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社外编辑队伍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编辑是出版社的重要资源,随着出版品种的不断增加,编辑资源越来越紧缺。各出版社对社外编辑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社外编辑队伍的建设困难重重。出版社为什么需要社外编辑?社外编辑队伍建设面临哪些困境?社外编辑队伍建设和培养的要点是什么?
  关键词:出版社;人力资源;社外编辑
  近年来各出版社的出书品种急剧增加,以品种博效益的情况相当普遍。品种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编辑加工字数的增加和加工编辑的人员短缺。于是,很多出版社都想到了利用社会力量来解决本出版社编辑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此之前,排版、印装、校对、美术设计等领域已经有了成功经验。出版社在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合作中解放了双手,降低了成本。有鉴于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断:编辑加工的社会化是出版社发展的必然。但实践证明,这一过程困难重重,质量、进度、人员稳定性等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一、社外编辑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社外编辑"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出版业对社外编辑队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一)出书量急剧增加
  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增长迅速,已居世界第1位。2004~2013年的短短9年间新版图书的品种增长了110.5%。国内大部分出版社的效益增长来源于品种的增长,目前很多出版社的经营方式是以品种博效益,用铺天盖地的新书来占领市场。如此快速的增长,导致了编辑队伍建设明显呈现出力不从心的态势。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社会力量。
  (二)出书领域的拓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出版社之间的分工越来越不明显,大部分出版社都在扩张自己的出书领域。新领域需要新的专业编辑队伍,出版社在到处"挖人"之余,也希望能充分利用社外力量来弥补社内编辑知识结构的不足。
  (三)加强社内力量难度大
  在市场扩张的初期,大部分出版社是采用招新人的方法来解决编辑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是随着出书量的连年增长,这种方式逐渐显现了弊端。招新人的用人成本较高,招聘没有编辑工作经验的新手,前期培养需要出版社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工编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要想"挖"到有经验的编辑难度较大。
  (四)编辑环节不可或缺
  编辑工作是图书质量的保障,这道环节绝不能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再出台政策规范出版活动,加强图书内容管理,每年都对不同类型的图书做重点检查。从出版社自身而言,图书质量尤其是内容质量是出版社的立身之本。无论如何,质量是出版社不容舍弃的根本,编辑加工环节不仅不能缺失,而且还必须加强。
  (五)出版产业市场化的需要
  图书市场所要求的高品质的图书产品,不仅是指内容正确、文字无误,还指内容对路、可读性强。出版社的编辑不能被拴死在书稿加工上,至少策划编辑不行,要有人去探市场、找书稿。
  以上种种问题使得社外编辑成为许多出版社无奈的解决方案。之所以"无奈",是因为社外编辑队伍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社外编辑队伍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社外编辑队伍人数较少,一般分为兼职和专职两大类,其中兼职的社外编辑是主体。社外编辑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
  (一)社外编辑数量有限,可选择性差
  相对于各出版社的需求而言,目前的社外编辑数量较少,主要是以个人的形式开展工作,社会上的编校公司一般也是以校对为主,极少涉及编辑领域。
  编辑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一个好编辑需要经过多年的锤炼,社会上向往编辑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真正有能力做这项工作的人却少之又少。不同专业的编辑往往很难通用,这也使各出版社在使用社外编辑时,选择的余地变得很小,有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二)社外编辑稳定性差,质量和进度难以保障
  社外编辑中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工作时间没有保障,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社外编辑没有归属感,相对来说责任心不强。另外,编辑加工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学习和积累的工作,没有过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社外编辑常常缺少这个过程。
  (三)社外编辑的生存环境较恶劣
  兼职的社外编辑往往是在8小时之外做编辑加工,每天工作时间长、休息不足,而且收入有限。对于专职的社外编辑,工作环境较封闭,收入一般以工作量(字数)计,到达一定数量后很难突破,不会随资历的增长而增长。一般社外编辑的工作地点不在出版社,与出版社的接触有限,缺少必要的归属感和责任心。由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出版社和社外编辑不能形成紧密联结的整体,互相需要却又互不负责。
  三、社外编辑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几个关键点
  社外编辑队伍是出版社的重要资源,如果建设得好,其重要性将不亚于社内编辑。但社外编辑队伍的建设困难重重,需要出版社付出很多努力。
  (一)社外编辑的选择
  社外编辑的选择应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以图书质量为前提加强编辑队伍的力量。加工编辑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提高图书的内容质量,社外编辑必须具备驾驭书稿的能力,其次是要掌握编辑加工的基本要求和技巧。因此,在选择社外编辑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出版社对社外编辑的需求状况
  出版社选择社外编辑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需求状况,包括本社出版图书的领域、品种、内容深度,加工编辑的缺口有多大,主要是哪几个专业领域等。对出版社的需求做详细的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建立自己的社外编辑队伍,防止出现队伍人员过多但可用人员不足的情况。
  2.社外编辑队伍基本情况
  出版社要了解社外编辑的具体情况,包括专业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跨专业情况、受教育情况、从业经历以及目前的工作情况甚至家庭情况等。社外编辑的选择要与出版社的需求相契合,尤其在发稿前一定要掌握社外编辑的动态,宁肯不发社外加工也不能牺牲图书质量。
  (二)社外编辑的培养和管理
  社外编辑队伍人员复杂且兼职者居多,培养和管理的难度较大。根据各出版社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1.社外编辑培养需层次分明
  社外编辑队伍情况复杂,人员的知识层次、专业领域、从业经验差异较大。在社外编辑的培养问题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根据社外编辑的编辑加工水平,要将他们分成几个层次,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采用不同的培训强度。另外还要考虑稿件的具体情况,例如:出版社录用某社外编辑专门编辑励志类书稿,那么就应该在语言、逻辑等方面重点培训,而对公式、图表、物理量等内容只要求了解即可。
  2.社外编辑培养需点面结合
  社外编辑培养既需要出版社层面的培训,也需要编辑室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培养;既需要全面的编辑知识培训,也需要结合书稿的具体情况进行点拨。
  出版社层面的培训针对所有社外编辑,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这种培训只能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编辑室有针对性的培训才是保障社外编辑加工质量的关键。
  3.社外编辑的使用与管理
  社外编辑的使用关系到出版社的图书质量,因此要有统一的管理,不能将使用权和管理权一股脑儿都下放给编辑室。出版社要对社外编辑的录用有统一的标准,在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方面做一定的把关。在使用过程中也要通过书稿的编辑加工质量对社外编辑进行评定,质量差的社外编辑要及时淘汰。
  编辑室是社外编辑的真正使用者和培养者,出版社要为编辑室提供足够的便利条件,要有相应的政策鼓励编辑室培养社外力量,同时也要将社外编辑的质量与社内编辑的考核紧密结合。出版社只从结果,即编辑加工质量上控制社外编辑的使用,编辑则要做得更多,他们要做具体的培养工作,还要协调稿件的分配、控制编辑加工周期,同时也要维护社外编辑队伍,减少流失。
  虽然数字化生活已经扑面而来,图书离我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远了,但出版业仍然走得不急不缓,所谓"改革"还相当遥远。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版社靠品种"混日子"的情况还会存在。或者说,出版业将以品种为基础进行改革,用品种来保证出版社现有的"生活质量",用改革来寻找未来的出路。
  因此,散漫的、低水平的社外编辑和职业化的社外编辑或编辑公司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会长期共存,以满足出版业的不同需求。目前,社外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还主要是依靠出版社的力量,管理模式也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外编辑何时才能真正社会化从而成为一个行业,这要由出版业改革发展的进度来决定。
  参考文献:
  [1]刘万忠,郜云飞.出版社人力资源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努力培植社外编辑[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02-105.
  [2]于小雪.如何做好社外编辑管理工作——由审稿差错率数据谈起[J].中国编辑,2011,2:63-64.
  [3]李宁.加强社外编辑管理 提高图书编辑质量[J].出版广角,2012.5.
网站目录投稿:若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