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卢勇舟 上海东方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美白,和减肥一样,是许多女生的终身事业。 每一个想要美白的女生,都深知那句朴素的道理:一白遮百丑。你肯定不希望自己总是成为闺蜜身边的"合影杀手",你可能也真心羡慕那些"自带日光灯"的明星,想知道她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女明星大S在节目上坦言,自己为了美白曾服用抗凝血剂,我们可不要随意学习 /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不过,大多数人可能都对美白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认识,比如希望自己能"白到发光"。 要知道,我们的皮肤基本色号,决定了我们能够白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上臂内侧,这个位置很少晒到过太阳,手臂内侧的肤色,基本就是我们能够达到最白的程度。 皮肤色号分型 / 图片来源:网络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肤色只会比基本色号更黑,不会相差太大。现有技术条件下,我们能够做到的美白,就是去掉由日晒、受伤等因素导致的色素沉着,同时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亮肤色。 那么,以今天的技术,我们到底有哪几种美白方式可以选择呢?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走进美白。全篇将从三个角度入手:阻断黑色素的合成、加速黑色素代谢以及破坏已有的黑色素颗粒,来教你正确的美白姿势。 注意:本文仅介绍美白基础原理与风险事项,帮助大家建立基础认知。本文不是选购化妆品指南,本文不涉及任何具体品牌推荐。所有涉及医疗美容的美白手段,请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 此外,美白产品属于外用功效型护肤品,敏感肌的同学需要谨慎使用。 阻断黑色素的合成 你的皮肤变黑,主要是因为黑素颗粒在皮肤表皮基底层堆积。 而黑色素形成往往有三个主要物质参与:黑色素原料——酪氨酸、催化酶——酪氨酸酶以及参与催化过程的氧元素。 黑色素影响健康肤色的流程图 / 图片来源:网络 酪氨酸酶是其中的帮凶,酪氨酸酶是黑素颗粒合成的关键一环,有了酪氨酸酶的参与,再加上氧元素的氧化作用,黑素细胞才能源源不断地向角质层生产和输送黑素颗粒,最终让黑色素出现在你的脸上,影响你的肤色。 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减少黑色素形成。 1.防晒是重中之重 原理: 要想美白,做好防晒是基础。 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增强酪氨酸酶活性,从而增加黑色素合成。 紫外线还会加速皮肤衰老[1],研究发现,80%的的皮肤衰老都是源自紫外线的伤害[2],所以防晒一直是我们日常护肤的重中之重。 女明星范冰冰在真人秀节目中,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 /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防晒不只是用防晒霜,防晒有3个原则,我们称之为"ABC原则"。A是"avoid",避免日晒,避免阳光最强时出行;B是"block",遮挡防护,做好遮阳伞、宽檐帽等"硬防晒";C是"cream",防晒霜。 同时,防晒霜的选择和使用也是有讲究的: 1.在没有紫外线的室内活动:不需要涂防晒霜; 2.在室内可能受到紫外线照射的区域活动,比如靠窗区域:选择SPF15/PA+以内的防晒霜; 3.在阴天或树荫下的室外活动:选择SPF15~25/PA+~++的防晒霜; 4.直接在阳光下活动:选择SPF30+/PA++~+++的防晒霜; 5.在高强度紫外线下活动,比如夏季阳光:选择SPF50+/PA++++的防晒霜; 6.涉及出汗或水下工作的活动:选择防水抗汗类的防晒霜。 防晒霜一般在出门前15~30分钟涂抹,霜状质地的防晒霜每次的用量大约一元硬币大小,乳液状质地的防晒霜每次用量则要比一元硬币还要多些。室外活动需要2小时补涂一次。 风险和注意事项: 有些防晒霜中添加了致痘成分,比如硬脂酸、异硬脂酸……目前已经有公司出了"化妆品成分分析工具",帮助用户分析护肤产品成分的各种风险,痘痘肌的同学可以在使用前查询防晒霜的成分,再购买。 某公司出的化妆品成分分析工具 防晒做好之后,基于黑色素形成过程中三个重要的参与物质及其作用,美白其实就是抑制酪氨酸酶发挥作用,同时阻断氧化途径。 2. 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 原理: 在紫外线的影响下,皮肤细胞中会产生一堆氧自由基,从而增加黑色素产生。 维生素C和维生素E,是各类美白产品中最常用的成分[3]。作为一种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消除氧自由基,从而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 不过,使用这类产品前你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主要满足的是预防变黑的需求,已经变黑的只能依靠其他方式。 抗氧化剂的效果是减少黑色素形成,已经晒黑的皮肤基本只能靠皮肤本身代谢,所以美白效果很慢。 风险和注意事项: 不建议自己用维生素C片磨成粉,或者维生素E胶囊直接敷脸。 我们的皮肤对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吸收性差,只有在高浓度下才有效,但高浓度的抗氧化剂,往往对制备工艺有要求,否则会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性,需要谨慎选择。 3.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氨甲环酸 原理: 氨甲环酸其实是护肤品中的美白原料,又叫做传明酸,在各类美白精华中非常常见。 氨甲环酸能够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形成。除了美白,皮肤科医生也会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 倪妮小姐姐未PS的生图,这可能是白到发光的最好诠释了吧 / 图片来源:网络 和维生素C一样,氨甲环酸的作用是抑制新的黑色素形成,对于已经变黑的皮肤没什么效果,想要快速美白的同学可略过这种方法。 风险和注意事项: 氨甲环酸无论外用或口服均有效,但口服氨甲环酸会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和月经量减少,也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4]。如果想把氨甲环酸作为口服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熊果苷 原理: 熊果苷是一种元老级美白成分,很多大牌美白精华中都会用到这种成分。 也就盯着看了十几遍吧 / 图片来源:网络 熊果苷是一种酪氨酸酶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多巴和多巴醌的合成,来减少黑色素的形成。 熊果苷作用较为温和,刺激性较低,对紫外线引起的色斑效果明显,因而还有淡斑的功效。 不过作为一类护肤品,各位同学的预期还是不要太高,熊果苷只在皮肤变黑之前有效,所以想要美白,还需要耐心。 风险和注意事项: 注意产品的熊果苷浓度,超过7%熊果苷会具有光敏感性,护肤品中限量添加在7%以下为安全范围,一般在3%左右[5]。 加速黑色素代谢 已经形成的黑色素位于皮肤的基底层,伴随着皮肤代谢,黑色素转移到角蛋白中,随表皮生长移行到角质层,最后随角质层的更新而脱落。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角质剥落剂,加速角质层的脱落来实现美白。但这些方法,不能随便乱用。 1. 果酸换肤 原理: 果酸换肤是一种医美手段,需要寻求专业医师帮助。 果酸是一类角质剥脱剂,可以让角质细胞快速脱落,黑色素存在于角质细胞内部,就能一并脱落,这样就达到了改善肤色的目的。 果酸换肤见效快,效果明显,一般在一周内即可看到美白效果。 风险和注意事项: 这种属于医美手段,请务必寻求专业医师操作。 果酸换肤短期内会让角质层变薄,若浓度过高,或操作不慎,容易出现皮肤红、肿、刺痛、脱屑等问题。甚至造成皮肤敏感,以及反复的皮肤炎症。 所以这种手段不推荐敏感肌使用。 2. 万金油烟酰胺 原理: 烟酰胺又叫维生素B3,外号"抗癞皮因子",能够抑制黑色素转移到皮肤表皮,预防皮肤变黑。 烟酰胺还能够通过加速皮肤细胞的更新速度,从而促进含有黑色素的细胞脱落 。 研究显示,美白产品中烟酰胺含量为3.0 %时 , 美白效果最为显著。 不只是美白,烟酰胺还有多种皮肤改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皮脂分泌,缩小毛孔,增强皮肤屏障,可以说是十分全能了。 英国皮肤科杂志《Wiley-Blackwell》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5%烟酰胺甚至能刺激胶原蛋白生成,减少皱纹,起到抗衰作用[6]。 烟酰胺的美白效果和熊果苷比起来就比较弱了,不过烟酰胺胜在成分稳定,功能也比较全面,还可以和各种成分搭配,在美白产品中也很常见。 风险和注意事项: 但不少人使用含高浓度烟酰胺护肤品会出现不耐受,如泛红、痒、脱屑、刺痛等刺激反应,对于敏感肌肤,建议慎用[7]。 即便是皮肤屏障健全的同学也建议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建立耐受。 破坏已有黑色素颗粒 晒黑影响美观,皮肤表面的斑斑点点以及各种小瑕疵也会影响皮肤的白嫩,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想快速美白,就要借助更专业的医美手段了。 请注意,医美手段不适合所有人,所有医美手段都要到正规医院进行,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1. 微针 原理: 微针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美白手段,适合想要快速美白的同学。 微针能够在皮肤中打开极细的通道,把各类美白成分和透明质酸等输送到皮肤的真皮层,这些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微针的过程 / 图片来源:网络 风险和注意事项: 不过,微针是破皮操作,有感染风险,请一定要正规医院治疗。而且术后皮肤可能会出现淤青、过敏等现象,需要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此外,微针的价格和使用的成分关系很大,越是高效的成分价格越高,所以价格波动也比较大,一般单次价格从几百到上万波动。 2. 强脉冲光 原理: 强脉冲光有个大家熟悉的名字,那就是光子嫩肤。 强脉冲光的宽波长,可以覆盖不同层次的色基,所以它可以实现皮肤收紧、去除皱纹、改善肤质、缩小毛孔的作用[8]。 光子嫩肤的过程 / 图片来源:网络 有经验的医师可调整参数,适应不同状态的皮肤,甚至是敏感肌肤,也不会造成皮肤变薄或屏障受损,但治疗后护理同样重要。 一般来说,强脉冲光需要治疗5次左右,每次间隔3~4周,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可以维持一年左右[9]。 风险和注意事项: 强脉冲光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和医生的经验技术相关性比较大。 光子嫩肤之后,一定要做好护肤工作:皮肤泛红可以冰敷,局部结痂做好保湿即可,术后两到三周还要做好防晒[9]。 有光敏疾病的或正在服用光敏性药物的人群,不建议使用。 此外,强脉冲光的价格和使用的机器相关性比较大,一般在单次在1000-5000波动。 所以,看到这里各位应该都明白了,这世间的美丽都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本文科学性已由化妆品配方师:胡晓波审核 参考资料: [1] Helfrich, Y. R., Sachs, D. L., & Voorhees, J. J. (2008). Overview of skin aging and photoaging. Nursing, 20(3), 177-184. [2] Mokos, Z. B., Ćurković, D., Kostović, K., & Čeović, R. (2018). Facial changes in the mature patient. Clinics in , 36(2), 152-158. [3] Al-Niaimi, F., & Chiang, N. Y. Z. (2017). vitamin C and the skin: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 10(7), 14. [4] Lee HC,Thng TG,Goh CL.Oral tranexamic acid (TA)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A analysis.J Am Acad Dermatol.2016,75(2):385-392. [5] Degen GH.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SCCS)--Opinion on the safety of the use of β-arbutin in cosmetic products.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15,73(3):866-867. [6] Fu, J. J. J., Hillebrand, G. G., Raleigh, P., Li, J., Marmor, M. J., Bertucci, V., ... & Kaczvinsky, J. R. (2010). A , controlled study of the reduction benefits of a cosmetic niacinamide/peptide/retinyl propionate product vs. a prescription 0· 02% tretinoin product . British Journal of , 162(3), 647-654. [7]Pieper, J. A. (2003). Overview of : differences in pharmacokinetics, , and safety.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 60(13_suppl_2), S9-S14. [8]Wang CC, Sue YM, Yang CH, . A comparison of Q-swiched laser and intense pulsed light for the treatment of anf in Asian persons: a , physician-blinded, split-face trial. J Am Arad Dermatol, 2006,54(5):804-810. [9] 王大光, & 朱文元. (2006). 强脉冲光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 (Doctoral dissertation).