实用科技成果、有能力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因此,新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一、涉农人才队伍构成
  所谓涉农人才队伍,即所从事的职业与"三农"高度相关,并能以其在某一领域的特长为促进"三农"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群体。根据涉农人才的户籍所在地,现将涉农人才分为本土型涉农人才和外来型涉农人才两大类。
  1.本土型涉农人才
  本土型涉农人才也即乡土人才,是指那些户籍在本地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群体。他们缺乏系统的农业理论知识,没有获得学历资格证书,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本土型涉农人才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具备浓重的乡土情结,他们有责任心,有为民服务精神;有干劲,有号召力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熟悉本地情况,了解市场脉搏,有开拓精神。本土型涉农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中涉农人才队伍的主体,他们能充分显现其示范效应,往往能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信任和追随。
  2.外来型涉农人才
  外来型涉农人才是指那些户籍不在农村,但其职业或专业特长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人才群体。他们接受过系统的涉农知识教育或培训,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在某一涉农领域有自己独到的研究或见解,因此,他们能够依托其知识优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播新思想、新理念,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新产业、新项目。
  二、涉农人才队伍状况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人才资源匮乏,现有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人才进出比例失衡,具体表现为:
  1.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低,高素质劳动力外流
  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3月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村现有劳动力以41岁以上的中老年从业人员为主,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55%以上,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达50.6%,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也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另外,由于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加工制造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增多,加上传统农业型地区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加大了对农民工培训转移的力度,使得大量农民选择外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20-40岁的中青年劳动力,70%以上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直接导致了农村中绝大多数有知识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本地。
  2.农业结束人员数量少,地区分布差异明显
  截至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是1:168,技术人员明显偏少,且东部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明显多于其他地区。农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和运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延缓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增产增收的步伐,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效率和效果。
  3.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多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依然偏重于条件优越、收入较高的城市地区。"离开农村样样好,跳出农村万丈高"的厌农观念、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虚荣心等是造成城市地区工作岗位竞争激烈而新农村建设人才依然严重匮乏局面的主要因素。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但从整体来看,这些优惠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还有待各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做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离建设新农村培养大批新型农民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在经济条件以及交通、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不仅导致本土人才大量流失,对外部人才也缺乏吸引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土型人才的潜能,加大对外部人才的吸引,是加快构建涉农人才队伍的必然选择。
  三、涉农人才队伍的构建措施
  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头脑反应快和服务意识强的涉农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涉及人才的来源、人才的激励和人才的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以前瞻性的视角,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相关政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1.强化对本土型人才的培养和外来型人才的引进,充实涉农人才资源库
  构建涉农人才队伍,首要的就是要着力提升本土型人才和外来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采用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充实涉农人才资源库,缓解涉农人才匮乏的局面。
  (1)内强素质着力培养本土型涉农人才。首先,要完善农村技术人才培训机制。根据农村实际,可以按其使用领域,将农村技术人才队伍分为职业技术、农业实用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并分门别类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采取政府主导或市场化运作等形式,通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政府部门组织培训或建立定点人才培训基地等方式,来提升农村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其次,利用引智成果嫁接转化,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人才整体素质。通过引进有关现代农业、优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专家,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全方位、各类型、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和疑难解答,提高农村新型实用人才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开阔本土型涉农人才的视野。再次,鼓励外流人才积极回乡创业。外流人才利用其积累的资金、技能和社会经验等回乡创业,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数倍的效益。鼓励外流人才回乡创业,不仅要保证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为回乡人员创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还要善打"亲情牌",以真挚的乡土亲情吸引外流人才返乡。
  (2)外借东风大力引进外来型涉农人才。首先,要积极引导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实现科技入村入户,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或科技示范基地,形成"一个科技人员建一个科技示范园、带一批农民"的机制。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带成果和项目入村入户,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先进技术到位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技术
  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局面,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的同时,也使农业技术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其次,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聘人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涉及农业科技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等。再次,要继续完善"三支一扶"政策。2006年,中组部、人事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和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随后,许多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启动了本地区的"三支一扶"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从近年来的实践情况看,"三支一扶"政策还有待在宣传、选拔、管理、考核和监督等方面做进一步完善,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受锻炼,健康成长。
  2.切实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在构建涉农人才队伍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基层党委和政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清醒地认识到构建涉农人才队伍的重大历史意义,树立牢固的人才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涉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中来,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努力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此外,还要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村人才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使得涉农人才队伍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3.积极营造适合涉农人才队伍成长和发展的人才环境
  构建涉农人才队伍和充分发挥涉农人才的作用,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用人单位要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涉农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推进各类涉农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要围绕农村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基本环节,针对各类涉农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大对农村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并不断创新农村人才观念和工作理念,使各类涉农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同时,还要注意统分结合、整合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组织起来,通过政策支持和精神激励等举措,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形成涉农人才队伍的工作合力。
网站目录投稿: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