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的本质是在玩资产负债表的转移把戏。银行将债权换成投资,企业将债务转为资本。具体表现为:银行将"贷款"科目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企业将"长期借款"科目换为"股本"科目。看似很美好,但不到万不得已,银行不会玩这个。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再度重申"将用市场化办法推进债转股",逐步降低企业杠杆。随后3月末,国务院召集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多部门讨论债转股事宜,有人称债转股将要启动。 于是乎,"债转股"的消息迅速风靡了资本市场。有人说债转股会释放万亿流动性,有人说债转股会促A股千点反弹。那么,"债转股"到底是啥呢?它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债转股:资产负债表转移 所谓债转股,是指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成为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等形式回收这笔资金。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债转股不是将企业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也不是将企业债务一笔勾销,而是由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 其实,债转股的本质,是在玩资产负债表的转移把戏。银行将债权换成投资,企业将债务转为资本。具体表现为:银行将"贷款"科目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企业将"长期借款"科目换为"股本"科目。银行和企业的财务报表双双被扮靓,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将这笔贷款从资产负债表的信贷栏上抹去,盈利不会受到影响。而企业杠杆被降低,再没有沉重的债务负担。 以市场化为主 1999年至2002年,中国曾实施债转股,并将其视为国企脱困的三大政策之一。当时国企大面积亏损,银行积累巨额不良贷款。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王剑预计,这次"债转股"是政府和市场的中间版本,政府应该还是会有指导意见。"偏市场化操作将更有利于银行,因为银行拥有对企业的选择权。"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可以救活的企业若实行"债转优先股",则可能更有利于银行。 如今,时隔17年,债转股又重出江湖,这次又有什么不同呢?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经济下行期,债转股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二是帮助企业去杠杆,减轻经营压力。此轮债转股因其实施背景,被赋予了三重功能目标:一是化解银行债务风险;二是国有企业扭亏脱困;三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 对于债转股企业的选择,债转股对象主要聚焦在有潜在价值、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以国企为主。这类企业在银行账面上多反映为关注类贷款甚至正常类贷款,而非不良类贷款。因此,此轮债转股,并不支持过剩产能"僵尸企业"参与,同时财政不再兜底。因此,从当前来看,中央态度仍以市场化为主,偏市场化有望利好银行参与"债转股"。 那么,这次要如何推进?有分析认为银行或可直接参与债转股。纵观目前银行的股权投资参与形式,分业经营和现行《商业银行法》的界定下,因股权质押贷款形成的坏账导致的被动持股依然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全牌照集团化运作是另外一个方向。此外,法律障碍是债转股落地必须要突破的"瓶颈"。 利好了谁? 在经济下行期,债转股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二是帮助企业去杠杆,减轻经营压力。 然而,虽然债转股能够对于银行的账面的资产质量和盈利形成一定改善,但没有改变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状况,同时还会相对增加对银行的资本消耗。此外,债转股之后虽然存在企业死而复生,银行能够获取高转股回报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面临企业最终走向破产清算,而债转股使得银行偿付顺序后置的可能。 这么看来,债转股对银行并不会有啥利好。对此,可能有人会说,"这总比企业赖账一分钱不要好一点吧?"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一家企业到了债转股这一步,那就表示这家企业可能已经连支付利息的资本都没有了,通过"债转股",让银行来做股东,它就能起死回生?有点悬吧!不过,债转股的确对负债企业有些好处,因为这相当于他们的债务可以一笔勾销了。反正都已经快要"吃不上饭"了,用些股份去还债,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债转股有利于稳住银行股的股价,有利于提高部分国企的业绩。但这相当于新一轮QE,降低整个市场无风险利率的同时,也会造成货币超发。像当年智利实行债转股时,针对外部债务,虽然成功率较高,但不良资产消化后便引发了"通胀效应"。 另外,陷入困境的国企想脱胎换骨并没那么容易。想要债转股成功,除非是企业经营有起色,或者是股价大幅上升。如果没有盈利的真正上升,所谓债转股就是债务杠杆从企业、政府转移到银行、股市,如果情况糟糕到股市也炒作不起来,那也只有维持"高流动性"这一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