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讳生死,才能直面人生 来自夜读 文 :南有南风&张哈哈 图:网络 2014年4月, 山东济南有5个拜把子的90后兄弟, AA制购买了五块联排墓地, 希望死后同穴。 兄弟情谊,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前几天, 网络上传播一个视频, 据无锡锡城公证处统计, 2017年年轻人立遗嘱的比例有所上升, 30岁到60岁之间立遗嘱的比例, 达到三分之一, 其中最年轻的是95年和97年的两个女孩。 厦门市鹭江公证处工作人员姜文翠介绍: 有不少20多岁来立遗嘱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正在创业已经积累了一定资产, 而且社会活动多,时常出差。 他们认为人生无常, 说不定哪天就有个三长两短。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思想观念, 也在不断的变化。 生死这个一向被人们忌讳谈论的话题, 在90后95后眼里, 已经不是什么避之不谈的事情了。 90后开始选墓地, 95后开始立遗嘱, 面对死亡, 大家变得没有那么的恐惧了。 关于90后的生死观, 我采访了身边的一些朋友, 一半的回答都是: 随缘。 随缘的意思就是, 生也行,死也不怕。 对待生死, 大家好像并没有那么畏惧, 甚至开始坦然去承认一件事: 生死交替,无可避免。 网上有一个关于90后生死观的调查视频, 视频里有个90年的媒体人, 谈到了27岁俱乐部, ""27岁俱乐部"" 又称永远的27俱乐部, 是一个流行文化用语, 指由一群过世时, 全为27岁的伟大摇滚, 与蓝调音乐家所组成的俱乐部, 俱乐部中, 吉姆·莫里森,科特·柯本等, 知名音乐家都选择了, 在27岁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90后的媒体人眼里, 这是一种浪漫的死法。 《七月与安生》里的安生, 她的梦想就是在27岁, 结束自己的生命。 "90后"女孩龚艳, 在被问到如何面对死亡时说: "为何我感觉到死亡, 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情呢?" "如果有一天我要饱受病痛折磨, 最终失去意识。 我宁愿拥抱身边的人, 然后欣然接受死亡的来临。" 像《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熊顿一样, 前不久贵阳市一位身患癌症的年轻人, 为自己举办了一场生前告别仪式, 来目睹自己的"死亡"。 在90后的眼里, 生死都是他们连接这个世界的方式, 如果生是一次认真的体验, 那么死便是一场严肃的远行。 在他们眼里, 死亡是可以直视的,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生活缺少理想和爱。 他们很少对生活充满顾虑, 他们不担心子女过不好, 他们不害怕自己未来抱不到孙子, 他们也能舍下所拥有的财富。 他们不怕谈论死亡"触了眉头", 他们时刻准备着死亡的来临, 他们以戏谑的方式来谈论生死, 说他们担心自己死后, qq号、微信号没人继承; 说他们死后墓碑上, 要贴个自己的付款码; 这种玩笑的方式, 减少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也显得洒脱、放松很多。 《死后的人生》这本书里说: 如果不把死亡当成死亡, 而当成是开启一种更灿烂的人生, 甚至还可以重新见到你的父母和其他亲友, 他们或许还充满了年轻活力, 那将是多么的令人安慰。 许多90后们大概是, 抱着这种态度去面对死亡这件事的, 知道死亡迟早会来, 所以更加珍惜现在活着的每一天。 如果有天真的要死, 也没那么害怕。 《阿甘正传》里说,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注定要面对。 散文集《花田半亩》作者田维, 一个坚强而又敢于直面死亡的高三毕业生, 毕业考入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 初中三年级时患结缔组织, 可在死神面前她没有妥协。 2005年,红斑狼疮诱发轻度肺动脉高压, 2006年,肺动脉高压转为重度, 2007年8月13日去世, 葬于北京西山脚下一个叫温泉的墓园下, 在小小的墓碑前常年放着一束龙胆花, 这是田维生前最钟爱的一种花。 她在书里这样写道: 在山脚下, 我的门前会开满迷醉的花朵, 你只有穿过那团团的花丛, 才能到达我天青色的门前。 请轻声敲门, 或唤我的名字, 我将居住在那, 在生命赐予的或长或短的年华。 在她的感知里, 生命是跌撞的起伏, 死亡是宁静的星。 归于尘土,归于雨露, 这世上不再有我, 却又无处不是我。 她愿意迎接所有安排, 生亦或者是死, 积极乐观,从容淡定, 骄傲而又尊贵。 或许这才是好的活法, 不害怕生, 也不畏惧死。 不讳生死, 是因为看过生死。 看过生死, 所以才能更加勇敢的面对人生。 曾经看过一位90后患者在ICU的真实记录, 她写了9000字, 除了记录每一天的情况, 更多的是对生死的坦然从容。 她说: 这些年, 我妈第一次手术, 我爸肾结石、急性尿毒症, 外婆严重摔伤, 医生当时说她活不过10年, 我自己溃疡性结肠炎, 我爸肾结石复发, 我爷爷去世, 我爸肾结石再次复发持续治疗到15年, 我舅妈糖尿病进了ICU, 我妈血管瘤。 这样一个90后的姑娘, 早早看透了生死, 不是绝望地活着, 而是感激每一天的到来, 阳光空气, 一切的一切。 面对死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它不仅仅代表着你的思想观念, 更多的是你开始承认, 自己接受了这个世界。 这位姑娘在她的感悟里, 写下这样一条建议: 请多看点有关死亡的书, 比如《西藏生死书》等等, 一定不要避讳死亡这个话题。 她在icu挣扎了21天, 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 她知道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但在这之前, 要积极地认真地从容地过好当下。 死亡,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课, 只有我们认识、了解、接受、面对它, 它所带来的忧愁和恐怖才会被减少、稀释。 周有光说: 我活到这么大, 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服从自然规律。 沉浮起落是自然规律, 生生死死也是自然规律,都要服从。 哪怕逆来,也要顺受。 在他看来,生死都是自然规律。 朋友粒粒说, "我都死过一次了,还会怕死吗?" 2014年,她高中毕业, 那时候她已经患上忧郁症五年了, 一直都有在治疗,但都不管用。 她说抑郁症是这样一种感觉: 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 没有朋友没有亲人, 世界是黑色的, 你害怕,你恐惧, 可在这个空间里, 只能听到你自己的声音, 那种感觉太痛苦了。 高考成绩出来, 她的成绩只够去一个普通二本, 恰逢那时候爸妈和奶奶有矛盾, 家里整日的争吵让她根本受不了, 没有人问候她关心她, 本来好一点的抑郁症突然间复发, 18岁的她她突然想死了。 于是在一个晴天的中午, 她拿出一把刀, 坐在房间里对着自己的左手脉部割了下去, 第一刀,不疼; 第二刀,看到有血流出来; 第三刀,她没有喊疼。 就这样,在她妈进来看到时, 地上已经全是红红的血。 她在医院住了很久, 看着自己的左手一点点愈合, 她妈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很多很多人都来看望她, 跟她说话,给她讲笑话, 觉得这世界没什么值得留恋的她, 忽然有一天醒来, 决定出去走走。 在医院里, 她看到病人家属坐在手术室门口不停地哭, 看到救护车接来一个又一个断手断脚的人, 看到很多人为了照顾病人睡在廊道上, 她开始慢慢理解起生死来。 你以为不畏生死那是愚蠢的人才会干的事, 其实不是。 早早地领悟了生死, 剩下的年月会洒脱一点。 朋友粒粒从那以后, 她的抑郁症慢慢好了起来。 昨天她告诉我, 今年考研她想去北京, 体会一把北京的雾霾和五点的太阳。 马东在《奇葩说》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面对生死这件事, 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所缺的一课, 所有有宗教的民族, 关于宗教的一个出发点,都是从死亡开始。 他因死而告诉你怎么生活, 或者说他试图给你解释生死。 在儒家文化中,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别聊死亡。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们就回避这个事了。 《入殓师》里说: 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去并不是终结, 而是超越, 走下一程, 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 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或许人生就如同种子, 不死不灭,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买墓地、立遗嘱, 不是为了将就的过剩下的生活, 而是决定坦然面对余下年月的一切。 死亡是件我们忌讳, 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只有不讳生死, 才能更好的直面当下的人生。 虽然很多90后、95后的面对生死, 表现出了无畏,勇敢的一面, 但是还是有很多同龄人, 对待生死并没有那么坦然, 毕竟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不能坦然面对,也能理解。 你怕死吗? 怕?不怕? 可能都有点吧。 夜读君也有怕死的时候, 但每次觉得害怕的时候, 看看这些句子, 似乎就不那么害怕了, 这里分享给大家: 怕死比死更可怕。 ——赛恩斯 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勇敢的心》 死在路边?那又怎样,死了还管它在哪啊? ——《东京教父》 我们不需要畏惧死亡,因为生与死是同一的,犹如河与海密不可分。 ——《先知》 相信我,如果一个人不认识死亡,他就不认识生命。 ——《大饭店》 希望有一天,在某个下雪的早晨,我在这张书桌上写字或读书的时候,静静的俯下身体,闭上眼睛。我希望那是我在人间的最后模样。 ——申京淑 人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活着》 世界是客栈,死亡是旅行的终点。 ——约·德莱顿 我们要作的是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延缓死亡。 ——《妙手情真》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 你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你不是美丽的、独一无二的雪花,你跟其他生物是同样的有机物。我们只是来这世界走一遭罢了,跟其他生物没什么两样。 ——《搏击俱乐部》 -END *作者简介:南有南风,人生百态世间冷暖悲欢离合,我都想用文字讲给你听。张哈哈,一个除了开白名单一无是处的大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