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有扇门也许你从未打开过


   有件事也许你还未了解,所有家犬的祖先,从最迷你的吉娃娃、京巴到大型的德国狼犬、中国藏獒等等,全都是狼的后代。而人类与狗之间的故事可能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时间还要久远,考古证据表明,大概在一万三千多年以前,狗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生物学家的推测则更大胆,根据线粒体DNA的分析,狗大概在十三万五千年前就驯化了。也就是说,狗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部分已经经过过数万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忘记了它们曾是一种危险的野生动物,同时,狗也逐渐演化成一副讨我们喜欢的模样,甚至包括它们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在数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类与狗结成的稳固的信赖关系,我们也许会不相信恋人,不相信兄弟,但却不会怀疑对自己忠心耿耿的狗,同样,它也不会让你失望,绝不会抛弃你,绝不会背叛你。我曾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坐在父母推的婴儿车里,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牵着一条狗,小狗立刻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他/她主动从婴儿车里探出身子伸出手要去触摸那条狗,即使狗已经离开了很远,孩子还在回头看它。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举动?他/她为什么对这种陌生的动物不感到害怕?据说,即使是不到半岁的婴儿也会本能地对蛇形玩具感到恐惧,可以说,他/她肯定不会像对待狗一样主动上前触摸一条蛇。或许可以说,狗和我们的关系已经深深嵌入到我们本能的记忆里,不需要亲自教授,这样的记忆也会随着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了解它?或者我们真如自己所相信的那样,我们对待它的方式正是它所需要的呢?
   狗因我们的需要被培育成各种不同的品种,有适合打猎的猎鸟犬,适合放牧的牧羊犬,适合陪伴的京巴……,有时,甚至是没有实际需要,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虚荣心,即使明知单纯追求血统纯正可能给狗带来基因缺陷方面的遗传疾病时,人类也会毫无顾忌。
   现代城市的生活已远离我们需要狗的时代,我们依然将豢养家犬的习惯保留到现代生活中,而做出这样的选择时,我们常常问自己的是"我需要一只什么样的狗?"而不是"我的生活是否适合这只狗"。于是,城市生活的困惑和各种精神问题不仅发生在我们身上,也常常发生在我们的伴侣身上,它的感受比我们想象的更敏感。有些狗会在主人离家之后破坏家具及各种物品,而令主人奇怪的是自己回家后狗儿又可以恢复正常,这让主人百思不得其解。原来,狗和人一样也会感到孤独,我们离家上班,将它独自留在家中,无人作伴,无处可去,它同样和人一样会感到难过、悲伤,甚至愤怒,进而引起精神问题,进而将怒气发泄到其他物品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出版的美国作家泰德?凯拉索的《莫尔的门》这本书,通过作者与自己的狗莫尔之间的故事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同的视角审视这种由来已久的关系,为我们与狗之间打开了一扇沟通的大门。恰如书封面上的英文题词"Lessons from a freethinking dog"所表达的,我们一直只知道教狗儿如何做,却忽视了可能向它学习的机会,更不会静下心来去了解它的想法。
   遇到莫尔之前,因为爱好打猎和户外活动,作者泰德计划养一只像拉布拉多犬 、罗德西亚猎犬或者是长鼻科易犬,四周到六周左右年龄,适合被调教的小狗。但莫尔的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莫尔是一只不知道确切品种的一岁大点的流浪犬 ,它一直在野外闲逛、对人友好并渴望被人类收养。它的眼神似乎在对泰德说"你需要一只狗,那就是我",因莫尔的执着和真诚,泰德改变了起先的想法,在结束户外旅行后他决定将莫尔带回家中。正是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开头,使得泰德与莫尔之间的关系有些不同寻常,因为不只是泰德选择了莫尔,也是莫尔选择了泰德。而且,由于莫尔之前的野外生存经历,使得莫尔与一般宠物也有些不同,为了生存,它从小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应付野外的各种状况。因其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的指导和教授,可以说,它是一只稍有点自由意志而且好奇心强的狗。
   而莫尔的自由意志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好伙伴,因为泰德认识到,莫尔的身份应该是朋友而不是仆人。书中有一段,泰德决定为莫尔做一扇可以自由进出的狗门,安装前,他曾有些犹豫。和大多数狗主人的想法一样,他也曾认为狗何时进出家门应该由人来决定,但如果有这样一扇门,他与莫尔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所不同,不再是由他来决定,而是莫尔自己决定,它可以选择呆在家里与自己为伴,也可以选择撇下自己去外面玩。而思量后,他还是决定给莫尔以选择进出的自由,他说"我必须承认,想到莫尔受制于我,让我在潜意识里舒坦了不少,也再度拾回童年时代惯有的自我中心,以为自己的愿望就是所有人的愿望,自己的作息就是所有人的作息,我的世界就是全部。现在,对人能有如此权力的只有王室。人民做什么不但由他们决定,就连生死也操控在他们手中。现在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暴君存在,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暴君,家里狗儿的暴君"。
   凭心而论,泰德的反思也受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何尝不是这么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别人一定就没自己想的这么周全;自己这么想,别人也应该这么想。而这种惯性的思维在遇到和自己最亲近的对象时变得更为危险,因为这个时候,你更有理由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你以为只要目的崇高,手段和过程就不再重要。只要是因为爱,你所做的一切,对方都应该理所当然的接受而不应该拒绝,"我让你这么做,是因为我爱你"——这成了让对方听命于自己最崇高的理由。但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让我们成为对方的国王,对方沦为自己的仆人,还是彼此平等,给予对方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呢?读完这本书,我想,我们都应该能找到答案。
网站目录投稿: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