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后选墓地后立遗嘱不讳生死才能直


  不讳生死,才能直面人生 来自夜读
  文 :南有南风&张哈哈
  图:网络
  2014年4月,
  山东济南有5个拜把子的90后兄弟,
  AA制购买了五块联排墓地,
  希望死后同穴。
  兄弟情谊,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前几天,
  网络上传播一个视频,
  据无锡锡城公证处统计,
  2017年年轻人立遗嘱的比例有所上升,
  30岁到60岁之间立遗嘱的比例,
  达到三分之一,
  其中最年轻的是95年和97年的两个女孩。
  厦门市鹭江公证处工作人员姜文翠介绍:
  有不少20多岁来立遗嘱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正在创业已经积累了一定资产,
  而且社会活动多,时常出差。
  他们认为人生无常,
  说不定哪天就有个三长两短。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思想观念,
  也在不断的变化。
  生死这个一向被人们忌讳谈论的话题,
  在90后95后眼里,
  已经不是什么避之不谈的事情了。
  90后开始选墓地,
  95后开始立遗嘱,
  面对死亡,
  大家变得没有那么的恐惧了。
  关于90后的生死观,
  我采访了身边的一些朋友,
  一半的回答都是:
  随缘。
  随缘的意思就是,
  生也行,死也不怕。
  对待生死,
  大家好像并没有那么畏惧,
  甚至开始坦然去承认一件事:
  生死交替,无可避免。
  网上有一个关于90后生死观的调查视频,
  视频里有个90年的媒体人,
  谈到了27岁俱乐部,
  ""27岁俱乐部""
  又称永远的27俱乐部,
  是一个流行文化用语,
  指由一群过世时,
  全为27岁的伟大摇滚,
  与蓝调音乐家所组成的俱乐部,
  俱乐部中,
  吉姆·莫里森,科特·柯本等,
  知名音乐家都选择了,
  在27岁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90后的媒体人眼里,
  这是一种浪漫的死法。
  《七月与安生》里的安生,
  她的梦想就是在27岁,
  结束自己的生命。
  "90后"女孩龚艳,
  在被问到如何面对死亡时说:
  "为何我感觉到死亡,
  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情呢?"
  "如果有一天我要饱受病痛折磨,
  最终失去意识。
  我宁愿拥抱身边的人,
  然后欣然接受死亡的来临。"
  像《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熊顿一样,
  前不久贵阳市一位身患癌症的年轻人,
  为自己举办了一场生前告别仪式,
  来目睹自己的"死亡"。
  在90后的眼里,
  生死都是他们连接这个世界的方式,
  如果生是一次认真的体验,
  那么死便是一场严肃的远行。
  在他们眼里,
  死亡是可以直视的,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生活缺少理想和爱。
  他们很少对生活充满顾虑,
  他们不担心子女过不好,
  他们不害怕自己未来抱不到孙子,
  他们也能舍下所拥有的财富。
  他们不怕谈论死亡"触了眉头",
  他们时刻准备着死亡的来临,
  他们以戏谑的方式来谈论生死,
  说他们担心自己死后,
  qq号、微信号没人继承;
  说他们死后墓碑上,
  要贴个自己的付款码;
  这种玩笑的方式,
  减少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也显得洒脱、放松很多。
  《死后的人生》这本书里说:
  如果不把死亡当成死亡,
  而当成是开启一种更灿烂的人生,
  甚至还可以重新见到你的父母和其他亲友,
  他们或许还充满了年轻活力,
  那将是多么的令人安慰。
  许多90后们大概是,
  抱着这种态度去面对死亡这件事的,
  知道死亡迟早会来,
  所以更加珍惜现在活着的每一天。
  如果有天真的要死,
  也没那么害怕。
  《阿甘正传》里说,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注定要面对。
  散文集《花田半亩》作者田维,
  一个坚强而又敢于直面死亡的高三毕业生,
  毕业考入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
  初中三年级时患结缔组织,
  可在死神面前她没有妥协。
  2005年,红斑狼疮诱发轻度肺动脉高压,
  2006年,肺动脉高压转为重度,
  2007年8月13日去世,
  葬于北京西山脚下一个叫温泉的墓园下,
  在小小的墓碑前常年放着一束龙胆花,
  这是田维生前最钟爱的一种花。
  她在书里这样写道:
  在山脚下,
  我的门前会开满迷醉的花朵,
  你只有穿过那团团的花丛,
  才能到达我天青色的门前。
  请轻声敲门,
  或唤我的名字,
  我将居住在那,
  在生命赐予的或长或短的年华。
  在她的感知里,
  生命是跌撞的起伏,
  死亡是宁静的星。
  归于尘土,归于雨露,
  这世上不再有我,
  却又无处不是我。
  她愿意迎接所有安排,
  生亦或者是死,
  积极乐观,从容淡定,
  骄傲而又尊贵。
  或许这才是好的活法,
  不害怕生,
  也不畏惧死。
  不讳生死,
  是因为看过生死。
  看过生死,
  所以才能更加勇敢的面对人生。
  曾经看过一位90后患者在ICU的真实记录,
  她写了9000字,
  除了记录每一天的情况,
  更多的是对生死的坦然从容。
  她说:
  这些年,
  我妈第一次手术,
  我爸肾结石、急性尿毒症,
  外婆严重摔伤,
  医生当时说她活不过10年,
  我自己溃疡性结肠炎,
  我爸肾结石复发,
  我爷爷去世,
  我爸肾结石再次复发持续治疗到15年,
  我舅妈糖尿病进了ICU,
  我妈血管瘤。
  这样一个90后的姑娘,
  早早看透了生死,
  不是绝望地活着,
  而是感激每一天的到来,
  阳光空气,
  一切的一切。
  面对死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它不仅仅代表着你的思想观念,
  更多的是你开始承认,
  自己接受了这个世界。
  这位姑娘在她的感悟里,
  写下这样一条建议:
  请多看点有关死亡的书,
  比如《西藏生死书》等等,
  一定不要避讳死亡这个话题。
  她在icu挣扎了21天,
  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
  她知道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但在这之前,
  要积极地认真地从容地过好当下。
  死亡,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课,
  只有我们认识、了解、接受、面对它,
  它所带来的忧愁和恐怖才会被减少、稀释。
  周有光说:
  我活到这么大,
  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服从自然规律。
  沉浮起落是自然规律,
  生生死死也是自然规律,都要服从。
  哪怕逆来,也要顺受。
  在他看来,生死都是自然规律。
  朋友粒粒说,
  "我都死过一次了,还会怕死吗?"
  2014年,她高中毕业,
  那时候她已经患上忧郁症五年了,
  一直都有在治疗,但都不管用。
  她说抑郁症是这样一种感觉:
  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
  没有朋友没有亲人,
  世界是黑色的,
  你害怕,你恐惧,
  可在这个空间里,
  只能听到你自己的声音,
  那种感觉太痛苦了。
  高考成绩出来,
  她的成绩只够去一个普通二本,
  恰逢那时候爸妈和奶奶有矛盾,
  家里整日的争吵让她根本受不了,
  没有人问候她关心她,
  本来好一点的抑郁症突然间复发,
  18岁的她她突然想死了。
  于是在一个晴天的中午,
  她拿出一把刀,
  坐在房间里对着自己的左手脉部割了下去,
  第一刀,不疼;
  第二刀,看到有血流出来;
  第三刀,她没有喊疼。
  就这样,在她妈进来看到时,
  地上已经全是红红的血。
  她在医院住了很久,
  看着自己的左手一点点愈合,
  她妈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很多很多人都来看望她,
  跟她说话,给她讲笑话,
  觉得这世界没什么值得留恋的她,
  忽然有一天醒来,
  决定出去走走。
  在医院里,
  她看到病人家属坐在手术室门口不停地哭,
  看到救护车接来一个又一个断手断脚的人,
  看到很多人为了照顾病人睡在廊道上,
  她开始慢慢理解起生死来。
  你以为不畏生死那是愚蠢的人才会干的事,
  其实不是。
  早早地领悟了生死,
  剩下的年月会洒脱一点。
  朋友粒粒从那以后,
  她的抑郁症慢慢好了起来。
  昨天她告诉我,
  今年考研她想去北京,
  体会一把北京的雾霾和五点的太阳。
  马东在《奇葩说》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面对生死这件事,
  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所缺的一课,
  所有有宗教的民族,
  关于宗教的一个出发点,都是从死亡开始。
  他因死而告诉你怎么生活,
  或者说他试图给你解释生死。
  在儒家文化中,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别聊死亡。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们就回避这个事了。
  《入殓师》里说:
  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去并不是终结,
  而是超越,
  走下一程,
  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
  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或许人生就如同种子,
  不死不灭,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买墓地、立遗嘱,
  不是为了将就的过剩下的生活,
  而是决定坦然面对余下年月的一切。
  死亡是件我们忌讳,
  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只有不讳生死,
  才能更好的直面当下的人生。
  虽然很多90后、95后的面对生死,
  表现出了无畏,勇敢的一面,
  但是还是有很多同龄人,
  对待生死并没有那么坦然,
  毕竟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不能坦然面对,也能理解。
  你怕死吗?
  怕?不怕?
  可能都有点吧。
  夜读君也有怕死的时候,
  但每次觉得害怕的时候,
  看看这些句子,
  似乎就不那么害怕了,
  这里分享给大家:
  怕死比死更可怕。
  ——赛恩斯
  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勇敢的心》
  死在路边?那又怎样,死了还管它在哪啊?
  ——《东京教父》
  我们不需要畏惧死亡,因为生与死是同一的,犹如河与海密不可分。
  ——《先知》
  相信我,如果一个人不认识死亡,他就不认识生命。
  ——《大饭店》
  希望有一天,在某个下雪的早晨,我在这张书桌上写字或读书的时候,静静的俯下身体,闭上眼睛。我希望那是我在人间的最后模样。
  ——申京淑
  人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活着》
  世界是客栈,死亡是旅行的终点。
  ——约·德莱顿
  我们要作的是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延缓死亡。
  ——《妙手情真》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
  你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你不是美丽的、独一无二的雪花,你跟其他生物是同样的有机物。我们只是来这世界走一遭罢了,跟其他生物没什么两样。
  ——《搏击俱乐部》
  -END
  *作者简介:南有南风,人生百态世间冷暖悲欢离合,我都想用文字讲给你听。张哈哈,一个除了开白名单一无是处的大饼脸。
网站目录投稿:若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