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疏》是一部对道教经典《阴符经》所作的疏。唐李筌疏。《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一般认为系道教修炼专著,作者有黄帝、寇谦之、李筌等说。《新唐书·艺文志》始见著录,归入道家类。 李筌,生卒年不详。唐道教学者。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居嵩山少室,好神仙之道。开元中,曾任节度副使、刺史等职。主张改革政治,任贤使能,明法审令。后为李林甫所排挤,入名山访道,不知所终。相传他在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发现《黄帝明符经》,一说为其托名伪作。对道教思想影响很大。著作有《太白阴经》、《阴符经疏》、《阴符经注》 (亦疑后人伪托) 等。 《阴符经》经文有3000余字,400余字两种,内容相似,故两者并传。传本分为3篇 (章): 上篇 《神仙抱一演道章》、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今有 《道藏》本。注本甚多,《通志》著录达39种,明正统《道藏》所收注本不下20余种。影响较大者有唐李筌、张果的 《阴符经注》,宋朱熹的 《阴符经考异》。李筌注见于 《阴符经集注》 及 《阴符经疏》中。宋夏元鼎 《阴符经讲义》以丹法释之,别为一家。 本书保存了李筌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阴符经》作为道教经典,本与兵家思想有关,也有不少宗教神秘主义思想,有些唯物、唯心含混不清的哲学概念。但李筌在《阴符经疏》中却对它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关于宇宙起源问题,书中继承了两汉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以天地为阴阳二气所构成,五行为二气的产物,万物又由五行产生。书中说:"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故使人观天地阴阳之道,执天五气而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除此外,无可观执,故言尽矣"。《阴符经》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这是唯心主义观点。《阴符经疏》则说: "五贼者,五行之气,则金、木、水、火、土焉。……所言贼者,害也,逆之不顺,则与人生害,故言贼也。"把五贼解释为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运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人如"逆之"则对人发生危害。书中又提出:"使人用心观执五气而行,睹逆顺而不差,合天机而不失,则宇宙在手掌中,万物生乎身上。如此则吉无不利,与道同游。"这里明确地提出了人能了解阴阳五行运行的规律,若掌握它即可免于贼害。关于天道自然变化与人事社会治乱的关系,书中力图作唯物主义说明,驳斥了阴阳灾异的唯心主义观点: "愚人见星流日晕,风雨雷电,水旱灾蝗而生忧惧,殊不知君臣道德,政理淳和,安抚黎人,转祸为福。……天地悬日月以照善恶,垂列宿以示吉凶,皆道德自然之理矣。……水旱者天地也,文理者时物也。若明时物之理者,皆能转祸为福,易死而生。故曰我以时物文理哲。"这是说,愚人不明白自然变化的规律,以天变为神圣不测,只有明白这些规律的人,才可以把社会现象的时物与天象变化区分开来,才可以不以天变灾异而生忧惧。在这里,虽然没有达到刘禹锡的天道与人道区分的认识水平,但已发展了仲长统的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的思想。 《阴符经》在道教史上,常与 《道德经》、《南华真经》并列,或以其为承汉魏六朝启宋元之代表作,对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颐、朱熹等哲学思想有较大影响。李筌为《阴符经》作注疏这与他把道家的思想运用于军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