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考改革越来越具体哪一方都不能懈怠


  继教育部公布考试招生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等配套文件之后,上海也于近日公布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客观而言,上海的两个实施办法,是对教育部意见的落实和细化。由于上海是全国率先进行高考改革试点的地区之一,因此,上海方案的实施,将对全国其他省市接下来推进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这也就对上海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落实上海方案,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纳入高考,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于:这究竟是选拔考还是评价考,如果是选拔考,对于只需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学生来说,难度过高,而如果是毕业评价考,则在高校选拔时难以作为有效的依据。在笔者看来,上海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将合格考和等级考分开,较好地处理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服务于高中毕业评价,又为高校提供选拔依据的关系。学生通过合格考合格,即可高中毕业,而如果要报考大学,则需按规定选择等级考。
  按照目前的高中学业水平实施办法,学生可以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从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科目、减轻学生负担角度看,这种选科数量上的限定,有一定现实必要性。下一步,希望在高考改革推进中,能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根据国家层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明确,2017年起,高中生最多可参加两次外语统一高考,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对此,有观点认为,这可能让学生压力更大。而在笔者看来,适当增加考试次数,有助于增加学生的选择权,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譬如,美国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一年考7次,考生缴一次费,可选择3次考试。当然,对应多次考试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录取制度改革。
  纵观上海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它在确保评价真实性、客观性方面,花了较大工夫,确定了几个重要原则,包括客观记录,真实反映; 内容全面,体现特色;注重过程,指导发展;公开公平,强化监督。尤其是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审核制度、信誉等级制度、公示和举报投诉制度,这回应了社会舆论对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真实、客观、公正的关切。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对引导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走出应试教育有积极价值。一方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告诉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需要具备那些素质,而不再是"唯分数论英雄";另一方面,学校在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时,可对学校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活动进行审视,这有助于学校回归育人本原,而学生在面对自己的素质评价时,也会反思,进而规划自己参加相关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
  上海的实施办法中指出,2017年起,推动高等学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把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仍需解决三方面问题。
  首先,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究竟在高校录取中起怎样的"参考"作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成败关键是在录取中被高校"参考",否则的话,有的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可能不会太重视。好在上海在深化高考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的上海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首次向高中应届毕业生开放,并以"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模式进行招录。如果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总结和积累好春招改革经验,有序增加试点高校和名额,会让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更为明显。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怎样体现个性?综合素质评价要在高考录取中被"参考",还需要综合素质评价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色,这就对中学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对个性进行写实性客观评价。前一方面尤其重要,这需要中学能有自主办学空间,关注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如果学校办学都千校一面,学生按一个模式培养,就很难有个性的学生出现,缺乏个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也就无多大参考价值。
  再次,如何让学校、家庭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实行高校自主招生,这是提高学校、家庭对综合素质评价重视程度的有力措施,而学校、家庭是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则更关键。
  一直以来,总有社会舆论对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表示不满,希望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这一轮高考改革虽然尚未彻底改变"教招考一体"的格局,但是,还是传递出让学生摆脱应试压力,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兴趣、特长发展的积极信号,因此,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学校不能再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而是要在办学中重视所有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教育,除知识教育外,还要关注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而家长也不能一味盯着孩子的成绩、分数,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兴趣,不断完善自己。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后,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此,可能有家长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本身是有问题的。难道只有学习书本知识才是学习?社会实践就不是学习?按照这种学习观,我国教育就只有知识教育,其他重要的教育都无法推进。另外,社会实践是增加学生负担,还是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乐于其中,关键取决于家长和学生的心态。只为功利的升学目标,社会实践或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对个人的能力提高与素质发展而言,社会实践则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另一个重要课堂。
  高考改革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全面参与,形成合力。上海在发布两个配套文件公布之前,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力图在进行改革顶层设计时,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同时也通过这一方式,让公众参与到改革中来。我们期待,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能跟踪改革实施效果,对改革进一步完善,而学校、老师和家长、学生则应从改革释放的积极信息中,做出积极的响应和调整,这才能让改革发挥最大的效益。
网站目录投稿: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