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领导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这有三种做法: 停下手头正在做的ppt,去疯狂地找数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数据找到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找人帮忙一起找数据。最后的结果或许是,数据很快找到了,ppt也做的很完美,最后却被告知这组数据并没有那么重要。 根据领导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或者间接询问领导这组数据的重要性。如果很重要,那就找人帮忙一起找或者用替代数据;如果作用不大,那就花时间去完善一些重要页上而不是找数据。 这三种做法其实也代表了三类人,第一种完全是低效无用的做法,第二种只能勉强算一般高效做法,很显然第三种是最高效的做法。 三种不同的做法,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做事方法、三种不同的工作思维。不同的工作方法,会导致人不同的情绪。有效的工作方法,让人工作很愉快;低效的工作方法,让人心很累。 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是做不完的,工作再累人,一点一滴做下去,劳逸结合,再辛劳总有限度;但如果干工作的方法不当,则会事倍功半,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所以要找到正确的工作思维,才能让你工作更轻松。 1、工作任务不等于工作结果 还是上面做PPT这个案例,三种不同的做法之间的差距,其实是任务导向与结果导向的差距。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效能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就像第三种做法,这类人在脑袋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判断这组数据的作用,再来决定下一步是需要找数据还是直接放弃完善其他更重要的内容。判断,就是低效能的人与高效能的人之间的差距,一个是以结果为导向来进行工作,一个是以任务为导向来进行工作。所以,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正所谓,态度不等于结果、职责不等于结果、借口不等于结果、任务不等于结果。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学会问为什么,而员工要懂得对结果清晰定义。 当我们在做自己的工作时,实际上就是接受了一项领导交给的任务,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不是只把工作做完就行了,而是应该想到可以给公司提供怎样的结果。我们应该对自己付起百分百的责任,对工作负责,使自己能够提供一个好的结果。但凡成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负责任。对结果负责任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首先应该对结果定义,之后用结果思维的方法设定好每个节点(每个时间段的目标)的控制。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在公司和社会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作出结果。 2、计划工作而不是应对工作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 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第二类人却是有计划的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是规划当天的工作,甚至一周结束之后立马制定下周的工作计划,这才是高效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写工作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让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该做什么,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 3、怎么写好工作计划? 首先要明确,工作计划绝对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计划的内容远比形式来的重要,我们拒接华丽的辞藻,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容。简单,清楚,可操作是工作计划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如何才能做出一个良好的工作计划呢?结合各个工作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要做到下面四个发面。 工作内容 (做什么) 工作方法 (怎么做) 工作分工 (谁来做) 工作进度 (什么时候完成) 缺少上面的四个方面,那你的工作计划就不算是完整的,是不可操作的,不可检测的,最后就会走入形式主义,陷入"为了写计划而写计划"丧失了写计划的目的。我们改变自己的努力就有可能会走入失败。 其次,利用"田字格"法则,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分成四种类型:紧急重要的、紧急不重要的、重要不紧急的和不紧急不重要的,按照以上顺序一件一件、一类一类完成,其中可以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运用"统筹方法"。 版权声明: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经删减并整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