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加入WTO作出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合资基金公司作为开放市场的一种表现,开始在国内萌芽。当国内首批中外合资公司出现后,许多人都认为外资的介入会给国内的基金业带来正面的影响。晨星认为,内资与外资的"联姻"既给基金公司带来了福音,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磨合。 国内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是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截至目前,国内63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有37家的股权模式为合资。合资基金公司在基金经理业绩考核、产品创新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长期业绩考核渐融入公司文化 不可否认的是,内资基金公司早期用短期指标来考核基金经理的业绩,这种方式既简单又省事,但弊端是强迫基金经理投资短期化,逐渐放弃自身的投资准则而迎合短期市场的风格,使基金产生风格漂移的同时,也加剧了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当然,导致国内基金经理任职期限较短的原因,还在于国内基金业较为年轻,行业快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也较大。 在这种背景下,外资机构如果能将其相对成熟的考核模式引入国内,势必在基金经理对公司的忠诚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考核基金经理业绩表现时,以3年期业绩为主,更加看重基金经理投资理念与策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用可对比基金的平均业绩作为业绩基准而非市场指数等。无论是合资还是内资公司,基金经理的薪酬考核机制都、努力与国际接轨,并作一些本土化调整。当然,并非所有合资基金公司在基金经理留职率方面都体现出优势,若外方股东频繁变更,管理层不断调整,人员稳定性方面也不可避免蒙上隐忧。 产品设计更为国际化 早期基金公司产品设计模式较为单一,投资品种相对有限,其时代背景是市场对基金的理解相对简单而粗犷。外资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设计窗口,使基金公司产品设计更为多元化。如国内第一只伞形基金由泰达宏利基金设立(前身为湘财合丰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公司在外资股东的参与下设计招商安泰股票、安泰平衡和安泰债券。两家产品的共同点是3只基金共用一个招募说明书,基金之间进行转换不收取手续费或仅收取较低的费用。相异之处是前者3只基金是在同一投资理念框架下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后者是收益风险水平逐步递减的品种。 诚然,海外的资产管理业或金融机构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外资股东海外成熟的资产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投资理念、产品设计、海外投资、公司框架建设,把公司引入与海外接轨的发展方向。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不能否认他们对国内基金业的贡献。他们新的理念、管理方式、机制、制度、产品设计等方面均在合资公司中得到体现,也有其他基金公司仿效,把国内基金业引向良性的发展。尤其对新成立,或从内资转合资,规模不大的基金公司来说,成熟的管理理念、制度等可使公司快速建立一个较好的平台。外方股东严谨的风险控制流程使基金公司流程上更加正规化,引入国外发达市场营销方式,提高了对投资者的透明度。 一些内资公司的确存在管理、监察等制度和流程上的缺陷,导致其未能在行业中占据优势,甚至有倒退的现象。也有公司不断从海外招聘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带来海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建立与海外接轨的管理制度。另外,内资公司对本土文化、人才管理、国内证券市场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或许有更适合管理本土人才的地方。行业中也不乏具传统中国特色但管理上也并不逊色的内资公司。合资公司由于中外双方股东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导致管理上的意见有分歧,直接的拿来主义会导致管理制度过于死板,对投研形成制约。合资公司度过了蜜月期后也需要一段调整和适应期,即需要在管理借鉴、投资理念嵌入及运用上作本土化的处理。 共同面对的话题:人才、业绩与规模 引入外方股东带来的内外双方股东的合作模式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公司直接采用外方股东带来的管理理念、投资理念、方法、制度等,甚至由外方股东主导管理;又如外方股东没有过多介入公司管理,让管理层在本土化的制度下自行管理,又或双方股东互相合作,互补利弊,凸显合资公司的优势。无论是合资还是内资公司,很大程度上都处在一个摸索阶段。目前为止,笔者并没有发现两类公司之间谁更具明显的优势。 从外部来看,基金业绩与管理规模两方面可更加直接地反映出公司在投资管理上的能力。而在这一点上也难以给出孰优孰劣的结论。例如合资和内资公司的整体业绩无明显优势。深层次来说,综合资产管理能力是行业中最关心的问题,而资产管理能力的核心是投研实力,最终会反映会在业绩上,连带的就是规模的有机增长,进而迈入良性循环。投研实力在于团队的经验,他们之间的合作,信息沟通、决策的有效性及团队之间的信任,而这些又需要投研团队的稳定性。投研人员的流失是两类公司都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流动性现象一方面是行业本身处于一个发展初期,人才短缺,并受个人追求等影响因素。重要的是基金公司在对人才储备、管理和保有率上是否做得更加成功。一个被团队所接受的文化,好的投资氛围,具有相类似的想法,沟通顺畅,投资流程严谨,好的投资平台,人性化管理,对投研人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合资与内资基金公司都正在努力向这一方向迈进。 内资和合资公司均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同时在面对共同问题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特点并不能容易区分哪类公司更具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外的管理经验的确值得国内公司借鉴和引用,对国内基金业发展有正面的作用。对合资公司来说,本土化的调整也不可避免,海外的制度和本土文化的磨合仍需要时间。我们并不渴望在合资和内资公司之间得出孰忧孰劣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希望看到利用内外优势,建立符合各家公司的管理制度,在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能创造价值的公司。 作者现供职于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