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搜索广告就是你是爷,等着用户来找你!而社交媒体广告就是用户是爷,要你自己去找他! 说起投广告,尤其是数字广告,大部分营销人的脑海里可能都会想起"流量","关键字","KOL","竞价排名","百度","公众号"等关键词。 现在,不仅仅是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就连本身做营销的人也经常因选择过多而感到混乱与困惑。是啊,这么多营销策略,这么多投放渠道,究竟该怎么选? 一般来说,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勤劳踏实的营销人,只要不超预算,你可能会在你能想到的任何渠道上都留下自己公司产品的足迹。比如:找百度做竞价排名;在淘宝买广告位;找明星代言;找网红在直播使用你的产品;找公众号投软文;在知乎上蹭蹭大号;在微博上发段子;在LinkedIn、陌陌、脉脉、滴滴、拉勾、电线杆等一切有可能促进交易的地方撒饵钓鱼。 不过,除非你的公司的确够壕,市场部也都精力旺盛,否则这种遍地撒网式的推广是很难有可喜的成效的,因为你违背了大学时候就学过的——市场聚焦。 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渠道投放,成本与收益的比例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渠道对用户来说就意味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环境,而不同的环境就会对用户的行为产生影响(你会在厕所里吃东西吗?) 为了简化信息,我们暂且将网络上的投放渠道分为两种: 搜索型:用户主动来找你,比如百度和淘宝等 社交媒体型:你去主动找用户,比如公众号和微博等 首先,为了让大家亲眼见证二者对于同样信息的不同表现,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用百度指数和FOOADS这两个工具(ps,前者主要做搜索数据分析,而后者主要做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输入"王思聪"和"王健林"两个关键词。(这里之所以用名人而不是名牌,是因为各品牌在不同渠道投放的差异会影响对比结果的客观性) 在百度指数上的情况是: 而在FOOADS上的情况则是: 在搜索平台上,王思聪的搜索量明显高于王健林,而在社交媒体上,王健林被提及的次数又反超了王思聪。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的结论是:大部分人对王思聪更感兴趣,但王健林身上的素材更多。 好了,看到二者的确是有差异的,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什么情况下更应该投搜索广告?什么情况下更应该投社交媒体广告? 一、缺乏关注的新产品,应该侧重于社交 什么是缺乏关注的新产品?举个例子,之前看到过一种工艺品——活性炭雕花。 顾名思义,它就是将活性炭作为装饰品,可以放在家里,即美观又能吸甲醛,非常适合刚装修完的土老板。但是,这家生产商只是把它默默地挂在淘宝上,除了公司自己的产品宣传册,几乎没有在任何渠道进行推广。 问题出在哪儿?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有多少人会突然脑洞大开,想到活性炭能做成装饰品并且去搜索呢? 淘宝属于搜索型平台,是用户主动来找你,但如果用户根本不知道有这种东西,请问他该找什么?所以,对于这种缺乏关注的新产品,更好的选择是投社交型广告,比如与家居、健康有关的公众号。毕竟,搜索是按照品类进行分类,而社交是按照场景来进行分类的。 二、消费升级的产品,应该侧重于社交 这里首先得说一下,什么是消费升级的产品? 二十年前的消费升级,主要是指奢侈品,而这一次的消费升级,主要是指高端品。奢侈品是用来体现身份的,而高端品是用来奖励自己享受更好生活的。 但无论是奢侈品还是高端品,都应该把营销重点放在社交上面,奢侈品就不多说了,本身就是为了在朋友面前显摆,当然要基于社交来做,让大家都知道我的包包要两万我才会买。 而高端品,比如Swell bottle水杯,它就强调要把普通的水杯定义成"装饰品",让人们享受身边的美好事物。 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它放在搜索平台,一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它的存在,二是相比于其他水杯,几百块的Swell bottle实在是太贵了,我为什么要买一个这么贵的水杯? 所以,更好的策略是走社交路线,让一位热爱生活的网红来展现它的美感,营造出一种热爱生活的氛围,消费者才更容易接受。就像刚才说的,搜索是按照品类进行分类,而社交除了可以按照场景分类,还可以按照人格来分类。 当然,当这款产品被大众普遍认知和接受之后,搜索广告也是不能少,因为竞争者也变多了。 三、高频次购买的产品,应该侧重于社交 所谓的社会化营销,无外乎三个字——套近乎,其实很好理解,人们天生会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感情(虽然不一定是正面的…)。 对于高频次购买的产品,一般都有一个特点:用户往往习惯于重复购买同一款产品,比如饮料,大部分人都是长期购买固定的品牌,因为如果每次购买都要来做个选择题,那真的是太心累了。 所以,如果你的用户正长期购买别人家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他会很少去主动搜索第二套购买方案,这时候更需要你自己主动出击去影响他们。 而对于低频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则更应该走搜索路线,就比如饮料和装修吧,在百度指数上是这样: 而在FOOADS上是这样: 在百度搜索指数上,饮料/装修=1280/12793=0.1; 而在FOOADS上,饮料/装修=19664/24707=0.8,高频次的饮料明显在社交媒体中的表现更好,而低频次的装修则在搜索指数上更好。 其实,文章写到这里,聪明的你肯定已经发现了:有些产品可能同时属于缺乏关注的新产品(建议社交),但又属于低频次消费(建议搜索)的中低端产品(建议搜索),这时候该怎么选?难道是"少数服从多数",选搜索广告? 显然这不合理,因为除了上述产品本身的因素,还应该综合考虑产品的推广阶段(初期还是成熟期?),推广的内容(外周信息还是中心信息?),整个品类的现状(没有竞争还是竞争激烈?)等很多因素。 并且要从这些因素中找出现阶段的"关键限制因素",并将其列为当前应该克服的主要因素。说的有点绕,什么叫"关键限制因素"?举个例子:你要在一块地上中庄稼,为了能让庄稼长得更快更好,你买了大量的肥料和除虫剂,但是你却忘了浇水了。这时候,"关键限制因素"就是"没有水",所以施再多的肥也没用。 不过,由于商业本身是动态的,不同时期的"关键限制因素"不一定相同,而且有时候真的很难去判断什么才是当下的"关键限制因素"。所以,当影响因素过多,还是应该搜索和社交都去摸索和尝试。(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也不可能将每种情况都罗列出来分析一遍,只能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是!但是!一定要做好数据监控,定期观察品牌在不同渠道的表现,并根据具体的表现来调整营销策略。相比之下,百度的数据量虽然很大,但在数据监控这方面FOOADS要好些,并且也很精准,可以两者配合起来一起用。 再次强调:投搜索广告就是你是爷,等着用户来找你!而社交媒体广告就是用户是爷,要你自己去找他! 最后,向偶像致敬! 模仿,是为了刻意练习,也是学习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