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人口红利、刚需属性不断强化,房价可谓一飞冲天。随着2月底第三轮调控大幕拉起,北京出台了以限购令为代表的"京15条",苛刻程度空前。一时间,住房问题令北漂一族陷入另一番焦灼处境。 京城的留守青年,尤其是那些短期内无法冲破户籍门槛,而又有丈母娘需求作祟的年轻人,究竟该如何抉择?笔者在此分3种情况,给出一些购房建议和注意事项。当然,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购买实力。 短期观望伺机而动 小司,男,25岁,非京籍,北京某重点高校研究生,将于2012年毕业。决意留在北京发展,一直倾向于在毕业之前在北京买套房,由父母负责首付,自己月供。由于"京15条"细则规定"北京高校的集体户口应视为非北京户口",也就是说,需要提供连续5年以上的纳税证明才可购置住宅。虽然小司毕业后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可能性很大,但购房计划仍被迫暂时搁置。 京版限购令对于非北京户口家庭的限制力度很大。对于像小司这样,需求不是特别迫切,又有较强自住需求,且在一两年内可达到政策规定购买条件(解决户口)的话,应选择观望,即使选择转向其他城市也要特别慎重。一方面,由于一、二线城市都已执行限购,意味着去哪儿都会被限;另一方面,限购令没有明确的落地周期,而是以稳定房价为初衷,因此在市场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后,政策会有松动的迹象。 在此般调控之下,住房需求被大量抑制。房价即便没有下降的可能,起码缺乏向上的动力,大概一两年内会见分晓。小司选择观望的话,时间跨度正合适。与此同时,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观望期内,要分出一定的精力来筛选合适的房源,多去售楼处转转,与销售员建立基本联系,以及时获得最新的政策及价格变动信息,方便在锁定目标范围的情况下,恰到好处地出手。 中期转向关注商住 张先生,30岁,非京籍,北京工作已3年,现急需一套婚房。原本准备好了首付,计划在春节后出手,结果不巧被限购挡在了门外。买房可以观望,但结婚不能。由于限购令所限制的是普通住宅产品,商业、写字楼立项的住宅产品不在限购之列。没办法,受限于政策和预算,不得不将目光转向这种40年、50年的商住楼。虽然商住楼首付最低5成,但由于一般户型小、总价低,与之前准备好的3成首付刚好持平。综合考虑之后,张先生决定出手。 商住产品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短板,如使用年限短、公摊面积大、税费多且高、水电物业费翻倍、社区居住氛围不浓、转手困难等,但这些硬伤与住宅产品遭遇限购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对于像小张这样短期内需求迫切,又难以靠租房等渠道来解决问题的情况,可选择这类刚好避开了限购锋芒的住宅楼。 但需注意几点问题。第一,价格已经上升。此类需求在北京不是少数,再加上部分投资需求也赶来凑热闹,相应的市场快速升温,价格跟涨。购房者需综合自身预算、房价水平和购房时机等因素。第二,后顾之忧。这类房源用来自住的话,多为过渡性需求,早晚是要转手的,而写字楼、商业立项的产品在二手房交易环节,有一项比较重头的税种——土地增值税,是普通住宅产品所没有的,大概是总房款的20%~30%。第三,必须慎重考虑前面所列出的各项硬伤,不要盲目地被限购吓昏了头脑。 长期换位返乡置业 孙小姐,27岁,河北人,在北京工作2年,月入6000元,是标准的月光族。随着年龄和收入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理财意识,本想通过按揭买房后的月供方式来进行储蓄,只是恰巧撞上了"京15条"。随着北京外延效应的显现,燕郊、涿州、固安、香河等地房地产行业快速崛起,但在限购方面非常温和,且房屋总价低,对河北当地户籍的购房者还有一定的优惠,孙小姐打算先回乡置业,是否留京发展再作打算。 北京对周边省市人才的吸附能力很强,尤其是年轻人。由于人口疏散的需要,限购令多在楼市热度较高的的一、二线城市执行,三、四线城市的洼地效应开始显现。这些城市的房价看涨,且购置门槛低,既有保值作用,还能作为逃离北上广的退路,满足居住需求。从目前北京的限车、限购等犀利举措来看,户籍的隐形阻碍会逐渐显露,并愈演愈烈,返乡置业是一举两得的不错选择。即使未来户籍放开、限购失效,也大可卖掉家乡的房产,重返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