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13个省的542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认识和需求程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还不够大并且多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识水平也还不深的结论。基于对农业社会化有需求的309户农户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发现,农户对农业产中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的需求最大。最后,笔者对有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309户农户进行了农业社会化的满意程度分析,发现农户对技术服务最满意,对产前服务最不满意,最后,笔者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309户农户进行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满意程度分析,发现农户对科研院校和合作组织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最为满意。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程度;需求类型;满意度 一、引言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农业部课题组,2012; 陈晓华,2012; 姜松等, 2015)。中国政府历来把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 年和201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探索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方面的路径,以此来指引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前进方向。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势助力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实践中创新出许多很好的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的总体服务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孔祥智等,2009; 韩苗苗等,2013)。然而,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虽然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中国政府一直较为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建设,并将其看成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在1984年1月党中央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 "要加强社会服务, 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随后在1986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要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必须要实现生产服务社会化。2008年10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0年, 在中央1号文件中又进一步指出, 要通过发展各种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 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了相关研究。如: 龚道广( 2000)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体系结构及理论进行了详细探讨, 并借助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户对不同服务内容的需求强度和欢迎程度。 三、数据来源与特征描述 (一)样本选取及调查内容 笔者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发展新阶段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课题组于2015年6月~8月对中国包括四川、重庆、新疆、黑龙江、广西等在内的13个省的565户农户进行的抽样调查。该课题组实际发放问卷565份, 剔除无效问卷2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4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 93%。调查内容涉及农户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规模、收入与兼业、技术来源、培训需求、农业机械使用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情况、农户获得不同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服务需求、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满意度、购买农资及销售渠道、参与农业合作社或协会情况、资金问题、信息需求、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情况。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方面。 (二)样本特征描述 从性别上看, 男性占71.4% , 女性占28.6% 。从年龄上看, 被调查者最大年龄87岁, 最小年龄22岁, 平均年龄45.4岁。从地区分布上来看,东部地区有315名,占58.12%,中部地区有87名,占16.05%,西部地区有140名,占25.83%。从受教育水平上看,文盲或半文盲占样本总数的6.09%,受教育水平为小学有21.78%,初中学历的人占有47.23%,文化水平为中专或高中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17.90%,文化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占样本总数的7.01%。调研样本的家庭平均人口为3.86人,户均劳动力人数为1.98人; 东、中、西部家庭平均人口分别为3.83、 3.92 、3.89,而东、中、西部户均劳动力人数分别为2.07、 1.63、 1.97。戶均拥有农地面积10.69亩,而东、中、西部分别的户均农地面积差异较大,东部户均拥有农地面积12.25亩,而中部户均农地面积仅为4.27亩,西部户均农地面积为10.69亩。在家庭年收入方面, 10000元及以下的有53户,占样本总量的9.8%, 10001~30000元的有198户,占样本总量的36.65,收入在30001~50000的有154户,占样本总量的28.47%,年收入在50001~100000的有116户,占样本总量的21.44%,年收入在100000元以上的农户共有20户,占样本总量的3.7%。农业收入在家庭年收入中占比超过50%样本农户有48.81%。 四、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识程度及需求分析 (一)样本农户对农业社会化生产环节服务的需求 对生产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需求的农户中对产前服务的需求最大,在对产前服务的需求中,虽然对种子、种苗以及种畜的都有需求,但是对种子的需求最大,这和我国以种植业为主这一国情是分不开的,可以推断出,对产前服务有需求的农户大多从事种植业。对产中服务有需求的农户中,主要是对播种和施肥这两个环节有服务的需求,播种和施肥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据统计,这些对播种和施肥有需求的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雇人工,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农村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对农业产后服务有需求的农户中主要是对保鲜服务和包装服务的需求,而这些农户多以种植果蔬为主,由于农户缺乏保鲜技术及包装技术,果蔬产品不易储藏和运输,因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是单靠农户本身来解决这些障碍难度是比较大的,他们渴望农业社会化服务来解决他们这方面的困难。 (二)样本农户对金融、信息服务的需求 在对金融服务有需求的103人中,对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的需求最大,尤其是信用担保,由于农民缺乏可以用作抵押的物品,很难在银行贷款,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信用担保的方式在贷款,可以看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能忽视金融服务的提供。在信息服务方面,在136个对信息服务有需求的农民里,销售信息和雇工信息是他们比较看重的,由于农业具有经济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农民由于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往往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销售信息和雇工信息。 (三)样本农户对农业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和农业机械服务的需求 在所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销售服务和农业机械服务的需求程度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我国目前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除了我国一些很大的粮食基地外,我国的很多农户仍在发展着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比较低,人们对销售信息和农业机械的需求相对较弱。而34.95%的农户都表示他们对农业技术尤其是种植和养殖方面的技术需求很大。 五、样本农户对农业社会化的满意程度分析 (一)样本农户对农业社会化的获取便利程度评价 在对农业社会化有需求的309户农户中,我们调查了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获取是否方便进行了统计。 用5,4,3,2,1分别代表方便、较方便、一般、较不方便、不方便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无"那一栏,农业社会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占有0.1左右的比重,说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地域范围还没有实现完全覆盖农村地区。农户认为获取最方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技术服务,最不方便的是产前服务。通过计算农业社会化各环节的中位数和众数可以发现,基本上农业各个环节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相同的,稳定在2和3,也就是较不满意和一般两个水平。而生产资料服务的中位数是2,而众数是3,说明大多数农户对对生产资料服务的评讲处于一般这一水平,技术服务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3和5,说明农户对生产资料服务的满意水平大多处于较满意或满意这一水平。 (二)样本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满意程度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一般有一下五类,政府、村集体、院校、合作组织、企业。通过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满意程度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农户普遍对院校的服务最满意,其次是合作组织、企业。农户最不满意的是村集体的服务,其次是政府和合作组织。在"无"那一栏,每一主体都占比0.1以上,其中比例最小的是村集体,其次是政府,说明了村集体和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受众面比较广,而院校和企业的受众面则是最小的,这和院校以及企业的规模本来就较其他主体少有关。 六、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引导和扶持 各地政府不仅应采取支持的政策还应该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等以满足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以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商品化水平,推動良种推广、农业机械的应用、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服务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建立起多模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同的农业生产者需要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也必须是多样的。东部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多样化、经济基础好, 适宜发展综合性服务; 而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粮棉产区, 更适宜于发展专业化服务。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应建立起以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科教示范、市场优化、民间协同、社区参与等多个服务主体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突出科研院校在农业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科研院校具有服务水平整体较高,受农户的认同度强等优势,但同时由于受资金、资源以及人力的限制,科研院校不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作用。村集体恰好具有着分布网点多,受众面广的优势,政府应该鼓励科研院校和村集体相结合,实行科研院校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帮扶模式,也便于能更快的将科研成果投入实际运用。 (四)强化村集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 村级服务处于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底层, 具有基础性作用,并且村集体的受众面比较广,但是多数农户对村集体所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太满意。对此, 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明确其角色及功能定位, 搞好农资购销、农机租用、维修和信息及技术咨询等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此外, 还应吸引各类社会资本不断进入经营性服务领域, 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haplin H. , et al. .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rm Households and Corporate Farms in Central Europ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4,( 20) : 61 ~ 77 [2] Klerkx L. ,Leeuwis C. . Matching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Agricultur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Experiences with 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Food Policy, 2008,33,( 3) : 260 ~ 276 [3]陈晓华.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农业经济问题,2012( 11) : 4 ~ 6 [4]姜松,王钊,周宁. 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个案解析与现实选择. 农业经济问题, 2015( 1) : 30 ~ 37 [5]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 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江汉论坛,2009( 5) : 13 ~ 18 [6]韩苗苗,乐永海,孙剑.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测评与制度制约因素解构. 统计与决策,2013( 3) : 142 ~ 146 [7]胡亦琴,王洪远. 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耦合发展路径选择———以浙江省为例.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4) : 25 ~ 33 [8]黄庆华,曹祖文. 农机服务产业化的现实因应与政策匹配. 重庆社会科学,2013( 4) : 81 ~ 86 [9]刘向华.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困境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 10) : 31 ~ 35,90 ~ 91 [10]于建嵘.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二卷1949~ 2007) [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1]龚道广.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般理论及其对农户选择的应用分析[ J]. 中国农村观察, 2000, (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